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药用价值
地黄又名怀庆地黄、地髓、原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茎。主产于河南,以该省温县、博爱、沁阳、武陟、孟县等地产者质量为最佳。另浙江、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产。采挖后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者称“鲜生地”。烘焙至八成干者称“生地黄”、“干地黄”或“生地”。用酒炖法或蒸法至黑润者称“熟地黄”。
药材识别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无臭,味微甜。均以油性大、皮细、菊花心、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色者为佳。熟地黄呈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 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无臭,味甜。
备注:保持原形即可,不必加工搓圆。野生地如与栽培生地质量相同者,可同样按其大小分等。
作用用途鲜地黄: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能。主要用于热邪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证。其滋阴力稍逊,清热凉血、止渴除烦功优,滋腻之性较小,血热阴亏热邪较盛者多用,有大平血逆之效。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主要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证。本品长于滋阴,清热凉血之功弱于鲜品,滋腻性也较小,凡血热津伤、阴血亏虚有热者宜用。
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主要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证。本品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一切阴亏血虚之证均可为主药。滋腻之性强,常与少量砂仁、陈皮同用,以保胃气,助药力生效。也是目前防治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的理想药品。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高血压,退行性脊柱炎,食管上皮细胞增生,电光性眼炎,视网膜脉络炎等。
用法推荐(1)医师处方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9~15g,熟地黄9~15g。(2)熟地30~50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连续服用2周。用于高血压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者。(3)生地20g、山楂500g、白糖200g。先将生地水煎取汁,再将山楂果去核、捣烂后放入白糖,与生地汁共调匀,浓缩成膏,酌量吞服,每日复使用。用于治疗电光性眼炎。
(5)生地9g、赤芍9g、丹皮9g、侧柏炭9g、荷叶炭9g、茅根炭
15g。水煎服。用于吐血,衄血。
(6)鲜生地30g、大黄粉10g。鲜生地洗净,捣烂取汁,用药汁冲服大黄粉,1次5g,1日2次。用于吐血。
(7)鲜生地100g、蜂蜜50g。鲜生地洗净,捣烂取汁,与蜂蜜调匀,1日分3次服用。用于便血。
(8)熟地30g、当归身30g、地榆9g、木耳9g、灶心土20g、茜草炭20g。水煎服。用于便血。
(9)生地25g、玄参25g、川芎25g、黄芩15g、苦丁茶15g、红花15g、郁金15g、桃仁10g。水煎服。用于心绞痛。
(10)生地9g、木通9g、甘草梢9g、淡竹叶5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
(11)生地12g、木通5g、黄柏5g、淡竹叶10g、车前子(包煎)
10g、笔管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笔管草即问荆,为木贼科植物问荆的全草)。
(12)鲜生地50g、鲜茅根50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尿血。
(13)生地20g、当归15g、川芎10g、怀牛膝10g。水煎服。用于尿血。
(14)生地30g、木通12g、甘草12g、淡竹叶12g、黄柏12g、灯心草12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尿道炎。
(15)生地
(16)熟地30g、龙骨15g、桑螵蛸6g。每日1剂,水煎分3~ 4次服。用于遗精。
(17)生地30g、炒枣仁15g、赤茯神15g、生栀子9g、生龙骨 8g、远志6g、黄连3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失眠。
(18)鲜生地15g、桃仁5g、红花3g、荆芥穗3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水痘。(19)鲜生地50g。将生地捣烂,外敷患处。用于乳痈。(20)熟地120g、白糖60g。将熟地用水煎,取汁,加入白糖调匀,1日分2次服。用于痔瘘下血。(21)生地30g、黄芩15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鼻衄。(22)生地30g、玄参30g、生石膏3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胃火牙痛。
(23)生地30g、何首乌30g、白糖30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并以少量生姜汁搽头部,1日搽数次。用于脱发。
(24)生地120g、旱莲草120g、黑豆900g。先水煎前两味药,取汁与黑豆共煮熟,酌情服食黑豆。用于脱发。
(25)熟地60g、白酒500g。浸泡7天后服,每服一小杯,1日 2次。用于虚弱、足软、须发早白。
(26)大熟地250g、沉香或檀香3g、枸杞120g、白酒3000g。浸泡10日以上,即可饮用,但勿过量。用于男女精血不足、腰痛、乏力、眩晕、性功能减退等。
(27)生地5g、独活5g、升麻3g。上药切成小碎块,并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风火上炎所致的牙痛。症见牙龈红肿,齿根浮动,疼痛难忍
(28)生地5g、木通5g、竹叶3g、甘草2g。将生地、木通和甘草切成小碎块,与竹叶并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心火上炎所致的口腔 炎。症见口舌生疮,溃疡糜烂,心烦口渴,小便短赤。
(29)生地5g、党参5g、火麻仁5g、炙甘草5g。将火麻仁砸破,其他药切成小碎块,并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午和晚上睡前各泡服1剂。用于心血不足,心阳不振的房室传导阻滞,症见心悸怔忡,噩梦纷纭等。
(30)生地5g、黄连2g、麻黄根10g。上药切成小碎块,并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午和晚上各泡服1剂。用于阴虚内热,迫汗液外泄所致的盗汗。症见五心烦热,夜寐盗汗,醒则汗止,口干喜饮。
(31)生地5g、防风5g。上药切成小碎块,并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午和晚上各泡服1剂。用于血分有热,风邪客于肌肤的各种瘙痒性皮肤病,如风疹、瘾疹、疥癣等。(32)生地250g、母鸡1只、饴糖150g、桂圆肉30g、大枣5枚。将母鸡宰杀去毛洗净后由背部颈骨剖至尾部,掏去内脏,剁去爪、翅尖,洗净血水,入沸水中略焯片刻;生地洗净切成约0.5cm见方的颗粒,圆肉撕碎与生地混合均匀,再掺入饴糖调拌后塞入鸡腹内,将鸡腹部向下置于蒸钵中;大枣去核洗净放入蒸钵内,灌入米汤,盖严后上笼大火蒸制约2~3小时,待其熟烂即可,取出后加白糖调味即可食用。用于辅助治疗心脾虚弱的气血不足及肾阴亏损的虚热、盗汗等症。
(33)生地25g、大米75g。将生地洗净切细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熬沸约半小时后,滗出汁,再复熬1次,合并药液浓缩至约 100mL;将大米淘洗后加水适量煮成白粥,趁热时掺入生地汁搅匀,加入白糖少许即可食用。用于阴虚潮热、盗汗、久咳、咳血、食 少、消瘦,热证心烦,口渴,以及睡眠起床后目赤、良久难消等症,本方还可作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34)生地15g、麦冬15g、莲藕适量。生地、麦冬洗净,生地切片。两药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沸后改用小火煎20分钟,取药汁;将莲藕洗净切片,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沸后改用小火煎30分钟,取汁;两汁合并混匀即可食用。用于津液不足之咽喉发干,火逆上气。使用注意生地性寒滞腻,脾虚腹满便溏及胸闷食少者不宜用。熟地滋腻、碍胃,宜与陈皮、砂仁同用以健胃行滞。凡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保存条件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虫、防蛀;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