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喵喵
每周六准时拨动地球仪
和大家分享有趣的
也是大多数喵星人都爱看的
国际环境要闻
上周,在内罗毕举办的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让包括肯尼亚在内的很多非洲国家又热闹了一番。来自全球的4700余名政要、商界人士和民间机构在这里讨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在非洲大陆上,很多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都付出了巨大努力。联合国环境大会连续四届在内罗毕举办,除了联合国环境署总部设在这里以外,恐怕也与非洲国家严格的“环保经”有关。
野生动物有人持枪保护
肯尼亚等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非常严格。在肯尼亚的马赛马拉等国家公园游玩时,你可能会时常看到身着迷彩服、手持冲锋枪的肯尼亚人。
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内罗毕国家公园,几名警察执行日常巡逻任务。(图片源自:新华社)
这些人属于肯尼亚野生动植物管理局。这个1990年成立的政府机构主要负责保护和管理肯尼亚境内的野生动植物,贯彻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条例。它直接管理着肯尼亚境内大部分国家公园和动物保护区。
2018年3月30日,在肯尼亚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养护人员抚摸雌性北方白犀牛“那金”。(图片源自:新华社)
2018年7月7日,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奥肯耶保护区,当地巡逻员驱车观察狮群情况。(图片源自:新华社)
针对濒危物种犯罪或被终身监禁
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严明,执法严格。2013年12月27日,肯尼亚新修订《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法》,涉及野生动物、特别是濒危野生物种犯罪的惩罚力度非常大。
比如,《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法》第92条规定:任何人承认针对濒危物种或濒危物种动物制品的犯罪,一经公诉判决,可处罚约134万元人民币罚款,或终身监禁,或同时处以罚款和监禁。
2015年12月11日,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内罗毕国家公园,一名警察展示利用警犬缉私象牙。(图片源自:新华社)
塑料购物袋已基本绝迹
2017年8月,肯尼亚全面实施“禁塑令”,在肯境内禁止使用、制造和进口所有用于商业和家庭用途的手提塑料袋和平底塑料袋。为推动“禁塑令”实施,肯尼亚推出了严苛的惩罚措施:在肯尼亚生产、销售或使用塑料袋将面临1年至4年的监禁或最高400万肯先令的罚款。
禁令出台后,肯尼亚国内也出现不少反对声音。肯尼亚制造业协会曾一度表示,这一禁令将导致约6万个工作岗位丧失、至少175家制造商关闭,并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禁塑令”。但肯尼亚法院最终支持了政府的做法。
随着“禁塑令”的严格执行,如今,购物塑料袋在肯尼亚境内基本“绝迹”。
图为超市和商场提供的五颜六色布袋。(图片源自:新华社)
肯尼亚的邻国卢旺达是以环境整洁著称的国家。当然保持整洁也是要付出成本和努力的。
乱扔垃圾要被罚款
尽管经济并不发达,基加利市政府和区政府却留出专门的预算,用来聘请保洁公司24小时工作,保持道路清洁。
在路上乱扔垃圾、大小便或践踏草坪将被警察处以约90元人民币的罚款。破坏公共绿化和道路设施将根据维修成本被处以约4000元人民币到9000元不等的罚款。
每周一期全国“大扫除”
卢旺达有一个有趣的规定,叫做“乌姆干达”。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上午8点至11点,卢旺达商家停业、车辆停驶,城市和乡村的居民走上街头,清扫垃圾,修补道路,疏通渠道,植树造林。连公务员和军人都不例外,卢旺达总统卡加梅也经常参加“乌姆干达”。
2018年9月29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郊区,卢旺达人民参加每月一次的“乌姆干达”活动。(图片源自:新华社)
不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靠着整洁有序的环境和靠近非洲中心的地理位置,资源匮乏的卢旺达把自己打造成非洲地区的会议中心。在这个面积仅2.6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小国,“会展经济”搞得风生水起。
将目光从非洲转移到全球,我们会发现,还有许多国家在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上不断加力,制定越来越严格的政策。
与军方合作打击偷猎
近日,为提升民众对马来虎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马来西亚自然资源部举行了展示、互动活动。萨维尔部长在活动上表示,该国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将与军方、内政部等机构合作,加强对偷猎者活动频繁地区的巡逻。当局也已经加紧执法,打击网络售卖野生动物制品等行为。
3月1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参观者在野生动物保护展览活动上观看展览。(图片源自:新华社)
据介绍,受到偷猎和栖息地减少等因素影响,马来西亚国家公园等栖息地的马来虎数量估计已经减少到250只左右。此外,根据马来西亚自然资源部的数据,2013年至2018年,执法人员已经拆除了超过3500个陷阱,逮捕了超过160名偷猎嫌疑人。
成立“气候内阁” 总理直接领导
德国联邦政府20日宣布成立气候保护内阁委员会,由总理默克尔直接领导,旨在推动相关立法,实现气候保护目标。
