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在变迁,政府调控在转型,玉米市场分析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在市场化与国际化交织下的玉米“后临储时代”,国内玉米市场分析必须要有国际视野;作为粮食的组成部分和能量饲料的主要来源,玉米市场分析必须站在粮食的高度,拥有“大饲料”的思维观念;立足于供需与价格相互作用,玉米市场分析不仅要从供需入手分析价格,还要从价格入手分析供需。
2016年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不可逆转地将玉米市场推入“后临储时代”,而“后临储时代”的玉米市场可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政府调控都实施深层次的转型。在转型的市场大环境下,伴随“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价格的巨大波动,市场多元主体开始投入巨大的精力监测市场、研判市场并预测市场。在众多因素影响作用下,不同市场主体对未来的价格走势可以并且应该有不同的看法,但“后临储时代”的玉米市场分析却也有其内在之“道”,也需要与时俱进并不断丰富完善。“后临储时代”即使分析国内市场也要有国际视野,即使单纯分析玉米也要站在“粮食”和“大饲料”的高度,不仅要从供需入手分析价格,还要从价格入手分析供需。
一、用国际视野分析国内市场
我国玉米市场在名义上或制度上一直用“配额”将自身与国际市场相隔离,而实际上玉米虽不能直接国际化,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早已实现了间接国际化,与国际市场也早已相融相通。由于临储时代的国内玉米价格大幅度高于国际价格,玉米的直接国际化和间接国际化均受阻,彼时的市场分析可以不关注国际市场,即使关注国际市场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后临储时代”的国内玉米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此时的市场分析则必须拥有国际视野。后期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的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入我国,国内玉米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直接或间接融入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分析国内市场必须要有国际视野。
1.“大玉米”国际贸易量巨大
玉米产业链条长,加工品和替代品较多,虽然玉米国际贸易受配额限制年度进出口量较小,但“大玉米”的国际贸易量巨大。从进口角度,2018年我国直接进口玉米354万吨,间接进口玉米(高粱、大麦、DDGS、猪牛羊肉、燃料乙醇)超过1500万吨,玉米直接或间接进口量合计在2000万吨左右,2015年最高达到4000万吨左右;从出口角度,2018年我国直接出口玉米仅1.22万吨,间接出口玉米(玉米淀粉、果糖、味精、氨基酸)超过500万吨。目前我国针对澳大利亚大麦的“双反”调查、中美经贸摩擦加征关税及谈判可能增加农产品进口等国际贸易摩擦,已对国内玉米市场的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玉米期货价格影响巨大,分析国内市场已不能忽视国际因素的作用。从影响程度看,分析国内玉米市场从进口方面应高度关注国际市场DDGS、高粱、大麦、燃料乙醇的价格波动及国内外价差;出口方面则应高度关注国际市场氨基酸和果糖的价格波动及国内外价差。
2.玉米大豆国际贸易“共振”效应明显
从国际贸易角度,玉米和大豆的生产国及出口国高度重合,而且玉米和大豆的生产具有明显的互斥效应,大豆产量的增加将势必减少玉米的供应量,反之则反,从而导致两者在国际贸易中容易形成“共振”效应。根据2019年4月份美国农业部的供需平衡表,2018/2019年度美洲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大豆、玉米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82%和46%,出口量分别占全世界的89%和71%,玉米和大豆的生产和贸易可谓呈现“三足鼎立”态势,区域分布上高度重合,国内大豆市场的高国际化水平决定了分析国内玉米市场必须高度关注国际市场。比如最近市场讨论的“后临储时代”加大玉米进口规模问题,试想若中国大规模进口玉米,势必推高全球玉米价格和美洲三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进而导致美洲三国的大豆产量下降推高世界大豆价格,最后我国将不得不同时从美洲三国高价进口玉米和大豆,从而导致我国玉米和大豆进口“双输”的局面,而变相地进口DDGS、大麦等饲料替代品,则不会明显推高国际大豆价格,可减少我国进口损失。
二、站在粮食高度看待玉米
