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国王与玉米哪个更珍贵?相信100个成年人会有101个相同的回答:国王。
但是在故事《国王与玉米》中,那个被全村人称为“傻子”的男孩威利,却回答,是玉米。比起别人都艳羡的国王,他觉得爸爸种的玉米最珍贵,爸爸的玉米田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藏。
怎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是不是觉得这孩子真的傻了?但有时候,真正傻了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大人。
成年人的世界,被太多条条框框所圈住。我们都在追逐“国王”的头衔,于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如国王,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卑微的,于是看轻自己。
我们被普世价值观所捆绑,始终学不会悦纳自己。
而对于孩子的成长,相比起催促他们成龙成凤,让他们学会悦纳自我,也许才是最重要却也是最难的一项功课。
1、悦纳自我的孩子,自信坦然
故事的主角威利,是校长的儿子,被寄予厚望的人。但他却被村里人称为傻子威利,因为在路人看来,家境优渥父亲是精英的威利,却并不像父亲那样优秀,甚至看上去成天无所事事一事无成。
这像不像我们一些家庭里常见的情节,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妈妈如果都是学霸精英,那么孩子也理所当然要和他们走一样的路。
如果剧情没按这个方向发展,不仅是家里人,就连认识不认识的周围舆论都会将这个孩子评定为:傻了或者疯了。
威利的校长爸爸也是一直逼他读书,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始终无法奏效。他只喜欢坐在田野里,长时间微笑,很少说话;有时又像自言自语般,没完没了地说话。
他一直坚定地生活在自己的时区,过着外人眼中疯疯傻傻的生活。
爸爸已经完全失望,但有时会把他以前喜欢的书放到他的身边,也许是还期待着他能回心转意。
威利呢,偶尔会瞟一眼那些古老的文字,有时也会拿起日报对准那些描写小人物的内容,目不转睛地一看就是一小时。
而更多的时间,他还是在自言自语,没有人知道他在说什么,也没有人去听他在说什么,包括他的父亲。
故事中的威利是孤独、寂寞,不被理解的。而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也是如此,被家长、周围的人,冷酷对待。他们只以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孩子,却从不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究竟要讲些什么。
于是很多探索更精彩世界的机会,就在大人的忽视和孩子被忽视的胆怯中,硬生生被割断了。
比起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成绩,注重功成名就交出灿烂的人生成绩单。可是却忘了问一问,孩子内心想表达的是什么,他们是否真的喜欢现在的自己。
在他人的否定和督促中,很多孩子也并没有威利这般坚定,能够一直对自我保持高度认同,而是开始走上自我怀疑甚至否定的道路,最终抑郁、自杀的比比皆是。
2、悦纳自我的孩子,笑对平凡
对于不符合价值观和评判标准的异类威利,村民们嘲笑捉弄他,甚至将他作为笑料介绍给游客。威利的爸爸不喜欢“傻子”这个绰号,但是也无可奈何。
直到有一天当威利被介绍给一个带着圣甲虫宝石表的游客时,他似乎对那手表产生兴趣,于是对游客开了腔,讲起了一个似真似幻的故事。
在威利的故事里,在他的小时候,他和父亲住在埃及,他为父亲播种玉米。播种完后,他会经常注视那片玉米地,看着它一天天由草变为谷物,玉米地由绿色变成金黄。
每年,当地里长满金黄色的玉米时,他都会认为父亲拥有埃及最富饶的宝藏。
当时的埃及国王名叫“拉”,住在气势恢宏的王国里。但是威利从未见过他,只是听人们口口相传那些关于国王金碧辉煌的故事。
但即使这样,威利也从未觉得国王比自己的父亲有任何优越,甚至他觉得国王并不如自己的爸爸更有男子气概。更不相信传说中的国王的金斗篷,能像自己的玉米地一般真实。
即使知道国王的条件优渥,但男孩仍然没有觉得国王就是高高在上,反而觉得他比不上自己的父亲,这是何等的强大与自信。
男孩对父亲的认同,相信是很多成年人,对孩子做不到的。在成年人眼中,平凡就是平庸,是危险的信号。
于是拼命地让孩子去争很多头衔,奥数冠军、作文一等奖、全校前三名……
很多孩子挤得头破血流,也距离父母的目标相去甚远,于是他们自暴自弃,对自己失望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兴趣。有的孩子虽然挣得了那些闪亮的徽章,但内心却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也从未认清自己真正的梦想和希望是什么。
可威利,虽然被人们定义为“傻”,但他却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比起金斗篷他更喜欢真实的玉米地。
在他眼里,有父亲和这片玉米地,自己就是最富有的人。而威利这份对自己对父亲的自信,也正是他在悦纳自我中,所获得的。
3、悦纳自我的孩子,不卑不亢
后来,住在高大上的王国里的国王“拉”,与正躺在玉米地里吃玉米的威利,在位于乡野城外的这片朴素的玉米地偶遇了。
从服饰和形象,威利知道他就是国王。但是他没有丝毫卑躬屈膝,而是淡定地与国王四目相对。
面对国王的提问:孩子,你看上去心满意足?你吃玉米的样子就像在吃一顿盛宴?你是谁?这夺命三连发。
威利有礼貌却又毫不卑微地回答:是的,国王。这就是盛宴。我是爸爸的儿子。
当国王继续追问威利,你的爸爸是谁时。
威利回答:是埃及最富有的人,因为他拥有这片玉米地。
威利的回答挑战了国王的优越感和权威,国王一气之下便问:要是我烧毁这块土地,结果会怎样?
