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强在实验室做实验
“十载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用这句话形容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研究员现在的状态,可谓恰如其分。
从2009年来到苏州西山岛,埋头灵长类动物生殖与发育和模式动物构建研究,到2018年1月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的成果在《细胞》杂志上发表,再到今年年初生物节律紊乱模型猴诞生,孙强整整走过了十年。
依旧简单的衬衫和牛仔裤,依旧每天在苏州西山岛上跑步、养猴子、做实验,孙强说,自己出名前后,他和他的团队心态一直没变,仍然专注于做自己的科研。
“现在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社会活动上,希望这些‘外务’快点过去。”他觉得,其实为成功承担了最累、最脏、最苦的工作的,是他的兽医团队,而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在“高光时刻”里亮相,甚至接受采访时,话也不知道怎么说。“我觉得,‘最美’的称号应该献给他们!”
兽医最美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能够挑战成功世界级的科学难题,这支团队肯定高手如云。可细数一下孙强团队中的人员组成,连博士后带职工一共21人,其中12人是只有大专学历的兽医。
全是高学历的人才,就一定能做出高水平科研?在体细胞克隆猴团队,这句话并不成立。真正完成科学高峰攀登与冲刺的,只有三四个人,但大量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却要由学历并不高的兽医、电焊工,甚至保洁工人来完成。
“做体细胞克隆猴,首先就需要大量实验猴。”孙强说,上千只猴子的饲养、猴房打扫,甚至猴笼维护,都是繁重而劳累的工作。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兽医们工作量之大:这十年来,他们平均每月治疗36只病猴,疾病类型主要是消化道疾病和外伤;每年总共观察母猴月经58400只次,每天不低于160只,并给每只猴子建立月经档案;给母猴注射超排药物5848次,以获得更多卵母细胞;由于80%孕猴分娩在晚上,兽医必须轮流值夜班,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去年一年值夜班255天;去年共对孕猴进行B超监控1713次,完成手术912台,包括胚胎移植、剖腹产;由于剖腹产母猴不愿带小猴,他们还得每隔两三小时给小猴喂奶……
2009年,当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问孙强,来神经所有什么条件时,“带两个兽医过来”是孙强提出的唯一条件。这两个兽医就是王燕夫妇,“中中”“华华”就是由王燕接生的,她的名字也出现在了这篇世界驰名的论文的第三作者位置上。
其实,在这个团队中,哪怕是一个电焊工,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孙强说,猴子生性好动,喜欢扒笼子,猴笼经常被损坏,但厂家维修往往要拖延个几天,没有电焊工及时修理,经常会有实验猴逃脱到野外。“有了电焊工,我们就不用三天两头满山抓猴子了!”
坚持最美
在一名科级工作者眼中,什么才是最美的?孙强的回答是:坚持最美。
当年刘真报考孙强的博士生,孙强就问他:“如果要你准备好十年什么都得不到,你还来不来我的课题组?”这就是挑战世界级科研难题,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如果没有刘真的巧手,克隆猴可能成功不了。”这是孙强对刘真的肯定。然而,这双“巧手”的练成,刘真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进入实验室后,他先用小鼠胚胎练了约半年的实验操作,每天坐在显微镜前,手、脚、眼并用六个小时,几乎优化了实验的每个细节,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刘真(左一)与工作人员一起给实验猴做手术。
不过,从小鼠胚胎到猴子胚胎,实验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猴的卵细胞特别容易激活,所以必须要小心地在15秒之内抽掉一个卵细胞中的染色体,而不去激活它,再将准备好的体细胞染色体迅速植入去核卵细胞中,但要尽量减小对卵细胞的损伤——如此精准、稳定的实验手法,当时实验室只有刘真能做到。
他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才发现了两种酶具有最高的胚胎发育率。最终,在制作了上千个胚胎,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他们终于迎来了“中中”“华华”的诞生。在论文发表之后,整个课题组仍然在不断探索提升胚胎发育率。
“大家看到的是成功,但之前经历了多少失败,只有自己知道。”孙强和刘真不知做了多少台制备克隆猴的手术,总在失败。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已经有两只体细胞克隆猴成功分娩,可出生仅几小时就夭折了。“那种从希望的巅峰跌落谷底的心理落差,真让我有瞬间一切化为乌有的感觉。”他说,没有了坚持,撑过这黎明前的黑暗,也就看不到一年后的大获成功。
追梦最美
继“中华”姐妹之后,外界一直在期待“梦梦”的诞生。“只有一只猴子是‘梦梦’哪里够呢?”孙强笑着说:“‘中中’‘华华’之后,所有的克隆猴都是‘梦’,都承载着我们不断追逐的中华‘梦’。”
今年1月,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孙强课题组又成功培育出了遗传背景完全一致的疾病模型猴——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变出一群小猴的神话,终于成为了现实!而且,这将使我国在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国际竞争中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为新药研发带来新的曙光。
从博士研究生开始从事核移植克隆,直到挑战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技术,孙强一直在追逐着自己的科研梦想。从云南深山到苏州西山,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挑战世界科学高峰的好奇追梦之路,是他前行的无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