我国粮食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四大品种,其中稻谷和小麦属于口粮,处于绝对优先的保障地位,大豆则主要依靠进口。目前这四大粮食品种产量规模不同、定价机制不同、进口依存度也不同,但作为一个整体,都在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范围之内。“后临储时代”粮食四大品种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进度不一、改革方式也不尽相同,但玉米终究属于粮食,必须站在粮食的高度看待玉米,不能单纯就玉米分析玉米。
1.品种间比价收益变动影响产量
“后临储时代”粮食四大品种均进行了程度不一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收储制度改革,品种间的比价收益不断波动。作为收益的两大组成部分,市场价格和补贴额度年度之间均波动巨大,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大豆和玉米取消临时收储实施市场定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力度均加大,价格起伏波动甚至是大幅波动渐成常态。从补贴角度,东北地区稻谷、玉米和大豆三大品种均已有补贴,而且不同区域、不同年度之间补贴额度波动幅度较大,而东北地区又均为一季种植,这势必影响四大粮食品种的年度种植面积。比如2019年实施的大豆振兴计划和东北地区稻谷种植补贴,直接影响2019年东北地区粮食品种间的比价收益,从而改变粮食的品种种植结构,导致粮食四大品种产量的此消彼长,进而影响各个品种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
2.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差异影响供求
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虽然口粮属于谷物,谷物也属于粮食,但口粮和谷物的保障程度却明显不同。对于口粮的保障程度是“绝对安全”,即不能出现任何供需短缺情况,从供求角度显然“供求平衡”是最理想最经济的,但也是最不现实的,基本无力实现又或者根本不存在,剩下的只能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之间二选一。在“粮食多了是战术性问题,粮食少了是战略性问题”的指导思想下,“绝对安全”的保障程度决定了口粮“供过于求”的常态化,进而导致的问题是必须为过剩的口粮寻找消化渠道。“谷物”中口粮之外,主要是玉米,显然玉米的保障程度是“基本自给”,意味着现实中的玉米市场可以出现“供不应求”,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供求缺口。利用“饲料”这个桥梁,过剩的口粮通过进入饲料市场替代玉米,不仅弥补了玉米的供求缺口,还为过剩的口粮寻找了消化渠道,从而在整体上保障了粮食安全。因此,新时代的粮食安全战略决定了“口粮过剩+玉米短缺”是保障粮食整体安全的最优组合策略,或将是未来粮食市场的常态。
三、立足“大饲料”分析玉米
玉米消费主要包括加工消费和饲料消费,其中饲料消费占玉米总消费量的绝大部分。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的预测,2018/2019年度我国玉米总消费量为2.73亿吨,其中饲料消费量1.75亿吨,占64%。因此,分析玉米市场必须高度关注饲料需求,而饲料主要包括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玉米是最主要的能量饲料。“后临储时代”饲料市场日益进入“大饲料”时代,分析玉米市场必须立足“大饲料”。
1.能量饲料日益多元化
玉米能量值高易消化吸收,是能量饲料首选,素有“能量饲料之王”的美誉,但这并不意味着能量饲料只有玉米。“后临储时代”的能量饲料加速多元化,既有以进口为主的高粱、大麦、DDGS和木薯,也有以国产为主的稻谷、小麦,还有近期兴起的豌豆。饲料配方中不同能量饲料几乎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配方占比更是随着比价关系不断调整,在玉米临时收储时代,由于玉米价格高,玉米饲料消费被大幅度替代,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2015/2016年度玉米饲料消费仅有1.35亿吨;“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又成功实施了“反替代”,2016/2017年度玉米饲料消费迅速增至1.7亿吨,除了正常的年度增长外,“反替代”的玉米饲料消费量大约在3000万吨左右。
2.蛋白饲料与能量饲粮日益互动
