当前位置:首页 > 兽药频道 > 猪药大全 > 正文

奶牛酮病的研究概况

     网络  2015-12-24 11:24:00
【导读】摘 要: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产奶量、乳汁质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导致奶牛淘汰率增加,给奶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奶牛酮病的发生率有呈上升的趋势,与目前奶...

摘 要: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产奶量、乳汁质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导致奶牛淘汰率增加,给奶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奶牛酮病的发生率有呈上升的趋势,与目前奶牛产奶量高、日粮结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营养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酮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奶牛;酮病;发病机理

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其特征是低血糖和高血酮,持续能量负平衡,严重的会导致高血脂而发生脂肪肝,主要发生在产后2周~7周,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胎~6胎次的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在生产实践中,应定期对奶牛尿酮、血酮水平进行监测,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酮病,减少奶牛场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现状

目前奶牛场酮病的发生率较高,对奶牛场的影响较大。美国奶牛的酮病发生率达到17%,印度达14.69%,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占泌乳牛的10%~30%,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 酮病对养殖业的危害

2.1 治疗费用增加

对酮病及继发疾病的治疗费用增加,增加养殖成本。Geishauser等调查发现临床型酮病治疗费用约140美元/例,亚临床型约78美元/例;由酮病继发的真胃异位治疗费用约334美元/例,胎衣不下约319美元/例,乳腺炎约200美元/例。

2.2 产奶量降低

血清β羟基丁酸(BHBA)如果超过1 600 μmol /L,产奶量降低1.8 kg/d;如果超过1 800μmol/L,产奶量降低3 kg/d;如果超过2 000 μmol/L,产奶量降低4 kg/d。

2.2 繁殖性能降低

酮病奶牛发情时间延长,卵泡囊肿发生率增加,受孕率降低,空怀时间延长,增加人工受孕的次数。

3 酮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3.1 与生理状态的关系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母牛分娩后的4周~6周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8周~10周。因此,在产犊后10周内乳牛的食欲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本来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如果母牛泌乳量过高,将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通过研究发现,奶牛每天适合的产奶量为22kg;如果每天产奶34kg,则血液中全部的葡萄糖都将被乳腺所摄取,这就造成了乳牛血糖过低而引发酮病,所以,高产乳牛酮病的发病率较高。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3.1.1 产前过度肥胖 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3.1.2 泌乳期 赵海忠等研究表明,亚临床酮病主要集中在产后3个月,并随泌乳月增加而减少,第1个泌乳月发病率最高,达41.82%,依次为26.83%、13.64%,产后第4个月降为7.69%;酮病发病高峰期在分娩后第2周~3周。

3.1.3 产奶量 产奶量越高,酮病发生率也高,年平均产奶量在900kg以上的高产牛发病率最高,达68.18%,但低产奶量(3.0吨以下)的奶牛酮病发生率也有上升的趋势。

3.1.4 胎次 研究显示,随胎次升高而发病率逐渐降低,一般多发生于第2胎~第5胎的高产奶牛,第6胎以后的奶牛酮病发生率降低。

3.2 与营养组分的关系

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精料(高蛋白质、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过多、粗饲料不足等,均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可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添加下列营养组分可降低酮病的发生率,莫能菌素能改善奶牛的能量代谢,降低产后酮病发生率。在日粮中添加莫能菌素缓释胶囊,奶牛产后酮病降低,真胃异位发生率降低40%(P<0.05),胎盘滞留的发生率降低25%。

在干奶期日粮中添加12.5 g/kg的沸石粉,奶牛产后1个月内的酮病发生率降低,产奶量提高,但长期使用效果不明显。

纤维素可有效降低奶牛酮病发生率,何宝祥等比较甲乙两个奶牛场的酮病发生率和日粮结构发现,乳酮及血酮含量在2个奶牛场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P<0.01),原因可能是日粮中纤维素的差异。

烟酸具有降低体脂分解,降低血液β-羟丁酸、血中酮体和游离脂肪酸的能力。Drackley等研究表明,奶牛因分娩可导致烟酸的暂时缺乏,此时补烟酸可以提高奶牛采食量并且还有生糖作用,可以诱导生糖氨基酸转化为糖,提高血糖浓度。

