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兽医频道 > 帮助教学 > 正文

考研英语复习策略

     中国兽医吧   2015-10-10 22:31:00
【导读】 文章详细 关于备考 第一节  心态篇     (一)自信——保持良好心态的前提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考研也不例外。然而自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盲目自信,这类自...

文章详细


关于备考



 



第一节  心态篇 



 



   (一)自信——保持良好心态的前提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考研也不例外。然而自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盲目自信,这类自信是波动不定的,通常会使我跨越自信所持有的度量标准,迈向自信的“兄弟”领域——自负,使其为之奋斗的事业多半以失败告终;另一类是建立在对事物透彻分析基础上的自信,这类自信为个人保持良好心态提供有效激励,同时也为个人努力提供恒久动力。就向往成功的我们而言,需要的是后一类,即建立在对整个中国考试状况透彻分析基础上的自信。



    作为一种高层次、高水准的大型标准化考试,试题的命制不是盲目的,除了需要考查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外,还必须考虑到其他众多、相关联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标准化考试所具有的局限性。就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而言,其必然要考虑到以下五大局限性。下面对这五大局限性以及对考试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失败原因进行逐一分析,使考生对整个考试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1. 选拔性



    这是由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性质所决定的。就目前而言,中国研究生教育仍属精英教育,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而要做到选拔性,其前提就是有较好的区分度,区分度越高,其选拔性则更为公正,更加精确,没有区分就无从选拔。由选拔性所决定的区分度,是评价一份试卷科学性的前提。区分度越高,试卷的科学性越强,选拔则更为精确。高的区分度也是试卷命题者恒久追求的目标。而高区分度就决定试卷整体难度不高(想一想,如果一份试卷大家都做不了,都是零分,零与零之间又如何作区分呢?当然,这只是一种极端的假设,但却不失为一种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实践证明:难度系数在0.5(即一道题目10个人中有5个人做对)左右是有较高区分度的(这也是为什么每年的英语考试整体难度系数均徘徊在0.5左右的重要原因),太难、太易都不会有较高的区分度。因此,试卷并非越难越好。



    从历年的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年数学试题至少有120分的题目,与教材后面的习题难度相当,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运用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技巧可作答,而稍稍难一点的,也只不过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上转上一道弯而已,几乎找不出需要转上两道弯解答的试题。



     对于令众多考生最为头痛的英语,阅读又是难中之最,也是得分的关键。阅读中最难的部分是细节问题,而这类问题的出错多半由于考生的疏忽或自我臆断造成,实际上绝大部分细节问题只要考生回到阅读文章中,和文章的中心相结合,稍加揣摩就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出答案的。



    随着近年国际大气候以及国内环境的逐渐稳定和进步,政治试题逐渐蜕去其较强的阶级色彩外衣,考查的方向在积极向经济学靠拢,以帮助我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提供科学的思考方法,而经济学也只不过是建立在几个基本经济原理之上的一门学科(曼昆语),其研究的范畴和我们日常生活积极相关,因此政治试题这几年日趋简单。



    专业课的考查(除了全国联考之外),只要是学校单独命题的,在这里笔者可以下这样一结论: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所院校敢冒这样一个风险:说“把试题出难一些,让报考我校考生的考分低一些,然后把录取分数线划低一些”。要知道,对于那些自主划线的高校来说,自己的录取线低于其他高校是一件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而事实上国人的本性是非常要面子的。在高考招生录取中,一些高校会仅仅因为考生不是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就会拒绝高分考生进校,何况对于招收研究生这一更高层次、在全国比脸面的考试呢。



    而对于全国统一划线的高校来说,每年除了一些热门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上线人数几乎都少于其所计划招收人数,他们都在想办法使更多的考生考出较高的分数,来满足其招生计划,更不用再考虑出难题来降低考生的分数。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专业课的考查不像其他公共课程,都有大量的习题做训练,而专业课最多就是一张往年的真题作参考,这一客观事实也决定了专业课试题难度不高。



    第三个重要原因是,专业课的命题没有公共课命题那么高度专业化。考虑到上述原因以及专业课试题由命制学校自行阅卷的优势,根据博弈论,命题老师和考生之间构成一对博弈,命题老师在对考生的实际水平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试卷分数最好的控制办法就是把试题出得容易一些。只有这样,当考生分数普遍较高昱,阅卷可变得更严格一些,以适度控制高分。当分数较低时,简单容易的试题有利于适度地提高分数。如果题目出难,就根本无法进行控制,阅卷老师不可能无缘由地白白送几分给考生。这也许是为什么专业课试题的阅卷工作均是在公共课之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试题简单是命题老师的最优选择。



因此,由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性所决定的区分度,从总体上决定研究生入学考试不会很难。事实上,自我们所经历的各种高层次的大型标准化考试以来,每次考试结束之后再去回想试题,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考试真的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难!现在面临人生中这一最高水准的考试,也该是我们清醒的时候了。



