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市长的苦
2016年之前,有人说:“东北的市长最苦,想着怎么把满市的玉米收过来。仓库已经爆满,都在加紧建仓库。”
今年,东北的市长估计仍旧没有轻松到哪里去,因为不仅要想着怎么把满市的玉米卖出去,消耗掉,还要想着玉米种植怎么调减,怎么给种植者补贴,怎么给加工企业补贴,怎么平复粮食降价带来的社会情绪、卖粮难……
12月14日,吉林白城的兆南已经连续几天在几个微信群里发布自己的玉米信息。
“今年我要赔死了。”
兆峰说没想到自己手里的联系的几百吨玉米出手竟然这么难,“水份15容重680多,达不到二等粮的标准,只能按照三等粮的价格报价。”
进入12月中旬,以中粮和中储粮为首的收购方连续下调玉米收购价格,让能接下他手里的玉米的人更少了。
当天,三等粮当地收购方给出的报价1380元/吨。
其实1380元/吨对很多东北当地种植户来说,也是奢侈,来自黑龙江通河署名“幸福就是现在”的网友说,“我们这玉米0.4都没人要,都上赶着给收粮的打电话,人家都不来,不是不想卖,赔钱也卖,就是没人收。”
赔钱也卖。
曾经东北的玉米价格连续多年笑傲江湖,因为临储收购,总有些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骄横。
2016年,打击来得过于迅猛了,女儿们不得不将目光和出路转向了全国,已经负重不堪的“皇帝爸爸”终于放开了溺爱的手。
“三个市场”的争霸
伴随着跟头、趔趄、阻碍、困扰,东北玉米再次直面来自市场的风雨,为全国玉米市场格局进行着洗牌。
一直以来,中国的玉米价格存在的“三个市场”:东北产区、华北产区和南方销区,三个市场互相牵制互相平衡,在“抽水机”理论的渠道里从低价格向高价格流动。
在临储收购时代,东北玉米价格高企、并流向临储,东北产区的“大粮仓”变为沉睡的雄狮,华北地区的“主产区”低位趁势崛起,华北玉米不仅在东北高粮价的刺激下,“北上”出关倒流东北,并大举南下,在南方销区所占份额持续攀升。
与此同时,西部市场的独立性愈加明显,西北新疆等地产量逐年上升,成为西南四川等销区市场的主要粮源供应地。
粮商油情认为,东北玉米因为价格的急跌,抽水机的动力再次强势发力,并逆转格局,以至于有彻底改变全国供需格局之势。
东北玉米的诉求
首先来看数量,暂且不谈沉睡着的2.3亿吨临储玉米库存。
国家粮食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2017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1.96 亿吨。
机构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玉米今年新上市玉米除了满足本区域需求外,大部分玉米需要远销南方主销区。
今年黑龙江玉米产量预计1000亿斤,商品量800亿斤,除了省内加工企业用粮220亿斤,还有580亿斤需要运往省外。
吉林省玉米产量预计600亿斤,商品量570亿斤,除了省内收储、深加工、过腹转化300亿斤,加上省外常态流入50亿斤,预计有320亿斤左右需销往省外。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量预计475亿斤左右,商品量大约400亿斤,秋粮收购形式严峻。
只看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本年度新玉米便有4500万吨的外省消耗需求。
以低价换市场
再看价格利差。
从12月中旬北粮南运的行情来看,销区东北粮源到货持续增加,对当地粮价造成下压冲击,当时:
黑龙江14.5%水分玉米南昌到站价1880元/吨,吉林15%水分玉米吉安到站价1950~1960元/吨,尤其是南昌码头东北玉米从11月中旬高点下调100元/吨,基本回归至11月初的成交水平。
南方销区东北玉米到货价较16%水分左右的山东玉米到货价1910元/吨优势明显。
