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病
急性化脓性感染病灶的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 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时,称败血病。细菌仍留居于 局部病灶内,未侵入血流,只是细菌毒素和坏死组织分解有毒产物大量 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反应,称为毒血病。若细菌短暂地进血液,不 生长和繁殖,不呈现致病作用,称菌血症。如感染病灶中的细菌,通过细 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地进入血流,并在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 引起转移性脓肿,称为脓血病。若败血病与脓血病同时出现,为脓毒败
血病。败血病是感染性疾病严重的继发病,抢救不及时,致动物死亡。
【病因】
第一,具有化脓性感染源,如腐败性腹膜炎、腹壁透创、产后感染、化脓性全关节炎、筋膜下蜂窝织炎和褥疮等。
第二,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厌氧性病原菌等。
【诊断要点】
第一,突然发生恶寒战栗,四肢发凉。体温升高达40℃以上,呈稽留热型,濒死期前降至常温以下。
第二,脉搏弱而频数,呼吸促迫,食欲减退或废绝,粘膜呈不洁黄色。
第三,精神沉郁,目光迟钝,不注意周围事物。
第四,常发生中毒性腹泻,尿量减少。
第五,创面组织坏死溶解,腐败化脓,病灶周围组织显著肿胀,有的创面变干,失去生活力,脓汁形成及肉芽组织生长停滞。或创伤引流不畅,细菌或毒素被机体吸收。
第六,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嗜酸性白细胞与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嗜中性细胞数增多,核型左移,出现骨髓细胞及含有中毒颗粒的白细胞。尿内含蛋白管型。
第七,血液培养,有化脓性细菌生长。
【鉴别诊断】
1.毒血病 高热、脉搏快速细小和早期出现贫血是本病的三大特点。发病不以寒战开始。血、尿细菌培养均呈阴性。
2.脓血病 除具备败血病的一些症状外,在机体组织或器官内出现转移性脓肿,其大小不定,脓汁呈白色液状,并含有大量的细菌。体温呈弛张热型或稽留热型。当机体衰竭时,体温不高,但脉搏频数,血压下降。出现转移性脓肿相应的症状,如咳嗽、黄疸、蛋白尿和尿中有红、白细胞,腹泻和跛行等。
3.脓毒败血病 具有败血病和脓血病的特点。
【治疗】治疗原则是彻底处理局部感染病灶,应用足量的抗生素抑制全身性感染,积极提高机体抵抗力,恢复受害器官的功能。
1.处理局部感染病灶早期彻底地处理原发性感染病灶,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进行外科处理包括扩开创口,除去异物及坏死组织,切开脓肿和蜂窝织炎,通畅引流。
2.早期应用抗生素 大剂量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6小时1次。静脉内滴注四环素,日量为5毫克/千克体重。
3.全身支持疗法反复多次小剂量输血。静脉给予5%碳酸氢钠液、葡萄糖液、葡萄糖盐水、维生素等。
4.对症疗法及时用止痛、强心、解热药物。出现败血性腹泻时,静脉注射氯化钙液(氯化钙10克,葡萄糖30克,安钠咖1.5克,生理盐水500毫升,配成溶液,灭菌,1次静脉注射)。
对毒血病、脓血病和脓毒败血病的治疗,参照败血病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