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次、叶落归根的旅程是大麻哈鱼的乡愁,
是洄游的鱼儿们千里迢迢,穿越江河湖海,
历经艰难险阻回到故乡繁衍生息的历程。
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四月,
历时7天,行程三千多公里,跨越5大保护区,
黑龙江流域环保大使为五所学校的500多名孩子们
传递洄游鱼精神的力量,点亮保护洄游鱼的希望。
保护洄游鱼, 从认识开始!
请看活动短片:https://m.v.qq.com/play.html?&vid=u0865s4z7k1&ptag=v_qq_com%23v.play.adaptor%233
1
鱼儿的洄游:少小离家老大归
大麻哈鱼是黑龙江流域最有名的洄游鱼。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是鲑鱼的一种,是溯河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北纬35度以北的北太平洋东、西两岸海域。
在海洋里生活三四年后,为了繁殖后代,每年秋季,它们会成群结队,从太平洋北部往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洄游。海洋中有着丰富的食物,可以供它们成长成熟。随着它们身体的长大成熟,它们的思乡之情愈来愈强,无论离开出生地多远,也要返回生命开始的地方生儿育女。
洄游的鱼儿 ? Thomas Kline/Salmonography
大麻哈鱼这种洄游的行为是在漫长的生命演化与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大麻哈鱼的洄游具有定期性、定向性等特点。也就是说无论离家多远,大麻哈鱼都能精确地寻找到自己的出生地,并且不会在大海中迷失方向。
当秋天来临时,大麻哈鱼们就会溯江而上。然而这种集体返乡的迁徙,可以说是大自然中的最浩荡的旅途之一,堪比人类的“春运”。数千公里的海路和河道,鱼儿的洄游之路漫长而崎岖。
2
鱼儿的迷失:全能健将也躲不开人类威胁
在大麻哈鱼归乡的路上,要历经重重挑战才能成功抵达自己的出生地。从咸水到淡水,为了生存,它们只能不吃不喝仅靠身体的脂肪维持生命。它们将消耗掉所有在大洋里积累起来的脂肪,甚至需要把肌肉纤维转换为能量,来支持自己游回生命开始的故乡。它们需要逃避北海狮、太平洋鼠鲨、白尾海雕、棕熊等天敌的捕杀,一不小心就会遗憾逝去。大麻哈鱼还要越过一道道瀑布,它们为了越过瀑布会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常高达两三米。
乌苏里江 ? WWF
面临湍急的水流大麻哈鱼选择勇往直前,它们的跳跃高度相当于人能跃上四层楼那么高。同时它们还可能会面临日渐干旱的河流,甚至河水无法没过它们的身体,它们匍匐向前,毫不退缩。
密江 ? WWF
然而,这些自然原因远远比不上人类对它们的威胁:一层层一道道越来越密的渔网,高不可跃的大坝,无休止的废水排放,水质污染,垃圾成山等等。鱼儿们再也找不到家的方向。本该在生命的末尾再看一眼自己深爱的故乡,为种群注入新血液,无奈现实残酷,只能远望故土。
? WWF
有幸回到出生地的大麻哈鱼,早已精疲力尽,整个身体暗淡无光,瘦得背部像驼峰一样突出来,下颚向内变成钩状,又大又长的牙齿裸露在外。身体颜色也由于性激素刺激而发生改变。虽然达到了出生地,它们也一刻不能停歇,需尽快找到合适的产卵场,否则将成为众多捕食者的掠食对象。它们用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将鱼卵产下,也就意味着它们终于完成了自己繁衍后代的使命,产完卵之后的大麻哈鱼,在水中慢慢死去。它们死后仍发挥自己的余热,滋养故乡的河水,也滋养着即将出生的幼崽。
死去的大麻哈鱼 ? Karl Pollak
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于大麻哈鱼来说,生命的开始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正是这样开始、结束、再开始循环往复,生命得以延续,它也实现了物种最原始的意义——繁衍生息。
3
我们的守护:保卫洄游鱼平安返乡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大麻哈鱼看一眼它们生活过的家乡?
品尝到记忆中魂牵梦绕的故乡河水?
种下儿孙满堂的希望?
? WWF
保护洄游鱼平安返乡这个目标虽艰难但并不遥远: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大家加入保护洄游鱼的队伍。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捕捞制度,通过限制渔网网格密度和划定禁渔期来对鱼获量进行配额管理,严惩违法捕捞的行为;我们要爱护环境,减少河流的污染,让洄游鱼能够更精准地嗅到家乡河流的气息,不在归途中迷失方向;自由流淌的河流是洄游鱼理想的生存环境,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大坝上为它们预留和建设洄游的通道,让它们归乡的旅途变得顺畅;我国需要建立和扩大洄游鱼孵化和放流站,并给予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支持。
? WWF
我们需要扩大科普宣教的辐射范围,传播保护知识,让大家明确的认识洄游鱼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防止人们过度捕捞和过度消费野生鱼类。
? WWF
4
我们的行动:放流不是放牛!