    2.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性



    目前,我国研究生主要是作为科研型人才进行培养的,而科研型人员所必备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缜密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这一能力要求考生在分析问题时应该做到环环相扣,步步相连,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数学的解答题和英语阅读文章的内容编排中。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以及区分度的局限性,决定了在数学中根本不会出现那种只有依靠偶然凑合在一起的几个条件才能解答出的题目。这类题目技巧性太强,难度较大,在考查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以及在区分度上都毫无有效性,而面在市面上居然存在以此为卖点的数学辅导教材,这完全是对考生一种不责任的误导。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决定的第二个考查因素(这里主要就数学论述,因其在数学领域体现得最为突出)就是基础知识的考查,包括相似概念的剖析、基本性质的运用及运算等方面。因为分析是建立在已有素材之上的,这类题目的考查分植大约占到整个卷面分值的70%以上,一般认真完成一本基础教材的复习,这类题型则是可以拿下满分,这一分值足以超过历年录取的单科划线。



    3.自学性



    国家教育部已多次明文要求各高校不得以要求本校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目的来设置课程,也不得以学校名义组织各种考研培训。同时,我们从市面上也可以看到,众多的考研培训机构都是由民营机构承办,没有一家是由高校独立承办。这一方面阻止了中国现有的应试教育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也会为学生留下更多独立思考空间。学生可以选择毕业之后是工作还是考研,考研是依靠自学还是依靠外界力量的帮助。第一次的权衡取舍,对考生来说都是向成熟的迈进。而在以后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当中,更多的也是依靠自学。事实上,绝大部分考生选择的是自学。这一客观事实也是命题老师在设计试卷难度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实际上你在衡量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衡量着你。



    4.考生的生理局限性



    考研的考生绝大部分年龄都在22岁以上,有的甚至接近40岁。相比所经历过的高考而言,那时候大多都在17~18岁,生理进化正处于人生旺盛之期,大脑思维反应是以灵活见长,由于缺乏较多的阅历,其逻辑分析能力偏弱。在经历几年的大学生活的历练(而真正的大学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大家都应该心知肚明,在这里就不再重提),生理进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负增长(虽然大家自我感觉不到,但这是一个客观的不可否认的事实)。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以成长,虽然只有短短几年,大家若再回顾到和高中时对比,可以发现自己变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考生大脑的灵活性降低了,思维成熟了。这一实际情况也是命题者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实际因素。 



    5.考生在考场的表现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对于那些有志于继续深造的考生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对于常人来说,在一件关系到自己命运的大事面前表现紧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何况自己的命运集中在短短的9~12个小时(3~4门考试科目,每科3个小时)里得以分晓,常人的紧张可想而知,紧张会导致发挥的失常,考生的实际水平就会适当地打折扣,一份设计不合理的试卷则会加剧考生的紧张性,导致更大的失常。而一份科学合理的试卷设计是为了在考查到所要求的知识体系里,使广大考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然后从中进行选拔,体现考试更大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这也是命题人员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作为国内最高水准和最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其试卷的命题内容不是盲目的,要确保较好的科学性和目的性,其试卷的命制过程也不是单向的,要对多种实际因素进行综合权衡。而恰恰是这种权衡又极大地限制试题的命题。总的来说,硕士研究生考试并非考生所想像的那么难,很多人对困难的想像是盲目的、感性的、不加分析的,从而导致其产生不良的应考心态,这也是构成考研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失败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笔者会在后文中作进一步分析。



 



    (二)认识的误区 



    纠正错误的观念是树立良好心态的前提。在此,笔者就一些对考生有较大误导的认识作具体分析,以帮助考生认清其本质,走出误区。



    1.误区一:考研很难



    前文已作过论述,这是由一种不加分析的、盲目心态造成对考研的错误认识,在这里就不再进行分析。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对这一错误观念推波助澜,即一些不负责任的舆论炒作。一些不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不负责的教授为达到谋取更多的私利,大力鼓吹考试的难度,以诱导考生参加更多的培训,购买更多的图书,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



    2.误区二:报考人数较多,竞争是激烈的



    从表面上看,每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的确不少,尤其是近年来,均突破百万大关,目前仍有上升趋势。虽然国家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扩招幅度,但扩张比例总赶不上报考增加的比例,也就造成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每年都在扩招,而实际录取比例却呈相反的趋势。目前国内研究生总的录取比例徘徊在25%左右。单就这一数据来说,竞争是激烈的,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然而只要对报考考生的构成作一个分析,真相也许和表象恰恰相反,即使不是完全相反,至少是有较大出入的,下面对参考人员构成进行具体分析。



    其中非上不可的落榜人数和赌运气考上的人数大约持平,也就是说,每年真正考研的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25%,与录取人数基本持平,嫌取人数和参考人数持平的考试又何谈得上竞争激烈呢?只要你抱着非上不可的决心,以及和真实参考人员同等的付出,你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3.误区三:辅导班是可信赖的,且能押中题目