蛋白饲料以提供蛋白为主,能量饲料则以提供能量为主,两者虽然功能定位不同,但不代表两者之间没有重合不能替代。比如豌豆、DDGS和豆粕既是能量饲料也是蛋白饲料,小麦的蛋白含量则明显高于玉米,如果饲料配方中的蛋白饲料结构发生变化,从能量平衡的角度,能量饲料规模也势必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现实中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减少饲料中蛋白含量会增加能量饲料消费量。比如近两年低蛋白日粮的推广,《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和《蛋鸡、肉鸡配合饲料》两项团体标准出台后,专家预测新标准全面推行后,养殖业豆粕年消耗量可能降低1100万吨左右,根据玉米代谢能13.39~13.56MJ/kg,豆粕代谢能9.62~11.51 MJ/kg,为实现能量平衡,大约需要增加玉米消耗量900万吨;另一种是饲料中蛋白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也将导致饲料中能量料的变化。不同蛋白饲料的代谢能相差较大,以常用的蛋白饲料为例,棉籽粕的代谢能为7.32~8.26MJ/kg,菜籽粕的代谢能为7.41~9.34MJ/kg,玉米蛋白粉的代谢能为12.7~14.23MJ/kg。近期受中美、中加贸易摩擦影响,豆粕、菜籽粕价格大幅波动,导致饲料中蛋白添加比例和添加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也将间接影响玉米的饲料消费量。
3.政府跨品种调控日益强化
“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不意味着政府放松或放弃对玉米市场的调控。传统思维中的玉米市场调控仅限于用玉米调控玉米市场,“后临储时代”随着新型粮食安全战略的贯彻实施,政府的跨品种调控将日益强化。在“口粮过剩+玉米短缺”的粮食安全组合策略下,由于口粮消化渠道较少,而食用消费又相对稳定,消化过剩口粮的渠道就剩下出口、燃料乙醇和饲料。三大渠道中“出口”面临竞争激烈、价格偏高和出口渠道缺失等难题,不仅量小而且难度大;燃料乙醇产能目前不到300万吨,即使后期产能扩大,也只能处理不宜食用和超期存储的口粮;饲料需求不仅消耗量大而且空间分布较广,通过肉禽蛋奶间接服务于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未来口粮去库存或者消化过剩粮的主渠道。“后临储时代”的口粮不仅直接服务于城乡居民生活消费,而且通过畜禽的“过腹转化”服务于升级后的城乡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服务于总体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因此“后临储时代”政府跨品种调控将频现甚至常态化,分析玉米市场必须立足于“大饲料”时代。比如随着玉米去库存速度的加快,2018年临储玉米拍卖结束后,市场众多主体甚至舆论媒体开始担心政府调控玉米市场的能力问题,2019年延迟拍卖时间甚至取消拍卖、大幅度提高拍卖底价、降低周度投放量、有意识地保留部分拍卖粮等市场传闻甚嚣尘上,部分市场主体甚至开始为去库存结束后玉米市场的“起飞”或“裸奔”而弹冠相庆。事实上,即使临储玉米全部拍卖销售,政府通过跨品种调控比如投放过剩口粮也完全可以调控玉米市场,在稻谷过剩的玉米“后临储时代”,用稻谷调控玉米市场也将不单纯定位在稻谷去库存上,而是扩大至稳定玉米市场的范畴。
四、“供需互动”中强化价格分析
玉米市场分析主要包括供给分析、需求分析和价格分析,或者直接简单化为供需分析和价格分析。在供需分析中,长期以来由于需求相对稳定或者需求变化相对明朗,市场供需分析更多地倾向于供给分析,对需求分析重视不够;在供需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方面,更多地侧重于分析供需对价格的影响,过多强调供需变化对价格产生的作用,而忽略了价格对供需的反作用,对价格分析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分析必须全方位分析供需波动和价格变化,从“相互影响”角度系统分析彼此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必须由“单向”分析转为“双向”分析或者“系统”分析,并强化价格分析。
1.需求端波动加剧
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国家大力开展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工作,到2018年三年时间玉米种植面积累计调减4260万亩,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市场估计的玉米产量年度之间可谓大幅波动;反观需求端则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因此市场高度关注玉米供给端产量,受2018年玉米生长期间遭遇“春旱”和“伏旱”影响,市场大肆炒作玉米产需缺口,大商所玉米1905合约9-11月份收盘价持续在2000元/吨左右高位波动。