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不健运
多因饮食失调,劳役过度,以及其它疾患耗伤脾气所致,见于慢性消化不良的病程中。
主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倦怠肯卧,肚腹虚胀,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口色淡黄,舌苔白, 脉缓弱。
分析:
见到草料迟细,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脾与胃,因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脾胃互为表里,脾气不足,往往胃气也弱,胃气虚弱,受纳腐熟功能下降(不纳+腐慢),脾气不足,运化失职(磨食功能下降,食不下走),二者反射性地(生物进化的结果,减退→废绝)致使草料迟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气不纳,脾气不运,久而久之,致使气血亏虚,肌肤、心神失去气血的濡养、温煦,则见体瘦毛焦(血虚),倦怠肯卧(气虚);食后草料不能运转,停滞胃肠,故肚腹胀满,但因脾气虚弱,虚弱的脾气被不多的食物所困,故为虚胀;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消化迟缓,输布精微乏力,水湿不运,以及脾气虚而水湿内生,二者浸淫肢体肌表,则见浮肿,脾气虚弱,水湿不运(不吸收),则尿短;脾气虚弱,水湿流注于肠中(成型出现问题),则大便稀溏,口色淡,脉缓弱,是虚的表现;口色黄是有湿的存在。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参苓白术扁豆陈
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水煎灌服益脾神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陈皮、半夏、木香、砂仁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公元1151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无“陈皮”,用枣汤服下,其由平补脾胃为主的四君子汤加味而成。清·康熙(公元1682年)年间汪昂的《医方集解》(方剂书,应用很广,超过20味药的方剂不录)增补了“陈皮”一味,则变为“异功散”的加味方,对益脾祛湿之功有所加强。本方最佳使用为脾气虚不能运湿,则水湿内生,出现大便稀溏或泄泻。
本方配桔梗实为“先安未受邪之地”预防思想的体现(防止母病及子)。脾虚家畜消化纤维素的功能下降,故需人帮而采用水煎。人医治疗小儿腹泻首用“口服补液盐”和“参苓白术散”(标本兼顾+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