2017年11月15日,在德国波恩,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波恩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上讲话。(图片源自:新华社)
“气候内阁”成员目前还包括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环境部长、内政部长、经济部长、农业部长、交通部长等,如有需要,也会视情况纳入政府内阁其他成员。德国政府发布的新闻公报说,成立“气候内阁”有助于集中最高决策层,更直接、迅速地作出决策,应对气候变化。
据悉,德国长期的气候目标是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按照目前计划,德国打算到2020年和2030年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1990年分别减少40%和55%。
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塑料废物
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近日宣布将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塑料废物。该部发表的官方声明称,该国经修订后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管理和跨境转移)规则,2016》 禁止印度进口固体塑料废弃物。新规具体执行日期为2019年的9月1日。
(图片源自:第一财经)
据统计,2017~2018财年,印度的塑料进口量从上一财年的1.2万吨猛增到4.8万吨。印度环保部承认,“废物产生和再循环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全面禁止塑料废物进口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此外,印度计划在2022年之前全面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
链接>>>还有这些国家限制进口塑料废物
泰国规定:2019年进口塑料废品不得超过7万吨,2020年不超过4万吨,2021将不再进口塑料废品。
马来西亚:从2018年起,将在三年内逐步停止进口所有类型的塑料,包括“干净的”塑料,停止发放新的进口塑料垃圾许可证。
越南:自2018年六月中旬开始暂停进口废旧塑料,同时限制废纸进口。
公立学校“周一无肉”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纽约市长白思豪近日宣布将在纽约市所有公立学校实施“周一无肉日”计划。当天,学校将为学生提供全素食早餐和午餐服务。而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少吃肉能改善居民健康,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有研究指出,大部分与食物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是生产动物食品导致的,这类温室气体占农业排放总量的78%。除纽约市外,美国旧金山和加州其他地区数百所公立学校已实施“周一无肉日”。
禁止化妆品领域采纳动物试验数据
据《悉尼先驱晨报》报道,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通过法律,禁止澳大利亚公司使用化妆品领域的动物试验数据。新法律规定下,监管机构将不再承认用动物作试验得出的化妆品安全数据。
据统计,世界各地每年有超过50万只动物(主要是兔子、豚鼠、仓鼠、大鼠等)在化妆品成分测试中死亡。试验者将化妆品内的化学物质滴在它们眼睛里、涂在剃光的皮肤上,或以大剂量强制喂养它们。
报道指出,虽然没有明确禁止化妆品公司用动物做测试,但新法律会引导公司不这么做。
这项法律由BeCrueltyFree campaign倡议,BeCrueltyFree从2012年起就开始活动,希望禁止化妆品动物试验的相关实践能扩展到更多国家。(图片源自:《悉尼先驱晨报》网站)
链接>>>
在欧盟的带领下,以色列、巴西、挪威、新西兰、印度、韩国等国家、地区已全面禁止化妆品动物试验。另外,许多国家、地区正处于部分禁止或提案阶段。
说完以上各国的努力后,喵喵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位为了环保很“拼”的设计师。他设计的可不是普通作品,而是设计出了一种“环保棺材”。
在近期举办的2019年非洲设计博览会上,纽约工业设计师 Shaina Garfield分享了自己发明的产品——名为“LEAVES”的环保棺材。
Shaina Garfield设计的环保棺材
产品是用天然棉花包裹人体,并用带有真菌孢子的可降解编织绳网将其固定在松木上。一旦人体被掩埋,真菌就会大量繁殖,加速人体分解的同时吸收体内的毒素,因此最终只有氧气和氮气等自然元素能够进入土壤。Shaina Garfield的设计理念是让广阔的自然成为人们最后的栖息地。
她表示,传统的棺材浪费木材、钢材等材料,广泛使用的防腐液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火化过程又会污染空气。而她发明的这种安葬方式则恰恰保护了环境。
“希望可以通过这种设计,建立起我们与自然的联系”,Shaina Garfield表示。该设计所属项目是全球绿色埋葬运动的一部分,运动旨在减少人类埋葬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设计师 Shaina Garfield
本期分享结束
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不断发现新的趣事
继续关注喵喵
锁定每周六的“一周撷趣”吧~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综合
资料来源:新华社、新华网、第一财经、参考消息网等
编辑:米西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新闻微信、中国环境新闻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10-67172392
侵权举报联系电话:010-67112822
中国环境新闻投稿zghjxw001@163.com
长
按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