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三年东北玉米“市场化”收购改革,2019年秋季JCI东北玉米考察组在了解了东北玉米长势、产量、销售时间等基本情况下发现,农民的“市场化”意识愈发强烈。这一点既可以从农民粮食保管意识的提高看出,也可以从地租有所反映。此外,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在生产资料采购、种植效益,乃至融资等诸多方面展现出优势,这也是市场化的一部分。以下是JCI东北玉米考察最后的一些所思所想。
—关于产量:东北玉米区域单产大不同,总体减产获认同
早在考察出发之前,JCI考察组对于“黑龙江玉米减产、吉林、辽宁增产”的说辞已有所风闻。实地考察后发现,由于今年东北夏季低温、多雨,东北玉米主产区各地单产情况差异较大,整体较上年减产约500-600万吨。
分区域来看,因今年霜期延后,黑龙江地区因早霜减产的幅度可控,但夏季低温、多雨,单产下降,同时部分地区玉米因降水过多、田块板结,导致玉米“早衰”;吉林因上年干旱减产,今年多地属于恢复性增产,岗地玉米雨水较多,较常年增产,但常年非旱区玉米单产基本持平,故增产幅度有限;辽西传统旱区增产明显,辽北等地则减产。
品质方面,由于今年东北霜期延后,部分地区容重仍有提高,但达到2018年整体品质较五年均值上升一个等级的情况不易。
—关于生产成本:局地玉米现亏损,来年地租跟随收益走
上周考察途中,黑龙江大豆和玉米生产者补贴“千呼万唤始出来”,其中,大豆与玉米间生产者补贴差距由去年295元/亩缩窄至225元/亩(其中,大豆255元/亩,玉米30元/亩),即便如此,黑龙江地区玉米种植户可能面临亏损,大豆则依靠补贴保持盈利,即便在大豆单产下降幅度超过玉米的地区。参见下表(按照玉米潮粮每斤0.65元,大豆每斤1.8元计算)。
此外,正如JCI此前提及,自去年吉林局地干旱导致玉米减产开始,东北地区地租因粮价、丰产与否等因素出现分化,而农户最普遍的感受是“玉米与地租价格的联动”。同时,合作社也成为扰动地租的一个因素。今年春播期间,吉林合作社附近地块地租可达到每垧1万,低者仅每垧6000元,差距可见一斑。
最后,今秋东北农户的卖粮时机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粮价的阶段性起伏,也是考察组的关注重点之一。通过从黑龙江到辽宁一线的考察,我们发现,今年黑龙江、吉林地区农户卖粮时间或普遍延迟至11月以后(上大冻),辽宁地区卖粮相对较早在9月下旬至10月份,且今年后者不存在生长期延迟的情况。换而言之,在东北新玉米批量上市之前,现货市场存在反弹的可能,但新陈交替“回调”的大趋势不改。虽然,在“减产”大背景下粮价低于去年开秤令农民难以接受,但在连续三年市场化背景下,部分农户对“亏损”已经有所准备;更值得一提的是,规模化种植也在东北悄然兴起,在海伦地区出现农户租地现象,平均每户20-30垧地,大户可高达50垧,这或许也是市场化的力量和魅力(我们期待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