    每年进入三四月份,一些培训机构就开始了招生培训宣传大战,而其首要的卖点就是在过去一年的押题或命题中押中了几道原题,其次是拥有多少知名辅导专家。下面就这两大卖点做出理性分析:



    首先,押中原题的可能性。



    哲学里讲世界上找不出来完全一样的树叶,在自然界尚且如此,而对于心理多变的人,您能完全揣摩出别人心之所想吗?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命制属国家一级机密,进入命题小组的人员都需严格保密,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不会知道,难道他们会冒着断送一生前程的风险向你一个外人透露吗?何况还在培训班这种公众场合进行大肆张扬。那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会有辅导书真的能遇一两个原题呢?其实这和中彩票的运气颇有几分相似,研究生考试内容都是有考纲作为总体范围限制。而全国那么多的辅导班和辅导书,难免偶尔会有“擦中”的机会,这并不是得益于其在考纲范围里进行发挥,而是得益于运气,这是一种完全不确定的因素。而培训机构把他们偶尔一次的运气拿来蒙蔽考生,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导向。另外一个让考生痴迷于押题的原因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关系论调。一些考生总认为通过某些内部人士可以获得机密的信息或走捷径。事实上,这一原理应用于一些非关键性问题上似乎有成功的可能,而对于属国家级机密的研究生试题的命制,对所有人的保密程度其实都是一样的。正如一扇不透明的门,无论你距门多近,只要它关着,你就和其他距离远的人一样,都不会知道门的那一边在干什么。考试的内容其实就那么多,且以基础考查为主,考生唯有全面把握纲内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对于考生来说1%偏离概离就可能意味着100%的失败。



    第二个卖点:拥有更多的知名辅导专家。



    有些知名的专家的确能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但并非所有的知名专家如此。众多的名师所提供的培训也只不过是一些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几乎无人能从宏观上把握学科规律,更不用说有些老师能帮助考生从宏观上协调四门初试科目的备考关系,他们往往是各自强调其自有学科的重要性,再加上更多的名师所经历的研考已是几年或十几年前的事情,其根本就不可能站在考生的角度来看待考试,更多的是站在他们已有和知识容量上对考题进行分析,单纯的为讲题而讲题,有些甚至是对着答案讲解,这种分析讲解对于考生又能有多少收获呢?无怪乎众多上过培训班的考生懊悔不已。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知名的辅导专家大多都是各大高校的教师骨干,作为高校的骨干力量,他们既要承担学校的科研项目,还要长期在各地飞来飞去,巡回授课,他们有那么多时间去对研究生试题作深度研究吗?何况他们本身的知识容量足以解决这些题目。在他们看来有必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吗?当然这里笔者想澄清一个观点,能够把一套题正确解答出来并不代表他对这套试题有多深的研究,深度的研究不光是知识点的微观具体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规律。考题千变万化,而只有规律才是永恒的。真正把握规律,这才是思维的升华。更多的知识辅导专家,由于人本身所固有的惰性,他们根本就不会花精力去研究在他们看来本是小儿科的知识,正如1+1=2,又有多少人去研究为什么1+1会等于2呢?考生需要理性去认识。



 



    4.误区四:需购买大量的复习资料,看更多的参考书,做大量的习题



    这一错误认识根源于不正确的舆论引导。一方面,对一些考研图书销售机构来说,考生购买大量资料有利于扩大其营业额,增加利润,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夸大考研难度,宣称考生需要大量训练才足以应对;另一方面是由于个别考生虚伪心理所引起的。现实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一些过来人,他们成功经历过之后,在教育别人时会肆意夸大其所经历的磨难以凸现出他们个人的“伟大”,这也许是人的一种本性。当然还有一种人,在努力走过之后会很轻描淡写的吹嘘一番,我当初是如何简单地跨越这一门榄,以凸现自己的过人之处。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以至于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其实这两种人的态度对应考的学生来说都是极其有害的。真实的考研其实与我们做其他的事情没有什么两样,不难,也不很容易,需要一颗平常的心,适度的付出。



    由考研的难度、考研的重点以及考试的范围所决定,真实的考研并不需要那种大规模的题海战术。虽然大量的题海战术在提高解题速度方面有所裨益,但就考研来说,每科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相对来说,是充足的。只要你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情况下,足以完成全部试题的解答。就考试的范围而言,因为研究生试题范围的有限性,试题的设计更多的趋向加深,尤其体现在专业课的考查上。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更多的是精度而不是广度。一味的贪大求全咐让自己的精力更加分散,导致更多的混乱和更多金钱和精力的浪费。本人坚信:与其去看十本参考书,不如把一本书参考书看上十遍。尤其是作为基础学习的第一本书,一般来说是作为第一轮基础复习用书,都会依照考纲把所有知识点罗列出来进行讲解,考生需



