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是皮肤完整性未被破坏的软组织肿胀。多因饲养失调,劳役过度,外感病邪,正邪相搏于肌肤,卫气受阻,经络郁塞,气血凝滞而成。如《元亨疗马集?疮黄论》说:“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瘀,血瘀者,而化为黄水,故曰黄也。”黄发于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名称,如胸黄、肘黄、肚底黄等。
主证 初起患部肿硬,间有疼痛或局部发热,继则面积扩大而变软,有的出现波动,刺之流出黄水。因黄的部位和名称不同,具体主证也有所不同。
(1)锁口黄(箍口黄、束口黄) 病初口角肿胀,硬而疼痛,口角内侧赤热,咀嚼缓慢,水草渐减;继则肿胀逐浙扩大蔓延,唇角破裂,口内流涎,口禁难开,口色鲜红,脉洪数。
(2)鼻黄 单侧或双侧鼻部肿胀,软而不痛,久之破溃流出黄水,呼吸稍粗,口色鲜红,脉洪数。
(3)颊黄 颊部一侧或双侧发生软肿,压之不痛,初期肿胀较小,后逐渐扩大,甚至牵延到食槽,口流涎水,咀嚼困难,口色赤红,脉洪数。
(4)耳黄 单侧或双侧耳根肿胀,患耳下垂。一般软而无痛者易消,硬肿而痛者则溃破成脓。如《司牧安骥集》:“马患耳黄有单双,双少单多是寻常;耳肿耳硬生脓血,内有脓囊似宿肠。”
(5)腮黄 一侧或双侧腮部发生肿胀,初期肿胀较小且硬,随后逐渐扩大,可向前肿至食槽,引起口内流涎,水草难进,咀嚼困难;或向颈部蔓延,导致颈部肿胀,影响颈部活动;若波及咽喉,则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起窒息。
(6)背黄 病初背部热痛肿硬,日久软化,触之有波动感,内有黄水。
(7)胸黄 病初胸前发生肿胀,较硬,有热痛感,继之则扩大变软,甚至布满胸臆,无痛感,针刺流出黄水,口色鲜红,脉洪大。
(8)肚底黄 又名锅底黄。肚底肿胀,发展迅速,肿胀界限不明,初如碗口,后逐渐增大,布满肚底。重者肿胀可蔓延至前胸和会阴部,不热不痛,或稍有痛感,指压成坑。患病动物精神不振,水草减少,行走困难,不能卧地,站立时四肢开张。
(9)肘黄 初期肘部肿胀无痛,后肿胀渐大,时有发热疼痛。站立时前肢前伸,运步时呈现跛行,口色鲜红,脉洪大。
(10)腕黄 病初腕部微肿发热,稍有疼痛,亦有软肿而不发热者。行走时患肢不灵活,站立时患肢伸向前方,不敢负重,频频换肢。以后肿胀渐大,疼痛加剧,屈伸不利,起卧困难,行走迟缓。
治则 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方例 消黄散(见清热方)加减。
针治 局部消毒后,用大宽针散刺,以排出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