同时,东北玉米利用价格优势也抢占了华北玉米的空间,据了解,从11月下半月开始,很多东北干粮玉米通过汽运或者港口转运流入华北市场,其中黑龙江玉米到货更为普遍。
华北地区干粮玉米供需出现宽松,主流收购价格每斤0.88元至0.92元,水分14%内,较前期高位每斤回落0.02元,从12月中旬的调查情况来看,河北、山东胶东一带饲料厂家东北玉米收购量占比4~5成,东北玉米对华北影响开始显现。
可观的贸易利润
再看贸易利润。
北粮南运也为玉米流通贸易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利润最高的时候出现在10月中下旬,当时,东北玉米外运受阻,而下游厂商之前担心玉米价格下跌而本身库存不多,导致南方玉米供应量吃紧,玉米价格涨幅明显。
南方港口一等玉米到港价至2020元左右,折三等玉米价约1950元/吨,而北方港口平仓价当时在1770元左右,南北方港口玉米价差拉大至180元,考虑到运费(80元/吨)和装卸费用,南北方港口贸易一吨玉米可获利近百元,非常丰厚。
此外,黑龙江农户玉米出售价也仅有1240元/吨,物流至港口成本按照300元计算,流通环节也存在230元/吨的利润空间。
“金粒子”奔向南方
粮食质量优质,价格又不贵,受到南方采购主体的青睐是理所当然的,再加上贸易环节可观的利润空间,使得玉米市场北货南运贸易量加大,市场购销活跃度增强。
一组来自来自铁路部门的运输数字更是直观得勾画了一组北粮南运的宏图:
自10月起,哈尔滨铁路局日请车量已达5万车,其中粮食日请车量达9000车,并且每日以200至500车的数量递增。
进入11月中旬,粮食运输需求日均已达11177车。
在佳木斯、七台河、依安等地组织开行多趟发往上海、成都、金港、鲅鱼圈方向的玉米货运列车,装载量均达3000吨以上。
来自铁路总公司的统计称,11月,铁路总公司运输东北玉米400万吨,同比增长222%,环比增长200%;12月以来,玉米运输保持日均装车在3000车以上。并力争春节前玉米运输总量达到1100万吨。
“北国黑土地里的‘金粒子’乘上火车奔向南方。”
媒体对东北玉米的南下做了如此诗意的描述,或许对东北的玉米来说,这样的情景在以后将是常态。
挡住玉米替代品的进口
被东北玉米冲击到的还有粮食进口量,玉米内外盘价差缩窄,进口数量在下降。
机构统计显示,下降30%之后的玉米价格,已经不高于从北美进口的玉米方案价,国产玉米竞争优势在提升,进口玉米及杂粮等的替代优势将大幅下降。
预计2016/2017年度玉米进口量为200万吨,比上年度下降37%。
预计2016/2017年度我国进口高粱300万吨、大麦300万吨和DDGS200万吨,总量将降至800万吨,同比下降56.6%。剔除酒用大麦,折算后预计仅能替代玉米458.4万吨,减幅65%。
良性循环是终极目的
市场曾给东北玉米冠以“风向标”的称号,其实只所以产生东北玉米是全国玉米的“风向标”这回事的原因,不外乎东北玉米体量大,价格高。
那么在东北玉米经过种植结构调整,取消临储施行市场化改革等大手术,进入价格洼地之后,其“风向标”地位还会不会保住?
前面我们提到,中国的玉米价格存在的“三个市场”:东北产区、华北产区和南方销区。
三个产区互相牵制和影响,当临储时代,东北玉米以巨大的磁场作用吸带着国内玉米价格一步步高企,在市场化时代,东北(库存)玉米又以洪流般的架势冲向全国,无论“收”还是“放”,其影响力都不可忽视。
粮商油情认为,按照调整规划,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要调减500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东北玉米的主产区地位终究是不可撼动的,变化的只是三个市场价格和粮源流动的格局。
结语
2016年是玉米政策改革第一年,粮商油情认为,短期市场正在经历种植户种植调整,收益下降以及贸易对接不畅、市场波动频繁风险加重、2.3亿玉米库存泄库长期压制的阵痛期,但远期看利于扭转行业供需失衡矛盾,三个市场依旧会如同三兄弟一般良性循环互动。
价格行情录入: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