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间作套作农业再起波澜,从稻虾共作到作物间作不断探路,虽然有不少持怀疑或观望态度,但先行者已经品尝到了“一地双丰收”的甜头。
前天,农通社发了一条微头条介绍了石家庄大豆间作玉米的一例,引发广泛关注。说的是,石家庄市藁城区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开始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今年藁城区在刘海故事专业合作社、旺农家庭农场等19个新型经营主体按此模式推广种植5000亩,测产结果间作玉米、大豆平均亩产为517.5公斤和102.3公斤,其中最高亩产两者达到709.2公斤和131.2公斤。在相对单位净作玉米基本不减产的情况下,多增加了一茬大豆的收入,实现了一季双收,亩增效益400元-600元。
这并非偶然现象。四川农业大学等联合多家单位历经16年试验表明,这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如果技术得当,不仅实现鱼和熊掌兼得,而且还好处多多:能提高根瘤固氮量10%左右,减少氮肥施用量4-6公斤,降低病虫发生率30%-50%,农药施药量可降10%-15%。而产量方面,玉米产量与单种玉米基本相当,如此一来,等于多种了一季大豆,促成了1亩地产出了1亩半地乃至2亩地的收成。同时,还可以在一块地里实现玉米、大豆轮作倒茬,有利于培肥地力和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禾本科—豆科间套作是世界公认的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模式。1000多年前的宋朝,我们老祖先就发明了间作套种技术。只是近些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和劳动力成本走高,人们减少耕种繁琐程序,习惯于种植单一作物。随着大豆需求的增加,玉米、大豆套种间作又在不少地方逐步开始回归。在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四位的四川省,近年还专门规划以自贡、内江、南充等为核心的大豆优势产区,集成推广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重点的绿色技术。
践行者在全国还有很多。10月2日,河南省永城市新桥乡种植大户刘新会的玉米大豆套种农田里,新收获的玉米与其他田里产量一样,还多打200多斤大豆,1亩地快顶上了近2亩地。在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威俊村,同样是1亩地,主产作物玉米亩保苗4500株、产量700公斤-900公斤,套作大豆亩株数1万株,亩产达130公斤-150公斤。在大豆主产地的东北,吉林省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行2垄玉米跟6垄大豆间作,大豆的单位产量增加不少,种植成本却下来了;而且这样间作,大豆面积比例大,还可以拿大豆生产者补贴。而今年在重庆市潼南则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玉米套种大豆全程机械化作业首次试点。
1亩田里“挤”进近2亩作物,怎样保证产量不减少?对于玉米与大豆套作,在品种选择上,耐阴性是大豆的重要指标,玉米则要注重品种的耐密性。在种植操作上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扩行增密的宽窄行种植方式,在玉米宽行内套种数行大豆。玉米株距、穴距的缩减,保证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玉米、大豆密度与净作相当。高个玉米刚好遮护喜阴的大豆,而大豆的根瘤菌则为玉米供给营养,两者习性互补、共生相促。
对于大家所关注的如何做到玉米、大豆同期成熟,怎样确保两者之间采光、打药、收割等问题,这样问题多家研究机构以研究合适套种品种、研发播种机械等进行解决。如,四川农大等研究机构秉承传统间套作的传承与创新,已形成由“选(品种)、扩(带间距)、缩(株距)”核心技术和“调(播期)、控(倒伏、旺长)、减(氮)”配套技术所组成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研制了与之配套的播种收获机具。而石家庄市农科院培育的耐阴、耐密、抗倒的中早熟品种石885、石豆8号等品种,这些品种与玉米生长期吻合,而且适合机械收获,与新的种植模式也非常契合。
当然不仅是大豆等豆类,玉米与较矮的作物如谷子、薯类、棉花、花生等间作或套作时,植物会交错生长,叶子在地上空间一层一层的分布, 使两种作物每一片叶子都能够充分的接受到光与风,且相互依存,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效益。
对于作物间作套作,国家明确提倡支持。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就曾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轮作和间作套作,重点在黄淮海及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作。
众所周知,我国年大豆需求量1.1亿吨左右,而国产大豆只有1600多万吨,每年约八九千万吨大豆消费需要进口。玉米、大豆是同季作物,我国现有耕地资源,很难完全满足口粮之外的作物用地需要,玉米大豆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在现有耕地条件下,同时可有效应对玉米、大豆短缺的问题。目前全国年种植约5亿多亩玉米、1亿多亩大豆,如果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玉米+大豆”种植,自然好处多多。当然最主要的是,农户以此模式种植也能带来收益上的增加。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