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年的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就要来了,有关环保“一刀切”的问题又将被重新强调,并再次成为广大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今天,咱们就提前说一说有关环保“一刀切”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2015年“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中央环保督察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问题。
个别地方动不动就“一刀切”,对正规合法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干扰,而且涉及民生问题,引发老百姓的反感情绪。比如对污染行业“一刀切”式全部关停,导致失业问题等,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环保“一刀切”的本质是什么?是在环保考核的压力下,个别地方为了追求环保政绩,滥用权力。
实际上,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虚假整改、敷衍了事等,和环保“一刀切”都是同一个套路。
根据老崔的了解,个别地方为了让环保政绩“漂亮一些”,对于“一刀切”这种手段很依赖甚至盲目迷信,非但没有实事求是,还伤害企业的权益,影响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有朋友问,有些地方政府为什么动不动就“一刀切”?答案很简单,是为了逃避环保责任,害怕环保不达标被问责。
而他们之所以敢肆无忌惮滥用权力,也是违法成本太低的缘故。以前查到之后“罚酒三杯”了事,约谈之后就算了,这才让“一刀切”的情况屡禁不止、屡教不改。
2018年的时候,生态环境部已经出台《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中央有关部门也表示把“一刀切”列为严查范围,启动转型督查行动。
一系列的打击,使环保“一刀切”行为大为减少,但还没有达到彻底铲除的地步。
在老崔看来,要想把环保“一刀切”的情况斩草除根,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完善制度建设。怎么完善?
从中央到地方制定出台环保工作的相关规范,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多关注企业的需求,让环保工作有更加严格和科学的标准,法律规范越详细越好,越严厉越好。
当然,环保“一刀切”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把地方权力约束监管在一定的法治范围下,那些希望靠“一刀切”来谋取环保政绩的行为,自然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