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是肉类消费淡季的夏天,猪肉却迎来了一波全国的价格上涨高潮。目前市面上的猪肉不同部分的零售价格已经达到了每公斤24元到70元不等,甚至猪肉现在已经火热到了“一天一个价”。按照均价40元每公斤的零售价来看,一吨猪肉就要40000元。转化成正常的两手产品来看,20元一斤的猪肉,能够买豆油6.5斤,买玉米21斤,买大豆10斤,买白糖7斤,苹果4斤……
如果要是按照高于每吨40000元标准往上查找的话,目前能在大宗商品市场上和猪肉比肩的除了黄金、白银,就只有铜、镍、锡了,从某种方面看来,猪肉真的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最贵大宗商品”了。
在这种情况下,常年从事猪肉生意的人调侃今年的猪价是“今年的猪价,八月赌一赌,九月换路虎,十月存存货,年底迈巴赫”。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看数据。
面对这种“肉比金贵”的局面,全国部分地区的供给不足,这种市场状况下,部分猪肉养殖户吸收囤货明显。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显示,8月末的猪肉价格比去年同期贵了52.3%,今年4-7月份的猪价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8.2%、14.4%、21.1%和27.0%。
这种猪肉的涨价势头,甚至连世界那一头的美国都猪肉期货交易员都开始有了话题,不过他们关注的是:中国猪肉价格的上涨会不会继续提升美国猪肉价格。
可中国消费者关心的还是猪肉能不能够吃得起,能不能够和以前一样去买肉。可见现在猪肉已经涨价涨到了让人咋舌的程度。为了稳定猪肉市场的价格稳定,保障猪肉的供应,给猪价“降温”,国家从发补助、增储备、扩生产、强对接等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从2019年4月至今,全国已经有29省为应对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对困难群众启动了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发放20多亿元,补贴困难群众8000余万人次。另外,从7月起,已经有10个省发布了稳定猪肉市场价格的相关政策,我们一起看看。
浙江:7月1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支持省外建屠宰企业,支持屠宰企业、肉品流通企业、农贸市场共建冷链体系,推动“调猪”向“调肉”转变。省级以上财政对种猪场和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给予贴息补助,要求地方财政根据财力给予贴息。
广东:7月25日,发布《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条措施的通知》,要求广州、深圳、东莞等生猪主销区主动对接主产区,稳定供销保障水平。加快制定冻肉储备调控方案,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和供给调节力度,落实经费保障,适时启动生猪价格调控预案,扩大各级冻肉储备规模。
福建:7月29日,发布《福建省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预案中防止价格过度上涨方面,当国家公布的猪粮比价高于红色及黄色时,由福建省发改委牵头会商,提出增加省级生猪活体储备或冻猪肉储备投放计划。
海南:7月29日,召开关于推进生猪恢复生产保供给工作座谈会,提出《生猪恢复生产保供给工作8条建议,落实生猪复产资金,鼓励养殖主体恢复生产;深入推进生猪保险,解决养殖业后顾之忧;适度扩大限养区养殖规模,进一步增加产能。
江苏:8月20日,发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发展有关扶持政策的通知》,通知中指出,7月底已下达2.61亿元补助资金。并且将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金额从每头1000元、每头600元提高到每头1200元和每头800元。统筹利用省以上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含地方猪保种场)和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给予短期贷款贴息支持。
广西:8月20日,猪瘟防控工作指挥部(扩大)会议指出,实行生猪生产红线制度,将生猪供应100%自给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加快补栏增养,鼓励屠宰加工产能向养殖集中区布局,推进养殖、屠宰和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做好冻猪肉储备,适时启动生猪价格调控预案,缓解生猪价格波动,稳定猪肉市场供应。
安徽:安徽省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及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给予短期贷款贴息支持。积极为种猪场和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提供信贷担保服务。
贵州:8月26日,贵州省召开生猪生产保供及非洲猪瘟防控会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定生猪生产,有序增加出栏量。加强组织调度,做好产销对接,必要时及时投放储备、进行适度补贴。严厉打击操控市场价格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川:8月26日,四川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印发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九条措施的通知》。要求在健全猪肉市场供应保障机制上,逐步实现区域内猪肉自给,除甘孜、阿坝外,成都市、攀枝花市自给率应达到70%,其他市(州)达到100%以上。
黑龙江:生猪规模养殖场发展到1840个,规模化养殖生猪出栏量占比由2018年末的19%提高到27%。将在落实扶持政策,制定出台规模猪场贷款贴息、种猪场保种等政策措施的同时推进生猪规模养殖场配套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