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存栏下降,玉米饲料需求到底减少多少成为市场高度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同时,受环保因素及下游需求偏弱影响,玉米加工需求也受到影响,大幅扩张的产能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加工量增长,未来下游需求还有多大的增幅空间也开始出现市场争议,自此需求端开始发力,成为左右市场局面的焦点。后期随着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目标的完成和去库存工作的结束,2019年中央1号文件已经明确要“稳定玉米生产”,玉米供给端种植面积将相对稳定,炒作焦点将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或单产方面。相反,需求端的波动会逐步加大,一是“后临储时代”玉米饲料需求完成“反替代”之后,持续增长的局面被打破,玉米饲料需求将开始上下双向波动;二是玉米深加工产能过剩,开工率开始起伏波动,“后临储时代”玉米深加工行业扩张步伐将逐步趋缓,进而进入兼并重组阶段。“后临储时代”需求端波动加剧注定了其未来将成为市场分析的关注点,单纯分析供给端或者过于强调供给端影响的分析将出现巨大偏差。
2.供需与价格相互作用
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分析,都注重从供需基本面出发分析市场价格,从而得出近几年玉米市场演变的基本逻辑,即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产需缺口扩大,价格上涨,进而预测后期随着玉米去库存结束和玉米深加工产能大规模释放,玉米价格将“起飞”。这种分析逻辑正好吻合近三年玉米市场波动情况,即2016年临储取消后玉米价格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后期随着产量减少、需求增加和产需之间出现缺口,2017和2018年价格持续恢复性上涨。“后临储时代”这种分析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于强调供需对价格的单向作用,而没有注意到价格对供需的反作用,将本来复杂的“双向”影响关系错误简化成了“单向”影响关系。在这种错误逻辑下,部分媒体舆论开始担心玉米去库存结束后价格将会“起飞”,个别市场主体甚至开始盼望“后临储时代”价格的“起飞”,殊不知价格是需求的“缰绳”,价格“起飞”之日就是需求“退出”之时,担心需求扩张过度纯属杞人忧天,即使政府不干预不调控,在“供需”与“价格”的良性互动或双向影响下,玉米市场也能自身恢复至均衡状态,实现市场的出清。
3.观察市场唯有价格
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微观经济学长期被称为“价格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注重宏观经济行为的微观基础,价格可谓整个经济大框架的核心。但长期以来,玉米市场分析却未曾给予价格应有的“地位”。无论是玉米市场的从业者还是分析者或调控者,都更注重玉米市场的供需平衡表,甚至将其作为判断未来市场行情的依据,尤其是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月度供需平衡表更是影响全球玉米行情。但在我国,完全基于供需平衡表分析玉米市场却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一是权威度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多家机构发布玉米供需平衡表,彼此之间差距较大,市场认可度不够高,部分大型央企甚至知名专家均有自用的供需平衡表,大多数市场主体可谓无所适从;
二是供需是动态调整的,尤其需求是随着价格不断变化的,这也是各家供需平衡表按月调整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真实的供需数据只能事后核算,不能完全准确地事先预测,预测的准确度更是无从谈起或无法论证;
三是价格影响因素众多,供需面是基本却不是全部,供过于求的市场价格也会大涨,供不应求的市场价格也会大跌,价格源于供需却也高于供需。当然,“后临储时代”分析玉米市场并不是不关注或者不需要供需平衡表,而是在“确定性”或者“准确度”方面,观察市场唯有价格,即价格是最真实的,也是最确定的。因为价格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是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和大量的影响因素集成到一起的最终结果,既是对微观交易行为的反映也是对宏观整体环境的反映。在供需相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与其强行或单纯用供需分析预测价格,不如反过来用价格分析市场供需、主体行为和交易心理,并以此为基础来预测后期价格。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作者:李圣军;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