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兽医频道 > 兽医诊断技术 > 正文

既病防变

     兽医网  2016-01-22 22:31:00
【导读】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但是,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传变。 (一)早期诊治  众所周知,疾病之初,病位较浅,病情多轻,病邪...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但是,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传变。

(一)早期诊治  众所周知,疾病之初,病位较浅,病情多轻,病邪伤正程度轻浅,正气抗邪,抗损害和康复能力均较强,因而早期诊治有利于疾病的早日痊愈,同时早期诊治还可以防止病邪深入而加重病情,其意义之重大古人已有明确论述。正如《医学源流论》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盖病之始入,风寒既浅,气血脏腑未伤,自然治之甚易;至于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再如《元亨疗马集》中有:“每遇饮马,就便看验有无病患,交点匹数,每三日一次,……令兽医遍看口色,有病者灌啕,甚者别槽医治”的记载,说明古代兽医就非常重视对病畜的早期发现,及早诊治,防止疾病进一步的发展与恶化。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说明外邪侵入机体以后,如果不作及时处理,病邪就有可能逐步深入,由表传里,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治疗也愈来愈困难。因此,在这一预防思想的影响和要求下,历代中医、中兽医学家在他们面对疾病的具体防治方法中均有所体现。

如《伤寒论》中用以治疗伤寒之邪传入少阳的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少阳为三阳之枢,一但邪犯少阳,邪则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其邪增可内传阳明而入里,若正复可祛邪外达太阳而出表,但目前由于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故在治疗上既不宜发汗,又不宜泻下,惟以采用和解少阳之法为妥。其方药组成为柴胡12ɡ  黄芩9ɡ  人参6ɡ  半夏9ɡ  炙甘草5ɡ  生姜9ɡ  大枣4枚。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少阳之邪透达肌表,而解少阳气机之壅滞,为君药,黄芩苦寒,善清泄少阳之郁热,为臣药,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止呕,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生姜借其辛散之功,能助柴胡散表邪,同时又能助半夏和胃止呕,姜枣配合又能调和营卫输布津液,为使药。由于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所以治疗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还必须防止病邪深入于里,故方中用党参、甘草、大枣来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这样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和中实里而防止邪气内侵,从而把病邪控制在少阳,然后逐渐疏邪透表而减除。这充分说明党参、甘草、大枣是益气匡正之品,并非和解少阳必用之药。“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名医方论》)。

再如《元亨疗马集·七十二症》治马患心热风邪(症见全身出汗,肉颤头摇,气促喘粗,左右乱跌,口色赤红,脉洪数)的“朱砂散”,其中有“党参”一味;治马心风黄(症见眼急惊恐,浑身肉颤,咬身啮足,口色赤红,脉象洪数)的“镇心散”,其中又有“党参、甘草、蜂蜜” 三味,从上述二证的表现看,毫无虚(气虚)的反映,完全是一片火热的证候,是实证的典型例证,心热风邪证多由外感热邪,壅积于心,扰乱神明所致;心风黄证则为心热帜盛。二者治当均应清热泻火,镇心安神。然治疗者深知火热之邪最易耗气,上述二证日久,必然致正气耗损,出现精神倦怠,四肢无力,或行似酒醉,神志昏迷等虚象,致使疾病由实转虚,由简单变复杂,给治疗带来困难,故治疗者在尚未出现上述变证的情况下,在早期治疗的方药中已加入了补益正(中)气的药物,以“防患于未然”。

故此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的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其发展和传变。

(二)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家畜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正因为这种关系的存在,所以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对于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因此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固然要针对病位之所在进行治疗,但也要从总体的角度出发,对于可能即将被传及的未病之脏腑,给予安扶、充实,以防止疾病的传变,达到中断其发展的目的。如《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所以肝脏患病最易传脾,故在治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其目的是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

如《元亨疗马集》中有一剂治疗因肝经积热引起眼部疾患的方药“决明散”其组成为煅石决明45g  草决明45g  栀子30g  大黄30g  白药子30g  黄药子30g  黄芪30g  黄芩20g  黄连20g  没药20g  郁金20g  煎汤候温加蜂蜜60g  鸡蛋清2个,同调灌服。本方为明目退翳之剂。方中石决明、草决明清肝热,消肿痛,退云翳为君药;黄连、黄芩、栀子、鸡蛋清清热泻火,黄药子、白药子凉血解毒,加强清肝解毒作用为臣药;大黄、郁金、没药散瘀消肿止痛为佐药;使以蜂蜜为引。诸药相和,清肝明目,退翳消瘀。因肝开窍于目,所以眼部有疾其病在肝。而木可乘土,肝病一旦失去控制就易致脾生病,为防病邪犯脾,方中加入黄芪一味来补脾气,“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脾气实,则自不受邪侵犯,这就是既病防变的具体应用。

再如《中兽医治疗学》中的“防己散”是治疗肾虚腿肿的方剂,方药组成有:防己30g黄芪30g  茯苓30g  桂心20g  芦巴子30g  厚朴25g  补骨脂30g  泽泻30g  猪苓30g川楝子30g  巴戟天30g  牵牛子20g,方中桂心、芦巴子、补骨脂、巴戟天温补肾阳,蒸化水湿,为君药;泽泻、猪苓、防己、牵牛子等导水湿外出,为臣药;川楝子、厚朴行气运水促进排除水湿,为佐药;众所周知,肾主水,肾虚火衰,则水湿不能蒸化,而致水湿内停,内停的水湿若流注于肢体,可见水肿,若侵淫于脾,可见运化功能下降的各种表现。因脾属土,喜燥而恶湿,水泛最易困脾,故方用黄芪、茯苓利水健脾,一则黄芪、茯苓利水可助肾,减轻其负担,二则健脾培土以制水,防止水侮土,而致疾病发生传变和复杂化。

另外,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一名方——“参苓白术散”,其组成为党参45g  白术45g  茯苓45g  炙甘草45g  山药45g  扁豆60g  莲肉30g  桔梗30g  薏苡仁30g  砂仁30g。此方是补气健脾,和胃渗湿良方,主治脾胃气虚而夹湿之证,证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倦怠肯卧,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口色淡黄,脉缓弱等慢性消化不良的表现。方中党参、白术、山药、莲肉、炙甘草健脾补气为君药;薏苡仁、茯苓、扁豆健脾渗湿为臣;砂仁行气和胃为佐。土生金,脾为肺母,为防母病及子则必须加强肺的抵抗力,于是方中加入桔梗来上浮保肺,足见其见识之深远。

再如《元亨疗马集》中治疗肺燥咳嗽,鼻流脓涕的“理肺散”其方药组成是蛤蚧1对知母20g  贝母20g  秦艽20g  山药20g  天门冬20g  琵琶叶20g  汉防己20g  白药子g20  栀子20g  天花粉20g  升麻20g  马兜铃25g  麦门冬25g  百合30g  苏子30g,共为末,开水冲候,温加蜂蜜120g。本方是防治秋燥伤肺之调理方。方中以百合、贝母、花粉、麦冬、天冬滋阴清热、润肺化痰,为君药;蛤蚧、兜铃、苏子、知母、琵琶叶止咳平喘,白药、秦艽、防己、栀子清热利水,为臣药;升麻轻宣解表,以驱邪外出,为佐药;蜂蜜润肺,调和诸药,为使药。五行之中肺为金,脾为土,土生金,所以土为金之母,肺有病,可犯母脾,为防子病犯母必须用药保母脾,于是方中加入山药补气健脾,以防子盗母气。这里也很好的体现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思想。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最新资讯
价格行情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