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计20分)
1.病原微生物 2.人工主动免疫 3.抗原 4.灭菌 5.消毒 6.免疫 7.血清学试验8.生物制品9.类毒素10.无菌
二、填空(每空0.5分,共计25分)
1. 自然界的微生物有八大类,分别是 、 、 、 、 、 、 、 。
2.培养病毒的方法包括 、 、 三种。
3.特异性免疫的获得途径包括 、 、 、 。
4.根据结构将免疫球蛋白分为 、 、 、 、 五种,产生最早的抗体是 .
5.常用的湿热灭菌法有 、 、 、 。
6. 常用的生物制品有 、 、 。
7.口蹄疫病毒包括 、 、 、 、 、 、 七个主型,各型之间
交叉免疫性。
8.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 、 、 、 、 。
9. 免疫的基本功能包括 、 、 。
10.动物T细胞在 中分化成熟,哺乳动物B细胞在 中成熟,禽B细胞在 成熟。
11.动物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 和 ,其中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 。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 。
A、IgG B、IgM C、IgA D、IgE
2.与细菌毒力有关的结构和物质有:
A、 鞭毛、芽胞、毒性酶、毒素
B、 荚膜、菌毛、毒性酶、毒素
C、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色素
D、 荚膜、菌毛、色素、细菌素
3.大肠杆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为 。
A、无色菌落 B、红色菌落 C、黑色菌落 D、绿色菌落
4. 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5.参与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是
A、IgG B、IgE C、IgA D、IgM
6.下列关于抗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原一定是外来物质 B、抗原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其抗原性越强
C、抗原物质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抗原性越强 D、抗原的特异性由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决定
7.下列介导体液免疫的主要为( )。A、抗体 B、 TK细胞 C、致敏T细胞 D、淋巴因子
8.下列不属于消毒灭菌的方法是( )。A、冷冻 B、高温 C、紫外线 D、甲醛熏蒸
9.下列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的是( )。
A、接种疫苗 B、注射高免血清 A、接种类毒素 D、注射青霉素
10.检测鸡新城疫抗体水平常用的实验是( )。
A、HI B、平板凝集试验 C、琼扩试验 D、补体结合试验
四、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 )1.真菌是多细胞真核型微生物。
( )2.使用酒精消毒时,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 )3.革兰氏染色法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染成蓝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
( )4.半抗原只有免疫原性,没有反应原性。
( )5.细菌、病毒、支原体均可通过细菌滤器。
( )6.动物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表面分布的抗体主要是分泌型IgA。
( )7.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仅诱发细胞免疫。
( )8.变态反应是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 )9.免疫接种时,抗原用量越多,免疫效果越好。
( )10.补体结合试验中出现溶血现象为阳性结果。
五、简答题(共25分)
1.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5分)
2. 试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5分)
3. 简述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5分)
4. 试述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何影响?谈谈此影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3分)
5. 简述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5分)
6. 什么叫传染性变态反应?在临床上有何实际意义?(2分)
六、论述题(共10分 )
试述疫苗和免疫血清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动物微生物》试卷(A)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计20分)
1.病原微生物:凡能引起人和动植物发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2.人工主动免疫:人工给动物接种抗原物质(如疫苗)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3.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4.灭菌: 应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的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5.消毒: 应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6.免疫: 机体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异物进行识别、排斥和清除,维持自身内外环境平衡和稳定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
7.血清学试验:体外发生的抗原与抗体反应.