要做的就是把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外延进行透彻领悟。



 



   5.误区5:经常上网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考研信息



    第一,借鉴过来人的学习经验,或从同伴中获取动力。



学习经验从宏观角度来说,绝大部分是一致的。自上小学以来,对之有过至少十几年的摸索,如果人近中年还是在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那无论如何都是些可悲的。而就微观具体的学习方法来说,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别人的也并不一定适合自己。诚然,别人的也许有一些借鉴意义,但所得益处更多的被网上所宣扬的一些有害的论调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冲抵。诸如某人五年、八年的考研之路,某人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考出400多分等等。对于前一种其精神虽然可嘉,但如若中国人每人都单单为考研耗上几年青春,这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导向无疑是灾难性的。这种人过分的宣扬考研的容易度,让人产生过分轻敌,甚至对某些备考的人的自信心是重大的打击。别人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我一两个月还有些摸不着头脑,产生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无论前一种还是后一种,对考生的误导将是极其有害的。遗憾的是,现在网上更多盛行的是这两类。如果经常去浏览的话,很容易让自己在潜移默化中被这种错误的论调牵着鼻子走,导致了一种不良的应考状态,其结果多半会以失败而告终。真实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基础的(英语接近初中水平,数学的基本符号没有完全忘记,其他为零)大约花6~8个月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的时间,持一颗平常心,每天大约学习10小时(在这里澄清一个容易误解的问题。由于人不是机器,人有七情六欲,所以我说的10个小时不是指一个全身心的学习10个小时,这是常人不可能做到的。现实中的人在连续全身心的看上两三个小时,思想就会开小差,所以不要看到自习室里有些人能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上几个小时书,就认为他的状态比自己强,其实他可能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正想着其他的心事。我说的10个小时是全身心的投入两三个小时再加上偶尔思想开开小差,其他为零)大约花5--6个月的时间,每天保证学习10个小时左右,足以通过国内任何一所高校的初试线,这就是真实的考研。 



    第二,获取有关考研方面的最新信息。



    对于有所考研的考生来说,初试是第一关,也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所有核心就是考试分数要上线,而上线的前提是全面掌握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打牢基础。因此,书本上的知识点才是我们所关注的全部核心信息,而对于其他的诸如招生改革、收费改革、复试、调剂等等均与目前所考查知识点无关的信息都是放在上线之后再考虑的范畴。而一些号称最新内部消息也只不过是网络进行炒作的一种手段而已。把握纲内知识点才是硬道理,以不变应万变。教材和考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其他的只不过用于过于疲倦的时候,消遣一下而已。 



    网络对于考研的考生来说并非是获取成功的一种必要条件,这与很多从来不上网的人同样可以考出高分是一样的道理。过于频繁的挂在网上不仅是精力金钱的消耗,还会被一些不良的论调所误导。当然,笔者不反对有时候太过于郁闷时偶尔上上网、聊聊天、打打游戏、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心情,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



 



    6.误区六:经常逛书店以获得更好的辅导资料



    就目前的考研图书市场来说,更多的辅导书在大体上趋向于同质,而不是异质。这是由其考纲所限制的范围根据所决定的。因此,图书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存在小异的原因是因为图书作为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它必须有自己的一些卖点,即能为考生在同质的基础上带来一些额外的、不同利益的好处。当考生由此卖点所获得的利益大于其购书所花费的金钱和精力,考生才会真正从中获益,事实上众多图书的卖点所带来的附加利益极小,完全不足以抵消上述成本。而很多考生尤其是对考研抱着一种神秘感的考生,都更趋向于冲动购书,一旦稍稍发现哪本书有些特色即毫不吝啬地大掏钞票。造成的结果要么就是泛而不精(这是考研之大忌),要么就是,大量图书崭新如一的堆在一角,等到半年之后忍痛甩卖(当然如果是后者的话,还是比较幸运,因为他有较大的可能已经上线了,虽然浪费一些金钱,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考研用书贵在精而不在多,过多辅导书只会给自己备考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备考方向的混乱。考生购书,请三思而行!



 



   7.误区七:每次背更多的参考书上自习



    每当看到众多的考生背着一大包书走向教室,我就在想,难道背着一大包书就证明你是来考研的,那些经常只是随手擒那么一两本书的考生就不是考研的?然而,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每次仅仅拿那么一两本书上教室的考生通常就是那些为数不多的高分得主,而前者通常要么是失败,要么就是勉强上线的考生,鲜有高分得主。



    泛而不精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的大脑。事实证明,人的大脑如果在较短的时间里过于频繁地转换学习的内容,会减缓大脑对各科知识的吸收能力,效率会更低。一般来说,上午、下午和晚上各看一科,一天看三科,在每个阶段多余的时间大脑作适当的休整是比较合理的,而时间间隔过长则会导致遗忘,学习的不连贯(学习的不连贯也是学习的大忌之一,正如一个人爬梯子,本来梯子有五节,而某人每天总是从第一节爬至第四节,就停下来,每天都看他在辛苦地爬,却总也到不了第五节,这和某些人也很勤奋地学习,但总也达不到成功的彼岸的道理一样)。这也许是那些每天只拎一两本书上教室的考生能考出高分的原因之一吧。



