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中国环境新闻”关注我们!
网络语言变化快,最近又一个新词火了——“996”工作制。
所谓“996”工作制,是指员工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有人在某知名代码托管平台上发起了名为“996.ICU”(即工作996,生病ICU)的项目,以抵制某些公司实行的“996”工作制(主要人群是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立即得到很多人响应。
目前,这一话题也扩展到其他网络平台上并持续发酵。
“996”三个数字,本质上讨论的是工作时间和工作制度的问题。其实不只是程序员,各行业的加班现象都在所难免。而谈起这个话题,最有发言权的群体当然也少不了环保人。
毕竟每次跟他们聊天
都是这样的画风↓
最近加班了吗?
一直都在加班。
但环保人的“数字码”
却远不像这三个字那么简单
加班和加班不一样。有的加班可以用“996”来概括,有的加班只能用“一直”来说,甚至于已经不太分得清上班和下班的界限。
对于很多环保人而言,他们早已把“五加二”“白加黑”当成了家常便饭。但没有几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工作到了“几点”。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
生态环保铁军就是一支这样的队伍!
是啊
身在战场上的战士,
哪里会有上班和下班呢?
A同志:某督察局督察人员
“加班就没点儿了,一般十二点前没怎么休息过。”A同志说,工作的结束不能以时间来算,“我往往是躺床上了也不能一下子睡着。因为还要想想今天是不是有哪些工作没做到位,想想明天还有哪些事儿需要做。”
“工作时间服从于工作质量,现在有了生态环保铁军的标准,我们的工作要求更严了,节假日不能保证的情况也是有的。”
不是不知道
其实是不计较
让他们晚睡的不是习惯
是责任
B同志:某环保局宣教人员
“时间不等。刚刚过去的清明节3天假期,我有2天半在加班。我们有7个人参与加班。3天里有一次是到晚上10点,一次是到晚上9点多。加班时早上会7点半到办公室。”B同志讲述着最近一次的加班经历。
“我们宣教股主要做各种工作研究、部署、督察等综合性材料以及党委、政府要求提供的相关材料,有不确定性,有时政府会议通知都很急,所以难免要加班。”
工作时间存在不确定性是普遍的。“执法、监测的同志们在遇到上级督察、群众举报和应急时,也会加班。”
采访的最后,他不忘加了一句“(到现在为止,)今年加班不算多,但还是有的”。
不是不知道
其实是不固定
让他们打起精神的不是鸡血
是号令
日常“不知道”工作到几点的是他们,一工作起来就对“明天是什么日子”没了概念的也是他们。
C同志:某环保局宣教人员
C同志说,“我对周末几乎没概念。如果不是每周三都有个改稿会,我都不知道哪天是星期几。”
“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本职的、突发的、指派的……就说清明节前的一天吧,下午将近七点我才回家,刚刚走到楼梯口,又接到电话让我抓紧时间再回单位,那天晚上又几乎到凌晨一点啦。为不耽误第二天上班,我就直接在办公室凑合了一下。”
不是没概念
其实是没关注
更让他们牵挂的不是时间
是任务
D同志:某环境监察大队成员
“不是哪一天,是每一天。”对于来自某环境监察大队的D同志所在的环保局来说,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基本上全员都要参与环境信访工作的轮班。“每天中午的12点-2点,晚上的6点-8点,以及节假日全天,我们都会轮流值班负责12369环境举报电话的接听。此外,还有同志要负责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的晚班,以保证24小时有人在线。”
“因为就像110一样,我们的环境举报电话也是时刻不能断线的”,他补充道,“不管男同志还是女同志,都一样要参与值班”。
不是没概念
其实是不放松
让他们上紧发条的不是电话的铃声
是群众的诉求
虽然工作日过得忘了“时间”,节假日又过得忘了“日子”,但环保人可不是“记性不好”的人。如果你要问他们最近在忙什么,他们可盘点的比谁都清楚。
E同志:这段时间赶上大气强化监督,单位比较忙。
F同志:冬天时有夜查和大气污染防控,工作比较晚。
G同志:最近主要是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验收、杭埠河水环境整治调研及整治方案、年度环保工作要点等政府研究及部署工作等。
H同志:就比如前几天,县扶贫攻坚应检期间,我们每天九点前入村,下午四点后回,每天如此。结束之后,执法、监测的同事还要接着去夜查。
……
盘点地清楚,正是因为
心中有数,脚下有路
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
环保人永远在路上
那么,下次和环保人聊天时
不要问他们时间,因为几点是不存在的
如果一定要谈点
你可以问他/她环境质量变化的百分点
不要问他们天数,因为哪天是不存在的
如果一定要谈数
你可以问他/她一段时间的优良天数
不要问他们节日,因为节日是不存在
如果一定要谈节
你可以问他/她任务完成的节点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
编辑:米西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新闻微信、中国环境新闻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10-67172392
侵权举报联系电话:010-67112822
中国环境新闻投稿zghjxw001@163.com
长
按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