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小肠病辩证
•(一)虚证
•1、心气虚与心阳虚
• 病因为年老体弱,或由其他疾病转变,或由于汗、下太过及各种损伤气血的原因而成。
• 主证为心悸动,气短,自汗,运动后症状加重,脉动虚弱或结代
虚证分型
•心气虚:兼见倦怠肯卧,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
•心阳虚:兼见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舌淡或紫暗。
•心阳虚脱:除有心阳虚症状外,兼见汗出如水,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治则:心气虚益心气;心阳虚温心阳;心阳虚脱宜回阳救逆。
2、 心血虚与心阴虚
•心血虚与心阴虚,或由于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继发于失血之后。
•心血虚者证见心悸、躁动,口色苍白,脉细弱。
•心阴虚者证见心悸、躁动,午后发热或低热、盗汗、口干,脉细数。
(二)实证
•1、心热内盛
•多由六淫内郁化热,多见于中暑等病。
•证见高热,大汗、神昏狂燥,口色赤红,脉洪数。
•治则宜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方剂可用《白虎汤》
2、痰火扰心
•起因:多由于气郁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扰心神而致,多见于心热风邪、心风黄、脑黄、惊风等病
•主证:眼急惊狂、狂燥奔走、咬物伤人,口色赤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心祛痰,镇惊开窍
•方剂:朱砂散加减
3、痰迷心窍
•起因:多由于气结湿生、湿聚为痰浊,阻遏心窍而致,多见于脑黄、脑中风和某些中毒性急病
•主证:神识痴呆,行如酒醉,口垂痰涎、苔白腻,脉滑
•治则:祛痰开窍
•方剂:导痰汤加减
4、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及心移热于小肠
•多由六淫内郁化火而形成,多见于心经热、舌疮、尿道炎症
•治则宜清心泻火,利水通淋
5、小肠冷痛
•多因气候变化,寒邪侵入,停留于小肠所致,常见于肠痉挛、痉挛性腹痛或冷痛、冷肠泄泻等病。
•治则宜温中散寒,和血顺气
心与小肠病辩证要点
•心血虚和心气虚都有心悸动,但心血虚燥动易惊;心气虚伴有自汗和精神倦怠等症状
•心血虚和心气虚都属于虚证,但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
•心阳虚宜温心阳,心气虚宜补心气
•心阴与心阳相互依存和制约,其中一方变化会影响到另一方,即所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心热内盛则以高热大汗、躁动不安为主要症状,而心火上炎则以舌体病变为主
•痰火扰心临床以狂躁不安为主,而痰迷心窍则出现昏迷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热证多与心火共存在,症见躁动不安或血尿,而寒邪入小肠可见肠鸣泄泻,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