    我想背着一个大而沉的书包上自习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可能就是对人身心的影响。背着一个大包包不只是对身体有压力,久而久之,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压力。心理学家曾做过测试,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背着一件很沉的东西做事,其心情是不会开朗的。而每天拎着一两本书,这种轻松愉悦的表情,久而久之地也会给人带来自信,让人轻松应考。高手从来就是简洁行事。



 



    8.误区八:应试方法是不重要的



    应试方法说通俗一点就是应试技巧,很多人在谈到应试技巧时,谢谢显出不屑一顾的样子。的确,学习无捷径可走,但没有捷径并不同于没有办法。捷径是距离的改变,而方法则是效率的提高。对同一个目标而言,虽然距离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但不同的效率则会极大的改变一个人做同一件事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或时间)。对于所有考研的考生来说,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其终点也就是通过考试,起跑线与终点之间距离没有太大的差异,而为什么有些人在短短的几个月就可以达到终点,而有些人却花了几年时间?其根源就在于方法的不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应试也是如此。虽然埋头苦干也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甚至让人心里感到安慰(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至少我在努力,我想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但有效的方法却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事情,如果后者可以轻松以对,为何不选择后者呢?何况考研多半是在耗费着人生大好的青春时光,我们需要这么慷慨的为一场考试去发挥这样宝贵的时间吗?



    好的方法是对事物规律的把握,也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多一点思考,高效率的利用备考时间,让自己的努力获得最大收益!   



 





   





北大索玉柱博士谈08考研英语新大纲及高分战略

(下)

 



 



 

   (三)失败原因分析

    一般考研失利归纳起来有两大原因:



    1.心态不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赌运气。



    考研试卷的设计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命题专家进行优化设计、论证考核,历时经数年之久,如果以自己的运气去赌其科学性,奉劝这些人不如直接放弃,不要去凑人数,以免给其他的考生带来负面影响。



    (2)作长期抗战准备



    这是由于市面上一些过于夸大考研难度的错误舆论所导致的一种不良心态,前面已经分析不再进行论述。



 



    2.方法不适当,主要体现在:



   (1)贪大求全,导致好高骛远、泛而不清,最终以失败告终。



   (2)学习计划性不强,导致学习不连贯。



    以上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不再论述。



   (3)缺乏全盘规划,导致时间安排不合理。



    考研就其整个事件来说是一件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有宏观的规划,同时需要微观的具体计划。宏观规划让你对整体时间安排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哪个月该完成哪些事情,做到心中有底。微观计划则是实现宏观基础,很多考生由于缺乏全盘规划以至于到了考试时间仍然感觉自己还有很多内容没有看完,怀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考场又何谈发挥。



    以上就考研的本质以及与考研密切相关的两大问题作了一个剖析,希望考生读完之后对考研有更深刻的认识,调整起良好的应考心态。



 



第二节  策略篇



 



    考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应考者具备良好的心态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策略,这是成功的保证。下面就从具体科目的宏观和微观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英语科目分析 



     英语是考研中最难的一科,每年超过60分的考生占总报考人数的比例不足10%,国家控制线最高分数从来没有超过58分(国家控制线最高分数一般在55分左右)。因此,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考研实际就是考英语。之所以英语有这么多人不过线,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整个考研的英语试题的认识不透彻,从而导致错误的学习方法。在这里,笔者首先从英语试题的整个卷结构进行分析,为考生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提供依据。



    整个英语试题可分为四大题型: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只包含客观试题,这里试题的分类标准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划分稍稍有些出入,教育部考试中心把翻译归为阅读理解部分,这里把翻译单独归为一类,是为了后面更好的制定出备考计划提供便利)、翻译、作文。笔者把这四大题型划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型,一类是技巧型。基础型主要包括完型填空和翻译。完型填空主要考查考生对不同语境中规范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考查考生对语段特征(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的认识能力等。翻译则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概念或结构复杂的英语文字材料的能力。这两种题型要拿到高分均要求考生有扎实的英文基础,具有英语语言的思考习惯,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因此把它们归为基础型。



