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饲料频道 > 玉米价格 > 正文

紧急!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等集中爆发!怎么防治?有答案啦

     三农大喇叭  2019-08-09 11:36:52
【导读】温馨提示:请您在阅读本文之前,点击文章上方的“关注”,以后您就可以免费收到三农大喇叭每天推送的最新农资价格行情、三农政策、农业技术等内容了。谢谢您的关注与转发!最近多地出现连续降雨,还有个别玉米夏播区面临高温干旱,玉米...

温馨提示:请您在阅读本文之前,点击文章上方的“关注”,以后您就可以免费收到三农大喇叭每天推送的最新农资价格行情、三农政策、农业技术等内容了。谢谢您的关注与转发!

最近多地出现连续降雨,还有个别玉米夏播区面临高温干旱,玉米叶斑类病害开始发生,下面谈谈大斑病、褐斑病及北方炭疽病的预防和防治。

大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抗病性有关外,还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当温度达到20℃—25℃、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如连续阴雨几天突然放晴,会爆发大斑病。

另外,大雾天,突然放晴也会导致爆发大斑病。而当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并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所以,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相反若田间病斑出现较早那就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做好防治工作。

化学防治:防治玉米大斑病可以使用嘧菌酯、丙环唑嘧菌酯等杀菌剂进行防治。如果玉米出现生育期偏晚的情况也可以把磷酸二氢钾促早熟的叶面肥加入杀菌剂里同时使用。

褐斑病

症状: 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天较多时,有利于发病。

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化学防治:

①早预防。玉米4~5叶期,每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g或25%戊唑醇悬浮剂20~30mL对水30kg喷施,既可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又可兼防玉米褐斑病。也可用25%吡唑醚菌酯800倍液控制褐斑病及其它高等真菌病害的发生, 并且能够提高植株本身的抗逆能力。

②早防治。可使用三唑酮等杀菌剂喷雾防治1-2次,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也可亩用有效成分代森锰锌100-150克、烯唑醇6.25克、丙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2-3克,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重发田块7-10天后再喷1次。喷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以促进植株生长,防止早衰。

北方炭疽病

传播途径:可通过气流和种子进行传播,但一般种子带菌率低,主要是越冬后的病菌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附近的幼苗上进行侵染。叶部受侵染后4-10天可见病斑,并产生分生孢子。


(2)化学防治:如有发病,且有加重趋势,则需要及时喷药预防,施药尽量在抽雄之前,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丁香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进行一种或几种药剂进行喷雾预防。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春玉米的危害主要在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对夏玉米危害时间长,从苗期(2叶期)即发生危害。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基部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可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败,叶片枯死,并逐渐向上扩展。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危害玉米最为严重,主要危害玉米的茎杆,严重时,玉米果穗也会受到危害。对于玉米的发病条件,是由于播种密集、氮肥施用过多、湿度大更容以引发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最初叶茎上呈现出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步扩展形成不规则的病斑。病斑渐渐扩展为深褐色,由下向上逐步开始扩展蔓延,玉米果穗染病后,籽粒变成褐色逐渐腐烂。严重时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严重的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造成了玉米植株大面积的损失。

防治办法: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发病初期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喷施生物农药井冈霉素A,或选用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来源:综合网络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投资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