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豆当然要削皮,而削下来的皮一般也只能当垃圾处理。
但在盛产土豆的张北县,削土豆皮却实现了“扶贫”“环保”一把抓,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样本。
一颗小土豆能做出什么大文章?
此前,张北县的大多数农民都以种植土豆为生。可由于缺品牌、少经营,一斤土豆仅能卖到8毛钱,按照每户5亩地算,农民忙乎一年收入不过万余元。此外,农产品种植又有鲜明的季节性,过了短短两个月的农忙时间,大量劳动力就无法充分就业。而将未加工的土豆直接送进京销售,又会带来一系列环保问题……如此种种,让土豆大县“抱着水缸喊口渴”,产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怎么办?困局之下,解在协同。
一方面,作为特大型消费城市,北京90%以上的食品靠外埠供应。特别是随着本市居民饮食结构逐渐从“吃品种”向“吃品牌”进阶,为周边地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也为其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创造了更多可能。
另一方面,河北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品质过硬、产量颇丰,最适合通过协同合作,让有资本、有技术、有体系的北京农业企业盘活资源、打开市场。按照这一思路,首农集团的子公司登门“造访”张北县,落地了4800平方米的蔬菜加工厂。如此一来,当地土豆销路广开,以“削土豆皮”为代表的农产品初加工也带动了富余劳动力就业,而集约化生产更减少了垃圾产出与水资源消耗,协同发展的效能可谓极大释放。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诸如临城核桃、鸡泽辣椒、迁西板栗等河北特产,虽有地域特色,却没有形成市场优势。这就需要北京通过“孵化器”“风险投资”等方式,将质量体系、科技资源输送到这些农作物原产地,促进津冀农业完成产业升级、规模运营。
思路一变天地宽
土豆削皮进京,张北农民富裕了,京城百姓也方便了。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京津冀品牌农产品产销巨大潜力,农业发展将实现更大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效益共赢。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