    技巧型包括阅读和作文,因为这两者都是可以采用一定的技巧使得考分在较短的时间里得以质的飞跃。阅读是本套丛书的重点,将在后面作具体讲述,这里不再论述。对于作文,按照目前考纲所要求的以及结合考试本身的性质,笔者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大作文的考查基本以看图作文为主。因为在考纲以内,任何题材的文章都可以以图文的方式给出。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类作文可以让考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每个考生都能能在考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那么考试的选拔将更加公平,更加精确。其他类型的则不可能如此,所以看图作文在考研中一直“唱主角”。而应对这类作文,考生完全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范文背诵,然后在考前结合已有的知识,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万能框架,考试时只需直接套用即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考场之外先写好作文,考场“照抄”。笔者曾经正是在考试的前一天总结出自己的万能框架,在第二天的考试中用了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大作文的写作。而小作文基于同样的道理,书信将是小作文的“主角”。备忘录写作多属公务性质,与大多考生为应届毕业生,无工作经验的事实相悖。这种文体对非应届考生带来便利,与高校录取更偏向应届毕业生的偏好相冲突,同时带有明显的不公,因此这种文体考查的概率较小。摘要,由于已有大量的阅读考查,考查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报告由其实用性和公平性,与前者相比,考查机会稍稍偏大,但最近一两年内应该不会考查到,其对应策略基本和大作文一样,范文背诵,总结万能语句。



    题型分类完成,下面就这两大类结合起来进行复习策略的分析。



    整个卷面的第一类试题是基础型,包括完型填空和翻译。从战略角度看,笔者主张忽略这类题型的专项训练。下面就此进行具体分析。



    对于英语考生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底比较扎实的,另一类是为了考研而临时抱佛脚的。在英语试题中,完型填空和翻译各占10分。一般来说,考生在记忆全部单词的同时实际已经开始了完型填空和翻译的复习。因为完型填空的考查主要是相近词汇的习惯搭配以及常用的表达方式、段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完型填空前三者的考查实质上考查考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后两者实质是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这正好也是阅读考查的范围,考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完型填空的答题技巧。考生在完成词汇和阅读的复习之后,一般来说功底扎实的,完型填空至少可保证7~8分,临时抱佛脚的也至少可保证5~6分。如果耗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完型的单独训练,基础好的充其量只能提高1~2分,所得和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相同的时间用于阅读训练、作文背诵或其他科目的复习,你的收获将会更加丰厚。



    简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简化可以更利于复习计划的制定。一般来说,由于英语对绝大部分考生来说是最难的科目,因此英语备考的时间几乎接近总复习的一半,有些因为英语不过线的重考生则会把一半以上的时间用在英语的备考上。一般对绝大部分考生来说一天的正常复习时间约11个小时,接近一半的时间则为5个小时,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考生一天复习英语的时间约为5个小时左右,单词1.5个小时、阅读2个小时、作文背诵1.5个小时,时间恰好合理排下。如此则每天的复习计划恰好可以作程序化安排(即每天在固定的时段复习固定的项目),有利于考生稳定复习心态。如果复习项目超过3个,考生必须在这种程序化中调整,极大的影响了考生心态,不利于备考。



    第三个原因是这两种题型在后期的模拟套卷训练中可以得以兼顾。



    基于同样的道理,笔者也主张放弃对翻译的专项复习。考生只需在后期的模拟训练中加以留意即可。而市面上的那些毫无重点、全面开花的辅导教材完全是对考生在战略上的一种误导,望考生在购买时理性分析,三思而行!



    技巧型题目在整个试卷中占有80%分的分值,客观阅读占有50分,主观作文占有30分。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主观题和客观题的优劣本性。客观题由于答案的唯一性,相比主观题来说,打满分的机会更大一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易拉开考分距离;而主观题由于对试卷复查力度的加大,以及阅卷老师的谨慎保守从事,所以分区度较小,打高分的机会也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只要你的作文符合其基本要求,作文分数均会徘徊在10~14分之间,很难和别人拉开距离。因此要想拿高分,复习的重心必须放在阅读上,阅读部分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失败,阅读的过关等于研究生入学考试轻松了一大半。



    事实证明,获取英语阅读高分必须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词汇(并非单纯的词汇量,这在后面要进行剖析),二是答题的方法。



下面就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澄清一些阅读的误区。



    1.词汇



    很多人把读不懂文章或做不好题归结于词汇量的不足,更有甚者称“为应付考研,考生必须记住7,000~10,000个或更多的单词”,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词汇量超过10,000(诸如备考GRE)没有通过研究生考试的考生大有人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盲目的夸大必备的词汇量,其实是一种武断的、不加思考的结论。诚然,词汇量是基础,从客观角度来看,它确实对考生学习这门语言有帮助,然而我们现在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应对研究生英语考试,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抓住考研所必备的词汇,而不是去花掉本已有限的时



间去记忆那种只适用于将来而对现时任务无所裨益的东西,这只是一种好高骜远的表现。



    (1)词汇范围



    就考研英语词汇范围来说,可分为纲内词汇和超纲词汇,纲内词汇当然是必须掌握的,这里就不再重复。下面就一般超纲的五类词汇进行分析:



