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制剂类免疫增强剂
1.1 干扰素(IFN)
由干扰素诱发剂作用于有关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于它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为干扰素。干扰素分为α干扰素、p干扰素、γ干扰素。白细胞干扰素(Le)相当于α干扰素;成纤维细胞干扰素(F)相当于β干扰素;由病毒作用于致敏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的干扰素,称为γ干扰素。α干扰素与β干扰素合称为I型干扰素,γ干扰素相当于免疫干扰素,即Ⅱ型干扰素。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DNA与RNA的合成、复制而防止病毒增殖与扩散,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对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使形成抗体的细胞大量增加;抗肿瘤作用表现在抑制肿瘤病毒的增殖,阻止其扩散,改变肿瘤细胞表面的结构,诱发新的抗原,从而易被免疫监视细胞识别,并加以排斥。干扰素还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激活巨噬细胞,增强NK和ADCC效应,提高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1.2转移因子(TF)
TF为淋巴因子的一种,它是将预先用特异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反复冻融,经过透析或超滤后,获得的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多核苷酸与相对低分子质量多肽的复合物。TF含有12个氨基酸,2~4个RNA,相对分子质量700~5 000,无抗原性,但有种属特异性。其活性不会被核酸酶和胰蛋白酶破坏,于56℃,30min可遭破坏,-20℃可保存5年。转移因子具有很强的转移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能转移病毒、细菌、真菌、组织相容性抗原等的细胞免疫。受体接受转移因子后,2~24h产生效应,可持续数月至1年。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与抗病力,减少免疫抑制、免疫麻痹、免疫不全,降低应激等作用。
1.3 白细胞介素(IL)
IL是由活化的单核一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所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它作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与其他细胞,负责信号传递,联络白细胞群的相互作用。在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中起调节作用。白细胞介素与相应细胞的受体结合,这种连续的细胞因子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可以扩大和调节免疫应答。与疫苗配合应用,可显著地提高免疫效果,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白细胞介素的家族包括IL-I至IL - 23。
1.4免疫核糖核酸(IRNA)
IRNA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免疫信息遗传物质。它能将供体对某些抗原的特异性免疫信息传递给表达相应受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使之产生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从而提高受体的免疫功能。IRNA本身无免疫原性、无种属特异性,不引发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一方面它具有传递免疫信息的功能,另一方面,IRNA与抗原结合后,变成了超级抗原,可大大地增强免疫功能。
1.5胸腺肽
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中枢器官,分泌一系列具有免疫活性的多肽类物质,总称为胸腺激素。其中包括胸腺肽(胸腺素,TM)、血清胸腺因子STF)、胸腺生成素(TP)及胸腺体液因子(THF)等。具有调控T淋巴细胞分化及增殖,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呈现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的作用。
植物性免疫增强剂
具有免疫作用的中草药称为“免疫型中草药”,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国宝。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芪多糖、人参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红花多糖、竹黄多糖、茯苓多糖、猪苓多糖、当归、党参、芦荟、白术、仙灵、何首乌、五味子、蜂胶、金银花、穿心莲、板蓝根、柴胡、连翘、夏枯草、射干、野菊花、牛蒡子、百部、虎杖、贯众、石苇、香薷、诃子、佩兰、大叶桉、一见喜、侧柏叶、紫荆皮、芫花、紫花地丁、大青叶、黄连、黄柏、黄芩、枸杞、刺五加、大蒜素等中药均具有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应答,促进组织再生,还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肿瘤、抗应激等功能。
化学性免疫增强剂
左旋咪唑(I。MS),可加强T淋巴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其分化增殖,转变成致敏淋巴细胞,产生IL -2、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等淋巴因子;能增强NK细胞的活性;提高吞噬细胞的活力,促进其杀菌作用。有人将LMS称为免疫调整剂或免疫扶正剂。
以上列举的免疫增强剂是当前兽医临床上常用而且效果明显的,供大家参考。其他还有不少免疫增强剂也开始在临床上使用,并已引起广泛关注。比如化学免疫增强剂、不溶性铝盐类佐剂、油乳剂佐剂、双链多聚核苷酸、维生素A、维生素E、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生物降解聚合微球、脂质体、硒等;细菌性免疫增强剂有短小棒状杆菌( CP)、卡介苗(BCG)、脂多糖(LPS)、乳酸菌、酵母细胞壁等。这些免疫增强剂很有发展前景,在此不一一介绍,广大兽医科技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注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