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表示,非瘟疫情的规模应归咎于糟糕的生物安全措施,而非疾病毒性。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怀疑,如果非洲猪瘟(ASF)蔓延到,世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疫情。
尽管经常上头条新闻,非洲猪瘟并不是一种特别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是的,它在宿主外存活的时间比大多数病毒都要长,这使得它即使在长途旅行后也能保持毒性。但总的来说,它的传播速度远不及禽流感等其他动物疾病,历史上在非洲和整个欧洲也曾发生过小规模疫情。
研究人员怀疑,人类引起的危险因素,如高猪群密度和糟糕的生物安全措施,最终为今天非洲猪瘟的大规模爆发奠定了基础。
Dirk Pfeiffer和他的同事曾在《兽医记录》(Veterinary Record)杂志上概述了ASF在和越南爆发的风险,他提到“其实2017年我们就曾预测过,的高密度生猪养殖将是爆发非洲猪瘟的高风险因素”,“这只是时间问题”。
不同于流感,非洲猪瘟不会通过空气传播,也不容易传播——受感染的猪在开始出现症状后一周内不会具有传染性,有时甚至更长时间。但是非瘟病毒能在环境中持续数月,即使是少量的病毒也能致病。因此,如果没有早发现,并在首次发现疫情不久就扑杀受感染的猪,那么这种病毒就很难控制。
在非瘟病毒流行的非洲,非瘟暴发通常发生在相对容易控制的小区域,因为非洲大陆的养猪场往往规模较小,分布更广。在整个欧洲,对控制非瘟的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视最终阻止了这种疾病,尽管彻底根除非瘟花了数十年的时间。
风险因素的风暴中心
Pfeiffer表示,是一个充满风险因素的风暴中心。这个国家拥有全球近一半的猪群,其密度之高使得病毒得以传播。但是,他说,这些猪中的大多数是在不足100头的小猪场里饲养的,这些猪场的生物安全可能不那么严格。
更复杂的是,的猪肉工业正处于工业化的风口浪尖,养殖户把猪运到千里之外的屠宰场。Pfeiffer说,只要从俄罗斯引进一些受污染的猪肉产品、饲料,甚至是设备,就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疫情。俄罗斯已经出现了导致这次疫情爆发的基因型。
考虑到这些情况,Pfeiffer认为控制非瘟需要的不仅仅是疫苗。
他说:“我们无法实现足够高的疫苗覆盖率,以根除非瘟病毒。我们仍然需要加强养猪户的生物安全措施和行为,而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原因,中低收入国家的小型养猪场不太可能做到这一点。”
要在根除这种病毒,不仅需要养殖户采取行动,还需要“涉及猪肉价值链的数百万利益攸关方”一起行动。他说:“养猪场很可能会变得更大,看起来更像美国和欧洲的猪场。但饲料制造商、卡车司机和屠宰场也将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的生物安全协议。”
“生物安全问题不仅仅与农场有关”,Pfeiffer说。“这还涉及屠宰场和生猪运输车辆,它们需要更好地清洁。如果食品垃圾被用作生猪饲料,就需要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所以,如果把这些都考虑进去,要对猪肉食品系统进行所有这些生物安全方面的改革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来源:WATTAgNet/爱猪网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