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催生中国农村环保“利器”

  
  • xiaoz   新华社  
  • 2019-08-09 14:18:42
    【导读】老军庄村外的沼气综合处理站。新华社记者解园摄新华社太原8月9日电(记者吕梦琦、解园)“我们村有上百年的养殖屠宰传统。长期以来,屠宰废料随处乱扔,村里臭气熏天,村民们都不愿意出门,政府花了二三十万元整治也不见效果。”村里的...

    老军庄村外的沼气综合处理站。新华社记者解园摄

    新华社太原8月9日电(记者吕梦琦、解园)“我们村有上百年的养殖屠宰传统。长期以来,屠宰废料随处乱扔,村里臭气熏天,村民们都不愿意出门,政府花了二三十万元整治也不见效果。”村里的垃圾问题,一度让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老军庄村村委会主任刘振生寝食难安。

    但是现在,村里街道干净整洁,还修建了公共活动场所,邻里关系也和睦了。

    “多亏了它!”刘振生指向村外的一个球形设备。

    这个球形设备是沼气综合处理站的储气仓,在屯留区的许多村庄外,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具有当地特色的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一年来,沼气综合处理站成了当地环保的一大“利器”。

    2018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出了专项部署。屯留区积极探索,将垃圾分类和集中式沼气处理站相结合,开辟出“上联农村环保,中联绿色农业,下联群众生活”的新路径。

    “在农村要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分类标准首先要通俗易懂。”屯留区区长翟卫华说,国家提倡垃圾干湿分离,但很多村民难以区分。不过,对于东西会不会腐烂,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分得清,区政府就以此为标准推广,群众觉得这个分类方法很“接地气”。

    王庄村依靠沼液为培养基的香菇大棚。新华社记者解园摄

    屯留区上村镇王庄村现在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村”,每天吸引不少人来“打卡”。还没进村,大片的油葵映入眼帘,田间有嬉戏的爷孙,也有用无人机拍摄视频的年轻人,一派美丽乡村的新气象。

    “我们用沼气池产出的沼渣沼液发展了规模化有机农业,除了村周围的2700亩油葵,还种植了2000亩辣椒,发展了一个1600平方米的香菇大棚。”上村镇镇长常璟高兴地说,仅香菇大棚一项,年利润就可达到40万元左右,此外还有炊事用气收入、冬季取暖用气收入等,“今年王庄村的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沼气站还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实实在在的福利。

    “在过去,洗澡在我们山沟沟里是一种奢侈。”在离市区30公里的吾元镇西岭村,村党支部书记刘文茂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以前要想洗澡,村民们需要坐车去区里,花上一整天时间,车费饭费加洗澡费,来回一趟就要花五六十元。

    现在,村里依靠沼气站建起了公共浴室,大家不仅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洗上热水澡,浴室每个月还会专门腾出两天时间,供吾元镇寄宿制学校的四百多个孩子洗澡。

    沼气处理站还为村里带来了清洁能源。在村民侯玉飞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一小摞木柴堆放在院子的角落。“那是以前烧剩下的,过去做饭烧柴,取暖烧炭,不仅家里不暖和,村里还到处乌烟瘴气。”侯玉飞告诉记者,虽然后来有了天然气,但沼气比天然气价格能便宜一半,再也没人砍柴烧炭了,村里的空气好多了。

    离屯留区30公里外的西岭村建的公共浴室。新华社记者解园摄

    在老军庄、南沟、西岭、王庄等村,政府推广完善了“沼气综合处理站+公共浴室+群众炊事用气+村级组织活动+日间照料中心+中小学校取暖用气”的“1+N”资源化利用模式,让群众成为直接受益者,实现了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下一步,我们将规划建设10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综合处理站,继续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因地制宜发展本土产业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翟卫华说。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