    ①纲内单词的词形变化,如动词变形容词、形容词变动词、形容词变名词、名词变动词等。尤其要注意到由相同词根变化的不同词义。如由vision演变的visionary和visional的区别。由literacy演变的literal,literate和literary的词义区别,由conform演变的conformation,conformance和conformability的词义区别,由in tellect演变的intellective,intellectual,intelligent的词义区别,等等。



    ②纲内单词的前缀、后缀的改变,这类词汇的难点主要在否定前缀的理解,包括de,dis,a,an,re,il,un,in,im,non,anti等。因为考过的否定前、后缀变化的单词有disenchant(v.使从迷梦中清醒;使不抱幻想),uninterrupted(a.不间断的;连续的;未受干扰的),reclaim(v. 使改过,使悔改;开垦,开拓;要求收回;n.改造,感化),resent(v.怨恨;不满于,对……怨恨),discredit(n.丧失信用;耻辱;怀疑 v. 使成为不可信;怀疑;使丢脸;损害……的信誉),disserve(v. 伤害),dissociate(v. 使分离;使游离),distaste(n. 厌恶;不喜欢),deploy(v. 使展开;部署 n. 展开),noninvasive(a. 无害的),dissociate(v. 不允许;驳回),discontinued(a. 停止的;放弃的),disjunction(n. 分离;分裂;折断),disintegrate(v. 使分裂;分化,瓦解),unhampered(a. 未受阻碍的),disconnect(v. 拆开,分开;切断),等等。



    ③纲内单词相互组合的超纲词汇。如out,counter,over,down,under,up,with等+v.历年考过的有counterbalance(v.使平衡;抵消 n.平衡<力>;抵消<力>),outgrow(v. 长得比……大;超越),override(v. 撤销,推翻;使无效;压倒,压垮;<美>向……收取销售酬金 n.销售酬金;撤销),overbid(v. 出价高于<待售物>的价值;出价高于<别人>),downshift(v. <汽车等>调低速档;降低),downscale(v. 降低规模),undervalue(v. 低估;轻视),undergo(v. 经历;遭受),upend(v. 颠倒),withdrawal(n. 收回,取回;撤销,停止),upscale(a. 上



流社会的),overfunding(a. 过度资助的),underfunding(a. 资助不足的),等等。



    ④纲外词汇,后面带有同谓语从句进行解释或与or,and等并列结构相连用的。



    ⑤不满足以上四个条件完全陌生的单词。



    ①②③④类是纲内单词纲外延伸,而这几种是通过思维来把握,符合考试的精神。①②③一般主要用在文章中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如counterbalance的两次考察,分别为1992年的第一篇阅读和2004年最后一篇阅读,两文文章的理解难点实际均集中在这一个单词的理解上),很少直接用它出题。第④类一般出现就会直接用题目进行词义的推断考查,而第⑤类生词考查的可能几乎为零。如果出现,要么给出中文,要么并不妨碍对文章的理解,因为考纲里要求生词量不超过总体的3%,这3%的生词分摊在前4种词汇的考查已略显不足,根本就不可能有机分分摊到第⑤种毫无考查意义且只会对考生产生误导的词汇上。因此,前四种是考生掌握的重点。



 



   (2)词汇考查的重点



    在考纲范围内,命题人的考查原则通常极易选难,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多义词比单义词难,多义词常考。



    多义词比单义词常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考纲要求的词汇量是5,500个,表面上似乎有些多,但只要我们结合理想中的情况进行分解,这个词汇量并不是很多。读完高中阶段我们掌握了词汇大约3,000多个,大学又学习了近3,000个,加起来已远远超出考纲里的词汇数量(虽然和事实有些出入,但教育部却不这样认为。在教育部的专家看来,学生学过的知识应该是已经掌握的)。由于考查范围的有限性,命题人数只能向纵深发展。这样,多义词就成了他们的首选。尤其自2005年以后,考纲不再对词汇给出注释,更为命题人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要求考生记忆单词时,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应该更全面的去掌握它,尤其是掌握那些相互之间有区别的词义。



词汇记忆停留在表面还会导致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阅读问题,那就是在阅读时我们经常会碰到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单词。这类词汇单列出来我们可以知晓一两个释义,但放在文章中,我们就有些摸不着头脑。打开字典,我们又豁然开朗,究其原因是因为对词义掌握不全、不精。背单词一定要深入,要准确全面掌握其含义。



    ②就熟悉程度来说,一般考生对复杂单词(从构造来说)的熟悉多于简单单词,简单单词常考。



    这里定义的简单词一般是由3~5个字母所构成的词汇,这类词汇看起来简单,但一般词义众多,而平时又较少应用,加之考生本身对其的忽视,考试一旦出现,考生将很难把握。如ebb,rig,rip,rap,rape,rag,lag,hip等。