威利的回答堪称经典,他只是淡淡地说:明年还会长出玉米。
最终国王烧毁了这片玉米地,以此来彰显国王比玉米地更金贵和长寿。
国王走后爸爸从屋里走出来,低声说道:“我们完了,国王为什么要烧我们的玉米地”。在父亲的慌乱和受挫中,威利也有过想要流泪的瞬间。但是当他张开手擦眼泪时,发现自己手里还攥着吃剩的半截玉米。
他仿佛看到了宝藏般,因为他知道虽然只是半截玉米,但是如果能将它好好利用,来年这里又会有一大片金黄的玉米田。
此处的国王和威利,父亲和威利,谁更成熟而谁又更幼稚、脆弱?相信一目了然,国王那些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权威,在威利这样悦纳自我的孩子面前,根本就是皇帝的新衣形同虚设。
比起父亲等待国王走后才敢出来,比起其他成年人看到国王就献出膝盖,威利所给出的只有对彼此的尊重,尊重对方更不会看轻自己。
因为在他的内心,自己与国王是平等的,并不存在高下之分。正如国王并不比玉米更金贵一样。
4、悦纳自我的孩子,能够收获真正的幸福
前段时间,震惊世人的北大吴谢宇弑母案便是很好的例子。吴谢宇北大毕业,高智商人才。但是他却用自己这份高智商,杀死了与自己朝夕相伴的母亲。
而理由竟然是,看到母亲不快乐,他想帮母亲自杀以求解脱。真的是难以想象,一个杀害了母亲的孩子,竟然还能如此淡定地为自己陈述弑母理由。
有人说吴谢宇是长期被母亲管教,生活压抑所致;有人则说他这就是天生的恶。而更多的声音是,吴谢宇直到被捕的那一天,都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一天。
他虽然优秀,但却没有做到悦纳自己。他无法接纳自己,更无法接纳母亲,看似辉煌的人生,每一步对他来说都不是为自己而活。终其一生,他并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更没有一刻因自己作为独立的存在而感到真正的喜悦。
但故事中的威利,虽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甚至被人们称为“傻子”。但是他不愠不恼,对于外界的评价也似乎并不在意。他关心自己喜欢的事,比如不停讲故事,比如看那些小人物的消息。
他对喜欢听他倾诉的人,诉说自己的故事。而无论有没有听众,他都觉得自己的世界无比精彩和幸福,从没有因为别人的不理解和偏见而否定自己。
那么想让孩子做到悦纳自我,身为父母我们可以这样去做:
一、让孩子喜欢自己
经常肯定鼓励孩子,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比如别人的眼睛大,可能你的眼睛不够大。但是这没关系,因为事件美丑的标准并不止一个。正如天鹅和鸭子,它们各有各的美感和可爱之处。我们不必为了讨好他人,而刻意改变自己的特点。而你永远是最独特最独一无二的那个,也是爸爸妈妈最喜欢的宝贝。
二、培养孩子的特长或爱好
正如故事中的威利,他虽然看似毫无长处,但却能够讲出精彩的故事,而且他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也许对于现实世界来讲,威利是有一些偏执,但这种对自我热爱的坚持,以及打破偏见束缚的勇气,却是值得借鉴的。
拥有内心坚定的热爱,这样的威利也许不能成为校长、精英,却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故事家、说书人。所以他是快乐的,因为内心那份充实丰富的内在。
我们不一定要让孩子为了成名成家而学习特长,但是却可以鼓励并支持他的爱好。比如读书、写字,讲故事,又或者是对生活充满好奇。
三、以身作则,引领、支持孩子
前不久一个叫做张仰喆的小男孩,在游玩时发现了11枚恐龙蛋。而促成张仰哲恐龙蛋发现的,正是他的妈妈。
在平时的生活中,张仰喆的妈妈就一直带着他去博物馆、图书馆去学习各种知识。当张仰喆告诉妈妈发现疑似恐龙蛋时,张妈妈并没有否定,觉得孩子是天方夜谭。而是第一时间跟着孩子来到现场,最终发现了恐龙蛋宝藏。
张仰喆的妈妈用自身爱学习的行为,感染引领了张仰哲学习、探索世界的巨大热情。而她的相信和支持,也成就了孩子内心对发现新大陆的坚定和自信。
5、
身为父母,比起功利地要求孩子登峰造极创造奇迹。不如赞赏、支持、认可、鼓励他们找到并成为真正喜欢的自己。
一个孩子,只有在对自我充满自信和认可之后,才能真正去喜欢并热爱这个世界。这样的人生旅程,也才是充满各种幻想和奇迹的,鲜活、有趣的存在。
正如男孩威利在故事的最后所讲:他种在地里的玉米,第二年长出了大片的金黄,而国王却在夏天去世了。
当国王的人来摘取成熟的玉米为国王殉葬时,男孩却趁来人熟睡之时将自己地里结出的玉米穗,偷偷放进国王殉葬之用的那捆玉米里。
很多年后,当陪葬的其他宝石早已灰飞烟灭时。威利的玉米却依然茁壮成长。
而国王和玉米,到底哪个更金贵呢?也许我们无需捆绑和定论,将答案交给孩子自己去追寻吧。只要是出自他内心真正的喜欢和悦纳,相信无论是国王还是玉米,对他来说都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