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杜涛 在财政部发出10号文,也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之后,绩效成为PPP的热点。
对于PPP目前的市场情况如何?为何绩效成为2019年的热点?经济观察网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总院副院长、PPP研究中心咨询部主任赵国华。
经济观察网:最近关于开展PPP项目管理和考核的会议培训非常之多,能否谈一下绩效管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到底在哪里?
赵国华:PPP从2014年下半年推行以来,经过4年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催生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入财政部PPP中心项目管理库的金额规模已达到13.2万亿。今天上午焦小平主任在讲话中也谈到,今年来落地项目净增229个,投资额2825亿元,落地项目累计4920个,投资额7.5万元。一般来讲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为18-24个月,而这些项目大部分是在2016、2017年开始建设的,现在基本上都进入了运营环节。接管PPP合同约定,政府一般在运营期才开始付费,并且政府财政支出一定要与绩效考核结果相挂钩,所以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性节点了。
其实从2014年以来,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与出台的一系列与PPP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中,均提到了对项目进行绩效管理与考核的相关要求。如在2018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将PPP项目绩效付费财政支出部分纳入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范畴。
毋庸置疑,绩效考核是PPP项目后继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实现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物有所值的基础,但如何做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在实施层面还没有具体的细则和操作指南,所以如何落实这项工作目前就显得非常迫切。
经济观察网:“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绩效评价”这三组词最近被广泛提到,但很容易造成混淆,能否简单的讲一下这三者之间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赵国华:我先谈谈什么是PPP项目绩效。绩效(Performance),源于企业管理,也称为业绩、效绩、成效等,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所产生的成绩或效果,代表着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PPP项目绩效管理是为了实现PPP项目的战略产出目标或效果,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项目公司(或相关利益方)的行为表现、组织管理、产出效益的全面监测、考核和评价,充分调动项目公司(及相关利益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企业的组织行为,提高项目的产出效益和效果。PPP项目绩效管理是伴随着PPP项目从立项发起到项目移交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
绩效考核又称绩效评价,其实两者是一个概念,但绩效考核不等同于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它的全部,它们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绩效管理是总目标又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绩效考核是手段,可以理解为它是绩效管理的每一个断面,即每一个阶段的产出结果是否满足总体目标的检验,所以我们就有了立项阶段、建设阶段绩效考核(评价)、运营绩效考核(评价)、移交阶段绩效考核(评价)的叫法。如果我们把每一个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连贯起来,就差不多是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不仅注重工作的结果,更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
经济观察网:您所在单位也在进行生态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能否透露此项研究的进展情况?
赵国华:目前,我们国内的PPP项目共涉及到18个一类行业,水环境综合治理类项目从属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一大行业。为什么选择这一类项目做研究对象呢,我想主要考虑两大方面因素:一是国家近年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二,此类项目往往是PPP项目中牵涉到的部门最多的,一般会涉及到水利、市政、绿化、住建等各个主管部门,项目复杂度高、系统性强,建设与运营往往同等重要,所以此类项目非常具有典型性和研究价值。
从目前我们初步进行的几个项目的调研情况来看,这类项目的绩效考核内容问题比较多,原实施方案或合同中的绩效考核内容可能与现行中的差距很大,主要问题代表如下:
(1)考核指标设计往往以单一的经济或技术质量指标为主,考核指标不全面;
(2)考核的标准比较笼统、模糊,有些指标无法量化,现实中很难打分,无法具体实施;
(3)指标体系过于偏袒某方的利益(如政府),而难以顾及其它利益相关方需求,会有不公平的现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