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是玉米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尤其在河南、山东、安徽等黄淮地区夏玉米发生最为严重,是提高玉米单产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过去,通常采用辛硫磷颗粒剂丢心,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个防治玉米螟的新方法该方法持效期长,效果好。
危害症状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危害玉米的叶片、茎秆和果穗,初孵幼虫大多爬入玉米心叶内危害,被害叶片留下白色薄膜状表皮,2~3龄幼虫主要潜藏在心叶内危害叶片,叶片被害后,叶片上出现一排整齐的孔洞,4龄以上幼虫开始钻蛀茎秆,茎秆被害后,茎秆遇风易从蛀孔处折断。严重影响养分运输,雌穗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后期还可危害雌穗和雄穗,雄穗被害后,造成花粉减少,影响授粉,雌穗被害,造成大量籽粒被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我国一般年发生1~7代不等,黄淮地区年发生3代,主要以蛹在玉米干枯的秸秆内越冬,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蛹羽化为成虫,成虫交配产卵,第一代幼虫一般在6月中旬发生,主要危害春玉米,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主要为害夏玉米心叶、茎秆及春玉米果穗;第3代一般在8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夏玉米果穗。后期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尤其第2~3代玉米螟危害玉米最为严重。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对光和酸味有很强的趋性,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很大,干旱不利于幼虫的活动和成虫产卵,空气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空气湿度为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
防治时间
玉米螟第2代主要危害夏玉米的心叶和茎秆,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代,防治不及时可造成大量叶片被害,茎秆被钻蛀,造成产量损失巨大,因此,必须严防第2代玉米螟幼虫,第2代玉米螟的幼虫盛发期一般7月中旬,正好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也是玉米的心叶末期,玉米螟全部集中在心叶丛中进行为害,为用药消灭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防治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防治方法
(1)丢心法:在玉米螟幼虫发生初期,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拌细沙或用0.03%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丢心,均可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危害,持效期可达30天以上,可兼防第3代玉米螟,减少玉米螟对果穗的危害。
(2)喷施法:在玉米螟发生初期,玉米大喇叭口期用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27.8-33.3毫升/亩,加水30~50公斤喷淋玉米心叶,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持效期长大20天以上,还能兼防玉米后期的蚜虫。
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加入“睢阳农科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