增殖放流是用亲鱼(性成熟的雌鱼和雄鱼)人工受精繁殖鱼苗,并放流至天然水域。熊猫君带领环保大使们走访了大麻哈鱼和马苏大麻哈鱼的国内两大主要繁育基地——密江孵化放流站和东宁鲑鱼孵化放流站。每年秋季放流站会为亲鱼人工授精,之后培养鱼苗至春季再将它们放归自然。
? WWF
密江孵化放流站位于吉林省珲春市,地处密江上流,是图们江的支流,布满沙砾和石块的河床是大麻哈鱼理想的出生地。每年约有20万余尾的多种鱼苗,从密江顺流而下,经图们江进入北太平洋。大约五年后,成鱼将溯河洄游到密江的出生地产卵,完成孕育后代的使命之后死去,化作春泥守护故乡一方水土。
密江孵化放流站孵化室 ? WWF
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站长郑伟说:“我们站的规模跟国外(如加拿大)相比实在太小太小,但是我们肩负着恢复中国大麻哈鱼野外种群的责任,不能懈怠。希望大麻哈鱼能够获得更多的了解和关注,而不是继续沦落为餐桌上的谈资。”
在东宁鲑鱼孵化放流站,环保大使们参加了洄游鱼苗放流活动,今年放流35万大麻哈鱼苗。大使们将鱼宝宝们轻轻的倒进清澈的绥芬河里。这些鱼苗并没有很快的游走而在周围探索,可能是要记住家乡的味道吧。
? WWF
可爱的生灵在水里自由游动的样子,这才是生命本该有的样子。等鱼儿们长大了,它们之中据说只有百分之一能再成功回家孕育后代,但所有的鱼儿都将奋力奔跑在回到故乡的路上。这就是洄游鱼精神,永远奋勇向前的精神,我们心生敬畏。保护洄游鱼就是保护洄游鱼精神。
大麻哈鱼苗放流入绥芬河 ? WWF
5
我们的心声:对“洄游鱼精神”满怀敬畏
保护洄游鱼,从认识开始。认识开始于课堂,也延伸到课堂之外,融入于生活。其实重要的不是在这短短四十五分钟内孩子们记住了什么,而更在于一些兴趣的火苗被点燃了,而在发散性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助推下,这些火光会越来越大,迸发出充满希望的火苗,这既是对于孩子自身发展而言的火光,又是对于洄游鱼保护事业的希望之光。
——李筱霖
? WWF
我见到了东方白鹳、丹顶鹤和兴凯湖的特有树种——兴凯湖松,在这里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湿地是“地球之肾”,在保持生态平衡和珍稀物种资源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小朋友们对湿地保护特别感兴趣,问了许多专业的问题,比如湿地是怎么形成的?我鼓励他们以后跟我一样学习环境专业,他们让我充满力量。
——翁悦
?WWF
在放流站工作人员们身上我们也发现了洄游鱼精神,他们任劳任怨,总是奋斗在保护洄游鱼的第一线,付出一生心血,只为一个目的——延续洄游鱼种群。我最大的荣幸,就是见证生命的延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满怀对洄游鱼精神的敬畏,我们坚信,总有一天,洄游鱼种群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马振宁
我们的脚下是广袤无垠的黑土地,路旁是成片的白桦林和松树林,杏花开满了山头。留学在外的我也深切感受到这故土的味道。我们的祖先在这土地上生活了成千上万年。但现在环保问题如此严峻。我们这一代要保护它;如果不是我们,还能有谁;如果不是现在,还能有什么未来?
——刘卓一
? WWF
6
会当水击三千里,不负鱼生百万年
在黑龙江畔,站在尚未解冻的江边,想象奔流的江水,承载着洄游鱼繁衍生息的使命,百折不挠的毅力,奋勇向前的勇气,和归乡路上的缕缕乡愁。保护它们也是保护洄游鱼精神。此情此景,我们的环保大使们特别赋诗一首。
? WWF
茫茫大海找方向,不吃不喝逆流而上
躲过棕熊逃过鹰,顶住激流跳瀑布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故乡的向往
逝去了生命,成就了传奇
从前的挑战能征服,现在的威胁可怎么办
渔网层层,水坝矗立
河水不再熟悉,昔日的产卵场你在哪里
可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故乡的向往
会当水击三千里,不负鱼生百万年
? WWF
最后,你还记得“15秒挑战洄游鱼”的线上活动吗?(前情回顾 《江湖路远,我们黑龙江见》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kxMTIyMQ==&mid=2649853644&idx=1&sn=8a806af9210875265444786190b652ef&scene=21#wechat_redirect)
熊猫君在抖音奉上“15秒挑战洄游鱼”烫嘴科普大合集,你能回答出视频中所有的洄游鱼名吗?快来留言吧!
获取更多信息,请访问WWF阿穆尔黑龙信息中心:
https://amurinfocenter.org/cn/
文字:翁悦、CX、He Jiale、马振宁、潘珺瑶
摄像/剪辑:CX 、赵袁辰 / 刘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