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技日报近日报道,10月6日,在新疆昌吉州奇台总场举行的“玉米密植高产机械粒收绿色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团队主导的示范田,再次重现了亩产超1500公斤的高产纪录。
此块试验基地面积为200亩,由该团队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投入,已连续六次创造全国玉米高产纪录,最高亩产曾达1517.11公斤。当天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奇台总场示范田的4类16项试验研究,测产结果显示,亩产重现超1500公斤一幕。
玉米是我国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但当前玉米也存在单产水平不高、高产不高效等问题。与之相比,2002年美国玉米最高亩产就已达到1850公斤。而对比研究发现,美国玉米高产与大田种植密植密切相关,美目前玉米大田平均每亩为5500株,而我国西北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北方春玉米区和西南玉米区玉米收获株数相应为4513、4127、3940和3200株。以密度换产量,也意味着国内玉米增密增产增效有较大空间。
玉米怎么增加密度?并非简单密集种植即可,密度增加以后,玉米植株生长不整齐、倒伏、早衰等问题也会接踵而至。经过实验,研究团队筛选符合高产特征的品种特征:耐密、抗倒、抗病、适合机械收获、后期脱水快。十余年来,诸如登海618、M751、KWS3564、KWS9384等品种先后被推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而采用机械精量播种也是实现密植的重要因素,通过足墒、适期播种等,保证苗齐、苗匀、苗全、苗壮,提高群体整齐度。
同时,研究团队通过对玉米生产过程中光、温、水、肥需求和生产效率分析,创新了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同时,结合精准的水分管理、化学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等,充分挖掘良种、良法与光温水肥资源的增产潜力。通过多年试验,优选早熟品种在每亩7000株的大田中,产量可达900多公斤。而一般传统生产,玉米品种熟期偏晚,种植密度为每亩地4000株,产量500多公斤。此技术,将我国玉米产量潜力每亩提升超过400公斤。
当天,与会专家对奇台总场示范基地研究的系统性和试验的严谨性表示了肯定,认为此项研究引领了西北灌区玉米种植密度由每亩3000-5000株提升到6000-7000株,产量与效益协同提高,为我国现代玉米生产树立了样板。
除高产之外,玉米机械籽粒收获也是高产高效的关键,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成本,避免籽粒霉变。据李少昆介绍,试验发现,玉米籽粒含水率约在20%时,破碎率最低,收获质量最好。针对秸秆问题,该研究团队还在黑龙江省佳木斯玉米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基地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专门测试仪器记载温度、热量、雨量等关键因素变化,通过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耕地深松的方法将秸秆“还之于土”,形成良性循环。
据悉,今年,奇台总场试验点周边的10万亩示范生产地玉米亩产也达到1000公斤水平,并全部进行机械粒收、烘干收储和秸秆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