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
•(一)胆
•胆附于肝(马有胆管,无胆囊)。
•胆内藏胆汁,胆汁清而不浊,故有“胆为清净之腑”。
•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与其他腑转输功用相同,但所盛者为清净之汁,与五脏藏精气作用相似
•即形如腑,功用如脏,为奇恒之腑。
(二)胃
•胃主要功能功能为受纳和腐熟水谷。
•机体后天营养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共同作用,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
•胃接受水谷并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称为“胃气”。
•胃气功能状况对判断疾病预后关系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要保胃气。
(三)小肠
•主要功能为接受胃传来的水谷,继续进行消化吸收而而分别清浊。
•小肠有病,除了影响到消化吸收功能以外,还出现排粪便、排尿困难。
(四)大肠
•主要功能是形成粪便,进行排泄。
•大肠是传送糟粕的通道。大肠有病可见传导失常的各种病变,若大肠虚不能吸收水液,燥化不及,则肠鸣、便溏;若大肠温热,消灼水液过多,即燥化太过可导致粪便秘结等症。
(五)膀胱
•主要功能是贮留及排泄尿液,所谓“膀胱为津液之腑”。
•尿生成于肾,经肾阳蒸化而成尿液,下渗膀胱。
•肾阳不足,膀胱功能减弱,不能约束,会引起尿频;若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尿少、尿秘,湿热蕴结,尿难或血尿
(六)三焦
•脘腹部相当于中焦(包括脾胃等脏腑);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等脏);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 。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包括上、中、下有关脏器及部分功能,是输送水液、养料及排泄废物的通道,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
附 胞宫
•胞宫即为子宫,实际上是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的总称。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为气与血的关系。
•心主血,肺主气。
•肺朝百脉:心主之血脉必然朝会于肺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在于心血有赖于脾所传输的水谷精微的化生,脾的运化功能也有赖于心血的滋养,并在心神的统管下正常进行。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可导致心血不足或脾不统血,而引起出血;若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引起脾运化失健,出现食欲减弱、肢体倦怠。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血液化生和运行。
•心主血,肝藏血,二者配合对血液循环及血量调节起保护作用。心血不足,肝血也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也弱。
•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导致血不养筋,筋骨酸痛、四肢抽搐、拘挛。
•肝血不足,心悸怔忡。
•肝疏泄失常,肝郁化火,扰及心神
4、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在于
•1、相互滋生:心主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
•2、相互制约:心火下降,以资肾阳,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濡养心阳,使心阳不亢,这种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病理状态:心火不足,水气凌心
5、脾与肺
•1、益气与主气:同为后天气血化生之源,肺主气,脾主运化。所谓“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
•2、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气虚,宣降失职,水液代谢不利,脾不健运,水肿、倦怠、腹胀、便溏
6、肝与肺
•肝与肺的关系表现在气机升降方面。
•肝以升发为顺,肺以肃降为常,二者协调,气机升降运行通达无阻
•肝气上逆,影响到肺肃降,胸满喘促
•肝阳过亢,引起肺燥咳嗽
•肺失肃降,影响到肝升发,胸胁胀满
•气虚血涩,肝血瘀滞,肢体疼痛
7、肾与肺
•肾与肺的关系在于水液代谢与呼吸
•肺主通调水道,肾主开阖;“肾主一身之水,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呼多吸少
•肾阴不足,肾虚火旺,虚热盗汗、干咳
•肺气不足,亦可影响到肾,引起肾虚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为疏泄和运化的关系
•肝藏血,脾统血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脾不健运,腹满泄泻、腹痛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也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入肠道,引起黄疸
9、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表现在精和血
•肾藏精,肝藏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肝肾二脏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在病理上,一方不足,引起另一方偏亢
•肾精不足,导致肝血亏虚,肝血不足,影响肾精滋生,二者相互制约。
10、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为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关系。
•脾主运化,肾藏精,二者相互滋生促进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以到脾阳不足;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之精气,可引起肾阳不足,常见脾肾阳虚之证。
(二)六腑 之间的关系
•六腑 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传化关系。
•六腑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畅为顺,所谓“腑病以通为补”
•通里攻下是六腑疾病常用治则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为一脏一腑的表里关系。
•心气正常,小肠才能分别清浊
•小肠有热,循经脉上循于心,口舌糜烂;心经有热,移至小肠,出现尿短赤、排尿涩痛等小肠实热病证。
2、肺与大肠
•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而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和利。
•肺气壅滞,失其肃降之功,大便秘结
•大肠传导阻滞,肺气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
•临床治疗:肺有实热泻大肠,大肠阻塞可宣通肺气
3、脾与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脾性本湿而喜燥,胃性本燥而喜润
•二者一纳一化,一升一降,一湿一燥
•胃气不降,出现嗳气、呕吐
•脾气不升,食欲不振,倦怠疲乏
•脾气下陷,久泻脱肛
•临床上常脾胃并论,脾胃同治。
4、肝与胆
•肝与胆关系到胆汁正常排泄与贮藏。
•肝疏泄失常影响到胆汁的分泌;胆汁分泌失常,又会影响到肝的功能,出现黄疸、消化不良等症。
•肝胆在病理上关系密切,在治疗上相互为用,肝胆同治。
5、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的关系为二者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维持水液正常代谢
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与三焦在经脉上存在表里关系。
•心包为心之使,三焦为元气之使
•一内一外,互相配合
•在热病过程当中,湿热合邪,稽留三焦而病在气分,未能制止其发展,则病邪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可引起神乱、昏迷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