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疗法技术
一、主要内容祖国医学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各脏器皆联系于耳。现代医学证明,耳廓有比较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组织分布,因此,当人体某一脏腑或组织器官有异常或病变时,可以通过经络和神经体液等在耳廓的相应的穴位上得到反应,这些就是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物质基础。耳穴(即通过外耳施治的刺激部位)在耳廓上的分布有其特定的区域。临床上可以通过耳穴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诊断疾病主要包括视诊、触诊和听诊等内容。视诊是指医者用眼观察患者的耳廓,根据其有无颜色、形态、丘疹、血管充盈、脱屑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而判断疾病的有无及其性质。在患实证、急性炎症时,可以在其相应的耳穴区域内见到具有光泽的点、片状红晕、丘疹、充血等阳性反应;在患虚证、慢性疾病时,可以在其相应的耳穴区域内见到无光泽或缺少光泽的白色的点、片状的凹陷、隆起、丘疹等反应;在患习惯性便秘和皮肤病等病症时,可以在其相应的耳穴区域内见到不容易擦去的糠皮状的脱屑等反应物;在患肿瘤时,可以在其相应的耳穴区域内出现点、片状的暗灰色的结节性隆起物。
触诊是指医者利用探棒(钝头的木质、金属、塑料或玻璃的小棒)触压患者的耳廓,或用点压法,或用划动法,按着从上向下、从内向外、从前向后的触诊顺序触压患者的耳廓。根据有无隆起和凹陷等阳性反应、有无色泽的改变、压痕的深浅以及压痕恢复平坦的时间长短等情况判定疾病的有无或病症的属性等。在患各种疼痛症及肿瘤时,可以在其相应的耳穴区域内触及点、片状及条索状、圆形结节样的隆起反应
物;在患消化系统炎症时,可以在其相应的耳穴区域内触及点、片状或不规则的凹陷反应;在患冠心病或高血脂症时,可以在其相应的耳穴区域内出现耳皱线状的凹陷等反应;在患胃炎、便秘、月经不调等实证、轻症时,可以在其相应的耳穴区域内出现红色、压痕深(或浅)、恢复平坦的时间较快等反应现象;在患水肿、贫血、糖尿病、内分泌功能紊乱等虚证、重症时,可以在其相应的耳穴区域内出现白色、压痕浅(或深)、恢复平坦的时间较慢等反应现象。
听诊是指医者利用探测耳穴的电子仪器探测患者的耳廓,根据患病时的相应的耳穴皮肤的阻抗降低的原理,凭借电测仪音响的有无或大小等变化情况判断疾病的有无及严重程度。音响强度高、音调频率高及伴有触痛者为强阳性,具有诊断价值;音响强度低或无,音调频率低或不伴有触痛者为弱阳性或阴性,多无诊断价值或仅供参考。探查时要注意用力适中,排除因皮肤的干燥或汗湿而出现的假阴性或假阳性。
治疗包括选穴和方法等辨证施治的内容。选穴和方法都是在辨证立法之后而施行的处置手段。选穴是指医者根据患者的病史、病性、病症情况所采取的配伍取穴。选穴或以阴性穴为主,或以阳性穴为主,或以平性穴为主,或重在于通,或重在于散,或重在于补,或重在于泻,可以随证而施之。以治疗便秘症为例,对患阴津不足的慢性便秘者可以选用脏腑同治、生津养液、润肠通便等属于阴润性质的耳穴进行治疗,以治疗其阴液亏虚、大肠燥涩、便秘难下等症;对患胃肠功能失调的急性便秘者可以选用通腑升清、调理胃肠等属于阳通性质的耳穴进行治疗,以治疗其肠道气滞、腑气不通、便秘不下等症。
方法是指医者根据患者的病性、病情和治疗条件等所采取的施治方法,包括治疗的方法和施治的手法等内容。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治疗的形式分为被动性和主动性治疗两类。所谓被动性治疗,是指求助于他人(如医生)的治疗方法。主动性治疗是指自我(患者本人)进行的治疗方法。施治手法包括各种施治的方法,按其内容可以分为施治的方式方
法、刺激强度、刺激量、治疗的时间和疗程等。临证时,所采用的针刺或按摩方法,用重刺激量或适中的刺激量,治疗是以1日2次或隔2日1次等内容,皆属于此类。治疗方法和施治手法是紧密相连的。以实例而论,对患急性落枕疼痛的病人,医生可以对其采用重刺激量的电针治疗,并要求患者配合协调性的转动颈部的运动,这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但就耳针治疗而言,仍然属于被动性的治疗方式(患者被医生用电针取耳穴重刺激
进行治疗);对长期患失眠症或月经不调的病人,可以由患者本人主动地利用耳穴进行自我保健性的治疗,这属于主动性的治疗方式(患者不经他人而是由自己本身通过耳穴进行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各具特点,被动治疗具有取穴准确、治疗范围广泛等特点;主动治疗具有随手可治、灵活主动等特点。对慢性疾病、属于虚证的病症可以用弱、中的刺激强度和稀疏变化的刺激频率,每次治疗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或隔日治疗1次,或隔2日治疗1次,疗程可以适当延长;对急性病、疼痛、属于实证的病症可以用中、强的刺激强度和紧密单调的刺激频率,每次治疗的时间可相对地适当延长一点,可以每日进行1次或每日进行数次治疗,但治疗的疗程一般都比较短,有的病症甚至仅治 1次,没有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