8.生物制品: 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和动物的组织制成的用于免疫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制剂。
9.类毒素: 外毒素用03%~0.5%甲醛37℃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而仍保留良好的抗原性,称类毒素。
10.无菌:环境或物品中没有活微生物存在的状态。
二、填空(每空0.5分,共计25分)
1. 细菌 、 放线菌、 支原体、 衣原体、 螺旋体、 立克次氏体、 病毒、 真菌
2.动物接种 、 禽胚接种 、 组织培养 。
3、天然主动免疫 、 天然被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4.IgG、 IgM、 IgA 、 IgD 、 IgE , IgM
5.煮沸法、 巴氏消毒法 、 间歇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6. 疫苗 、 免疫血清、 诊断液 。
7.A 、 O 、 C 、 南非Ⅰ型、 南非Ⅱ型、 南非Ⅲ型 、 亚洲Ⅰ型 , 无
8.水、 含碳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无机盐 、 生长因子
9. 免疫防御 、 免疫稳定 、 免疫监视 。
10. 胸腺, 骨髓 ,腔上囊。
11.细胞免疫 和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A 2.B 3.B 4.D 5.B 6.A 7.A 8.A 9.B 10.A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简答题(共25分)
7.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5分)
(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2)温度:病原菌常用的培养温度为37℃;(3)酸碱度:病原菌常用的酸碱度为pH 7.2~7.6;
(4)适宜的渗透压;(5)气体:与细菌生长繁殖相关的气体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8.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生产中的意义。(5分)
(1)初次应答特点:1有明显的潜伏期。
2最早产生的抗体是IgM,其次产生IgG,最后产生IgA。
3抗体总量较少,维持时间短。
(2)再次应答特点:1潜伏期显著缩短。
2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且与初次应答间隔时间越长,IgM产生的越少。
3抗体总量高,维持时间长。
(3)意义:利用再次应答的特点,免疫时应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可起到强化免疫的效果。
9. 简述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5分)
(1)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应采集症状明显、濒死或刚死亡的动物,低温保存,及时送检;
(2)细菌形态学检查:用病料触片染色镜检或培养后涂片染色镜检;
(3)细菌的分离培养:根据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初步鉴定细菌;
(4)细菌的生化试验:细菌纯培养后,选做适当的系列生化试验,鉴定细菌的种类;
(5)动物接种试验:接种试验动物以进一步鉴定和检验细菌的毒力;
(6)血清学试验:用诊断液检测病料中的病原菌或血清中的抗体。
10. 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何影响?谈谈此影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3分)
(1)高温:有杀菌作用,可利用高温消毒、灭菌;
(2)适宜温度: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可利用适温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3)低温:可降低微生物的代谢,延长微生物的活性,用低温进行微生物的保存和食品的防腐。
11. 简述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5分)
(1)中和作用: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的毒性,抗病毒的抗体能使病毒丧失感染性;
(2)免疫调理作用:抗体及其激活的补体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局部的黏膜免疫作用:分泌型IgA在消化道、呼吸道等黏膜上起抗病原微生物吸附的作用;
(4)激活补体的作用(免疫溶解作用):抗体结合抗原后激活补体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5)ADCC作用:K细胞等倚赖抗体清靶细胞:
12. 什么叫传染性变态反应?在临床上有何实际意义?(2分)
(1)传染性变态反应:由某些细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Ⅳ型变态反应,是在传染过程中发生的,故又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
(2)意义:用于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胞内致病菌所致疾病的检疫,如牛的结核菌素试验
六、论述题(共10分 )
(1)疫苗的质量:疫苗应购自国家批准的生物制品厂家。购买及使用前检查是否过期,并剔除破损、封口不严及物理性状。
(2)疫苗的保存和运输: 一般来说,灭活苗要保存于2~15℃的阴暗环境中,非经冻干的活菌苗(湿苗)要保存于4~8℃的冰箱中,这两种疫苗都不应冻结保存。冻干的弱毒苗,一般都要求低温冷冻-15℃以下保存。疫苗运输的理想温度应与保存的温度一致。
(3)疫苗的稀释与及时使用:一切用于疫苗稀释的器具,包括注射器、针头及容器等,使用前必须洗涤干净,并经高压灭菌或煮沸消毒。必须选择符合要求的稀释剂来稀释疫苗。疫苗应于临用前才由冰箱内取出,稀释后应尽快使用。
(4)选择适当的免疫途径:接种疫苗的方法有滴鼻、点眼、刺种、皮下或肌肉注射、饮水、气雾、滴肛或擦肛等,应根据疫苗的类型、疫病特点及免疫程序来选择每次的接种途径,一般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为准。
(5)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目前没有适用于各地区及各饲养场的固定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
(6)免疫剂量、接种次数及时间间隔 在一定限度内,疫苗用量与免疫效果成正相关。过低的剂量刺激强度不够,不能产生足够强烈的免疫反应;而疫苗用量超过了一定限度后,免疫效果不但不增加,还可能导致免疫受到抑制,称为免疫麻痹。因此疫苗的剂量应按照规定使用,不得任意增减。
(7)疫苗的型别与疫病型别的一致性 有些传染病的病原有多种血清型,并且各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因此对于这些传染病的预防就需要对型免疫或用多价苗。如口蹄疫、禽流感
(8)药物的干扰 使用活菌苗前后10d不得使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活菌苗和活病毒苗不能随意混合使用。
(9)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