    ③就词的类别来说,对形容词和副词的考查优于其他词类。



由于考纲明确规定考生要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而形容词和副词是最能体现这一点。这里尤其要注意区别同一词缀演变的不同性质的词,如由imagine所演变的三个形容词imaginary,imaginative,imaginable(这里由ible或able所演变的词表示“可……的”,词义非常容易理解,不再分析),前两个词都是由imagine词根所演进而来,然而其意义却大不一样,imaginary表示“虚幻的,不切实际的”,表贬义,而imaginative表示“富有想像力的,想像力丰富的”,表褒义。前者一旦出现,作者的态度即为否定,后者一旦出现即为肯定的,如果记忆不牢,模棱两可,则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诸如这类词还有由radiate,distinct,identify等所演变的一系列词汇。



    以上所有词汇的剖析将在本书第四部分词汇篇中有具体、详尽的总结,希望通过对词汇的剖析能让考生对考研英语的根基部分有更透彻、全面的认识,做到复习时有的放矢,用最短时间去掌握最有效的知识点。



 



    2.技巧



   本部分内容将在本章丛书后面作具体讲解,在这里澄清一个有关英语阅读的误区:考研英语阅读中会出现较多较难的长句。在真实的考研中,笔者通过对近20年来的阅读真题文章逐一分析后发现,那种结构很复杂的长难句出现的机率几乎为零。在本书后面阅读难点及误区分析中将会进行具体分析,这里就不再进行论述。



技巧型第二类题是作作文,前面对作文已有基本分析,在这里不再讲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英语复习简化为词汇、阅读作文、套卷模拟训练四大块两个时期:专项训练期和综合训练期(复习的前、中期以专项训练为主,后期,约考前一个半月左右,即综合训练期,把专项训练期的阅读训练替换为套卷模拟训练,其他复习项目不变)。



    ●词汇



    由于大部分考生均是从有了考研的想法之后才开始记忆的,基本是短期突击记忆,同时在记忆的方式上更多的趋向于采用技巧性的记忆,如词根记忆、联想记忆、形象记忆、谐音记忆等等,但从英语考试的实践来说,英语考试要考高分,词汇的记忆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熟悉,保证见到该词大概知晓是什么意思就行。这一步采用各种技巧记忆是可取的、也是最省时的。第二步,词汇的深化。如果在这一步我们还采用各种技巧则不可取的。各种技巧的运用只不过保证单词在大的种类上熟悉,而深化过程是用来区分这一大类里的各种词汇用法的不同点,大类划分过粗,根本就无法进行区分。这时候应该采取在比较中进行记忆,而不是去刻意的采用各种技巧。比较记忆也是最深刻的一种记忆,一旦记住就很难遗忘。



    同时,由于单词采用的突击记忆,大量的词汇在短期内储存在大脑里,自然很容易混淆。很多人在文章的阅读中会出现一些看起来熟悉的单词,但就是说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即通常所说的“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究其原因是对单词记忆不深刻,停留在背单词的第一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相似易混的词汇清理出来,在比较中进行记忆,找出它们相似与不同的地方,确定其明确的含义。



 



    ●阅读



    从得分的角度看(上面对阅读的分析是基于阅读应对的整体需要),对于所有的考生来说,阅读得分的提高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答题的正确率,二是阅读的速度。答题的正确率则依赖于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的理解又依赖于词汇的熟悉程度和平时的训练)和题目的应对方法,阅读速度的提高则依赖于单词的熟悉程度和平时的阅读训练。两方面总结到一起,可概括为:单词的熟悉、题目的应对方法、平时的训练。因为词汇的熟悉在词汇部分已经兼顾,因此阅读的提高就依赖于答题的方法和平时的训练这两大项。因此推荐用两本书,一本用于侧重于讲授阅读题型的应对方法(这里自然也会兼顾训练,只是应对方法在这里表现得更重要),一种充当新闻记者训练之用(这里一样也会兼顾到方法,但更侧重的是在能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对于绝大部分考生来说,阅读文章并非难事,而关键难点是答题的正确率。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正确率的提高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应对方法。而正确的应对方法的总结则来自于对科学的阅读题型的研究(这种科学性的定义应该以和历年阅读真题的接近程度来衡量,接近程度越高,科学性越强),毫无疑问,真题具有最高的科学性,所以讲授应对方法的书必须建立在阅读真题的基础之上,且能体现出应对这类题型较好的方法。因此,它的选择尤为重要。



第二本,由于重点在提高阅读速度,因此一般与考纲文章在题材、长度差不多即可。由于考研阅读文章一般具有中心单一、对中文所叙事物的态度鲜明的特色,所以选材时不仅要兼顾题材、长度,还要把握这两个特点。



阅读复习的参考书目推。



 



    ●作文



    对于已有基础的考生(作文虽然写不出很好的句子,但至少可以按规定的字数写出文章的考生),在选择书目的时可以偏向于语言更加优美的一类的读物。



对于没有基础的考生(连如何去动笔都不知道的考生),在选择书目时可以偏向实用型的书,如一些可以死搬硬套的万能框框式的范文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最新资讯
价格行情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