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吃的一种粮食作物,在我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及种植面积。在种植玉米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做好管理工作,并且要根据玉米的生长期合理调整管理方法。其中在灌浆期时,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玉米灌浆期该怎么管理呢?但是玉米种植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因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病虫害的危害,而圆斑病就是其中一种。那么玉米圆斑病有什么发病症状呢?又该如何去防治呢?
玉米灌浆期的管理要点
1、水肥管理
玉米在进入抽穗期之后,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地块中之前施入的基肥肥料都已经耗尽了。这时,为了保证灌浆与籽粒的品质,要适当追施一次氮肥,避免玉米出现早衰现象,提高粒重。然后在玉米生长期内,不要要满足玉米与氮磷钾肥的需求,还要适当追施硼等微量元素。在灌浆期适当浇水是保证玉米丰收的关键,但是浇水不宜过多,所以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浇水过多导致玉米出现贪青晚熟现象。
2、中耕培土
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时,如果管理不当的话,那么极易出现倒伏现象,这对玉米的产量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灌浆期后期时,要适当浅耕一次,做好松土除草工作,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与保墒能力。并且也能够加快养分的分解,促进根部的生长。而且适当中耕培土还能够有效的防止玉米出现倒伏,培土高度要保持在8厘米左右,促进气生根的生长,可保证产量。
3、隔行去雄
隔汗去雄是在种植玉米时需要大家掌握好的一项基本技能。进入到灌浆期之后,要在玉米地内,隔两株或者是两行去除雄花,能够有效的提高异花授粉率,从而提高产量,这也是玉米增产的一项主要措施。在去雄时,应在天花抽出大约一般左右的时候,将其抽拔然后扔到天外。隔株去雄的效果一般要好于隔行去雄好,授粉机会也能够因此提高。然后田地两边的植株不要去雄,反而会影响授粉。
4、拔除空秆
很多时候,玉米会因为品种、种植密度或者是玉米在根部长出两个左右的分蘖时,无法长出玉米棒。这便是空秆,而对于这些空秆以及分蘖我们都要及时将其拔除。避免消耗过多的营养物质,提高田间的通透性,促进植株正常生长,提高穗粒的品质及产量。在灌浆期要以保根保叶为目标,采收时可适当延迟采收时间,也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玉米圆斑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
1、发病症状
玉米在发生圆斑病之后,首先会从果穗开始染病,从上往下浸染。玉米的穗粒会呈现出煤污状,并且会覆盖一层深色的霉层,这些霉层便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病粒会呈现出干枯缺水状,而病菌则会从苞叶部位一直扩散到果穗内部。对籽粒及穗轴也会造成危害。如果是叶片染病的话,那么会在叶片上出现浅色的水渍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的轮纹病。叶鞘也会产生类似现象,斑块形状为不规则状,不过中心也有轮纹。
2、传播途径
圆斑病病菌因为主要是危害果穗,因此病菌可以潜伏在玉米的果穗上进行越冬工作。第二年种子带菌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甚至有着种子根部无法发芽,发芽后幼苗也会发病而导致枯死。田间的病残体也是第二年圆斑病发病的初侵染源。在翌年环境适宜的时候,病菌的分生孢子将会开始活动,传染到玉米的植株上,潜伏期在两天左右。而病斑也可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与等各种介质进行传播。
3、防治方法
首先我们要加强检查工作,选择无病菌的种子与田块,在玉米采收之后将田间病残体清除,然后做好清园工作。减少第二年的侵染源,在种子播种之前用新高脂膜、种衣剂等混合在一起进行拌种,减少地下害虫数量,避免病毒感染。而且还能够增强种子的呼吸,提高发芽率。
在种植时,适当提高农家肥的比例,喷洒新高脂膜等药剂,提高肥料的效果。做好排水工作,避免田间温湿度过低,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在玉米进入孕穗期之后,适当喷洒壮穗灵等药剂,提高授粉率与粒重。然后在发病之后,适当喷洒三唑酮等药剂,大约半个月左右一次,喷洒3次左右,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