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门诊小贴士:科学防控家畜螨虫病
舞墨兽医 业内交流
家畜螨虫病的致病原是“疥螨”,又称“疥虫”或“螨虫”,属疥螨科、疥螨属微小虫体,显微观察呈类圆形、蜘蛛状或龟型,肉眼不可见,属于一种体表皮肤寄生虫,临床上可分为“人型、家禽型、家畜型”等三种和“尘螨、粉螨、革螨、恙螨”等几大类,少数哺乳动物身体上的疥螨可感染人类。疥螨属真螨目,疥螨科(Sarcoptidae),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类,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皮肤表皮层内,引起一种有剧烈瘙痒的顽固性皮肤病。家畜疥螨可引起体表严重皮炎、被毛脱落、机体免疫力下降等,一般致死率不高,但可消耗动物机体营养、降低饲料报酬、大幅折扣养殖利润等,属于一种轻度至中度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原虫对于抗菌素不敏感,临床上使用抗菌素参与对症治疗主要是控制继发感染(炎症),目前较为敏感的对症控制药物是“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其次是双甲脒、杀螨灵等。家畜螨虫终生寄居于宿主体表皮肤,雌虫在皮肤上产卵,经3-7d发育为幼虫,再经一段时间发育为成虫,大量成虫的侵蚀致使病灶蔓延,进而出现明显的局部脱毛、癞斑、皮炎等;健康畜与病畜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引起感染,包括通过共用、交叉使用某些用具而造成感染;阴暗、潮湿、高密饲养的环境条件下,最容易造成螨虫病扩散蔓延。
症状及鉴别诊断
本病有较为明显的典型显症表现,所以临床上以症状鉴别为主。症见家畜少毛区、短毛区、软组织等部位出现丘疹、癞斑、被毛脱落等,但饮食欲及消化机能基本正常,机体轻度至中度营养不良,且经常出现“擦痒”行为,则基本上可以判断为本病。疥螨早期首先侵损少毛、短毛区和柔软组织部位,常见于嘴唇、口角、鼻周、眼周、耳部、乳房部、四肢干等部位,随虫体不断增殖病灶面积逐渐扩散增大至全身,病畜痒感、痛感明显,导致其不断蹭擦患部,患部皮肤炎症加剧、角化、增厚,早期病灶部产生的水疱、脓肿破溃后流出带血液体,久之形成干固痂皮。为了与皮肤真菌病加以区分,临床上进一步确诊可采取“镜检(低倍镜检即可)”观察,发现蜘蛛状、类圆形或龟型能运动的微小原虫活体即可确诊之。
流行特点
家畜螨虫病在养殖水平较高、养殖环境条件良好的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极少发病,一般较高发于科技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的散养户和适度规模养殖户,究其原因主要是将疥螨阳性感染个体随意引入并与本场健康群随意合并群所致,生物安全防范漏洞、羊场(舍、栏)保洁消毒不严、高密度饲养、品种退化、营养供应失衡等是导致本病高发的外在诱导因素。一般而言,病史区(场)最容易反复发病,种畜(♂♀)曾经有发病史,则其后代群体发病风险较大;长期养殖、多批次养殖、养殖全程始末未坚持足够休养期、未执行驱虫程序等,家畜群发病率较高,但一般死亡率不高,仅造成发病畜体质和免疫力下降、渐进式消瘦等,群内一旦出现个别发病,隔离救治及消毒灭源(无害化)处理不及时有效,会迅速波及整群。
预防控制
重点预防措施:第一是 加强新进家畜(引种、商品幼畜)检疫检验把关及疫病风险评估,早期劣汰感染螨虫的阳性病畜至关重要。第二是禁止从疫区、病史场引进种畜(♂♀)和商品幼畜,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必须要对外引进家畜饲养时,对于新进畜必须执行严格的隔离观察及专舍饲养管理制度,经15-30d饲养观察,并经专业风险评估确认安全后再行并群饲养。第三是养殖过程一旦发现种畜(♂♀)发病必须坚决予以淘汰处置,整群中一旦发现个别发病畜应及时隔离、专舍治疗,畜舍内被病原体污染的粪污、垫料等及时清除并作无害化处置,同时采用高敏对症治疗药物进行整群药物防治,发病场(舍、栏)实施到位的保洁消毒处置,特别是病畜经常活动、擦痒的区域要采用双甲脒或杀螨灵液全覆盖喷施2-3次,力求杀灭多量病原虫活体。第四是现代规模养畜全程必须重视合理控制单位面积上的放养密度,以利于通风换气、散热排湿、保持空气质量达标为宜,圈舍要经常性保持采光足、干燥、清洁、通风良好的良性宜居环境,尽量消除利于疥螨生存生活的有利环境,最大化降低本病感染发病几率。
关于治疗
方一:口服治疗,首选高纯度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遵药物使用说明,1剂/d、连喂2-3d,重症病例间隔一周后再重复用药一次,力求根治杀灭寄居于家畜体表皮肤内的寄生虫活体。
方二:患部敷药,适用于早期个别发病畜、患部面积不大未扩散的情形,常用克辽宁擦剂(克辽宁1份、酒精8份混合)涂抹患部,若病灶面积大于体表面积1/3则不宜使用此法。
方三:药浴,本法较多用于规模化养羊,常用“杀螨灵乳剂”或“0.025%螨净水乳液”、“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0.05%蝇毒磷水乳液”等充分浸渍病羊体表,经2-3次药浴浸渍处置,总体防治效果优于口服治疗。
方四:注射,适用于重症病例,相对较为省工、省时、省力,且临床效果优于其他疗法,首选阿维菌素注射液(1%)或伊维菌素注射液(0.2mg/kg)作皮下注射,视家畜当前病情需要,注射1-3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