丙二醇或者甘油可提高血糖水平,减少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和酮体,降低酮病发生率。

3.3 与饲养水平的关系

干奶期限饲可降低酮病的发生率,将35头经产干奶牛分成两组,自由采食和限饲(RI,按照净能的80%来计算日粮的饲喂量),结果显示产前采食量对奶牛产后采食量、血清代谢物、产奶量没有影响,但自由采食组产后第1天肝中脂肪含量超过限饲组;也发现干奶期限饲(满足净能需要的80%)可减少分娩后肝中总脂肪水平和三酰甘油的聚集,提高产后DMI的量。

泌乳初期限饲,在分娩后的第4天开始对奶牛实施限饲(按照50%的能量水平),导致奶牛血液中NEFA、BHBA浓度和肝脏中三酰甘油增加,但血糖降低。

3.4 与奶牛体况的关系

研究发现体况指数(BCI)在3.5以上的奶牛酮病发生率较高(P<0.05)。BCI>4.0的奶牛易发酮病和脂肪肝,BCI>3.25和BCI<3.25相比,母牛有较高的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BHBA的血液浓度,BCI平均在3.28±0.08时,NEFA平均151.8μEq/L±18.3 μEq/L,BCI平均在3.68±0.11时,NEFA平均388.5 μEq/L±71μEq/L,说明体况较好的奶牛更易发生酮病。

4 酮病的发生机制

4.1 丙酸来源不足

丙酸的主要作用除异生成糖以外,还参与体内的脂肪代谢。当奶牛产奶的能量需要超过其食入的能量时,奶牛就开始动用体脂,脂肪首先被分解为NEFA。NEFA在肝脏被分解为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产生更多的能量,但这个过程需要丙酸;如果没有足够的丙酸可被利用,过多的乙酸就会在肝脏中聚集,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

4.2 葡萄糖来源不足

葡萄糖缺乏时,生成的丙酸过少,使脂肪分解生成的甘油成为糖异生的重要前体;且由于糖缺乏刺激糖异生加速,使甘油代谢加快,同时脂肪酸的β-氧化也加快,使生成的乙酰辅酶A增多。另一方面当糖缺乏时,草酰乙酸生成量严重不足,而草酰乙酸是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所必需的。在这种情况下,乙酰辅酶A会大量生成酮体。同时因糖的缺乏不能产生更多的3-磷酸甘油,并且由组织中动员出来的甘油,在肝中也大部分沿糖异生途径进行代谢。这样肝中3-磷酸甘油的产量受到限制,不能将很多的FFA酯化为三酰甘油,进一步促使更多的FFA氧化为乙酰辅酶A,这样更加剧了酮体的生成。

血糖浓度下降,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垂体内葡萄糖受体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肝糖原分解增多,脂肪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的速度加快,酮体生成增多。

5 实验室诊断

牛奶、血液、尿中BHBA、丙酮的变化临界值常用于诊断奶牛酮病的手段。奶牛血糖含量在500 mg/L以下,血酮升高到200mg/L以上及出现临床症状可诊断为临床型奶牛酮病;血酮在100 mg/L~200 mg/L为亚临床酮病,60 mg/L~100mg/L为可疑酮病;血浆中BHBA正常值为小于1.0 mmol/L,当其在1 mmol/L~2.5mmol/L为亚临床型酮病。奶牛血清中的BHBA在0.9 mmol/L以下为正常,0.9 mmol/L~1.7mmol/L为轻微酮血症,大于1.7 mmol/L为严重酮血症。尿酮正常为3 mg/L~30 mg/L,在30mg/L以上为异常,在100 mg/L以上为亚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酮病是影响奶牛场经济效益的主要代谢性疾病之一,与奶牛营养、饲养水平、体况与酮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在实际生产中应注重营养物质的合理供给,干奶期可适当降低奶牛采食量,在泌乳初期加强饲养,保持合理的体况,可有效控制和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