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来到了自己的汽车工业黄金时代,然后,它们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车轮上的国家”。而如今,中国铁了心要搞新能源汽车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第二个“车轮上的国家”!不过,我们只是“电动车”车轮上的国家。
我们购买一辆连排气筒都没有的车,是因为“被政策引导”、因为“没有提供给我们别的选择”。但是面对这么多的质疑和不理解,为啥中国还是执意要做新能源汽车呢?
为什么咱们铁了心要发展新能源?
从财新数联的一份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量以29.0万辆继续位居全球第一,比去年同期增幅133%。美国、德国和日本紧随其后,但值得注意的是,排在第二的美国比咱们少了1.9倍。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只有我们中国,铁了心发展新能源呢?
我国不是一个汽车强国,以前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因为在传统燃油车的制造研发上面,我说咱们“晚了西方国家一百年”,这不为过吧?但还在雏形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则不同,各国起点相同,这就意味着中国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
中国自2009年出台“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趋于成熟,在电池电机电控的技术和资源上也拥有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新能源汽车,绕过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座大山,实现对现有其它汽车强国的“弯道超车”。
当初最先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美国是其中之一,他们的理由是“世界上石油不够用了,最多还能用四十年!”但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一半,这个说法居然慢慢消停下来了。
后来,在某世界级自然科学杂志上有文章说“伊拉克石油是内生的”,简单的说就是地表石油被抽出来后,地深层会自动生成新的石油。当然,“石油枯竭说”和“石油再生说”都是“专家”说出来的,也不知道专家们这么抽自己的脸疼不疼。
专家自己掌掴也就算了,搞得各国跟着打脸可就不好了。还得拿美国举例,当初率先制订“停售传统燃油车计划”的国家,美国当仁不让是第一批。但没过多久,美国率先掣肘说:“算了,我们不玩新能源了,V8挺好”。
中国这边,基于第一条的鞭策,对地球村其它小伙伴的举动表现出了漠不关心的样子,继续做着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对此我个人比较理解,因为就算伊拉克的石油可以自己再生,但伊拉克的东西毕竟是人家的,更何况伊拉克是美国的呢?美国对世界石油分配力和对价格的巨大影响力还是令人发指的,中国想强大,任何方面都不能看别人的脸色。
2015年,新能源汽车在并不普及的情况下节省了约为29.97万吨的燃油。到2020年这个数字则会变成251.1万吨,2030年1225.49万吨……相当于2030年汽油产量的10%。
我把这个“最关键的原因”放在了第三点——其实不管政府出台什么政策,想引导什么方向,至少不会以中饱私囊、个人盈利为目的。但各大企业就说不准了,他们这么积极地相应号召,看似是“赔本发展新能源事业”,但您没听过一句话么?叫“无利不起早”!
以2017年为例,中国共推出了78款新能源乘汽车(仅乘用车),打开“某家APP”搜索“新能源车型”,更会显示出125个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系。这么多的新能源车,为啥有的我们连听都没提听过?
拿2015年被国家曝光的“骗补领袖”吉姆西举例:当时的“国补+地补比例是1:1”,以国补30万计算,那么一款6-8米的纯电动中巴的补贴金额就是60万元。但这类电动客车的成本大约仅为25万-40万左右……
吉姆西会找到一个客户,双方拟定购买合同,然后拿着这个合同去关部门申请车牌和车辆行驶证,只要事先在各个环节“协调好关系”,“打好招呼”……上完牌拿完补贴后,车企以回购汽车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形式,将此前说好的“部分”分成返还客户。
车企就是这样,“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达到了“自产自销”、甲乙互赢的目的。
不过这个现象如今已经不灵了。去年4月1日,国家颁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且政府在“双积分”实施后减少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积分”政策可以看作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渐从政府单向补贴转变成车企之间互相补贴。
抛开政策
现在能不能入手新能源车?
▼
首先,我们抛不开政策……
2018年4月的NEVI数据显示,广州仍然以很大优势位列我国“新能源第一区”,深圳、上海、北京、杭州紧随其后。 这个数据很好理解,我国新能源汽大省都是采取了限行/限号措施的地区,而北京则因为之前插混车型未在新能源名录中而没有挤进前三。
我还注意到一项数据——我国新能源车型数量虽多(2017年底已经有78款新能源乘用车),以年均39%的增速增长,占全球新能源车总数的近四成。但“堆量”策略掩盖不住单一车型品质堪忧的问题。
我拿中国保有量最大的比亚迪秦举例,秦在“全球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榜”中只居第七,销量远在日产聆风和特斯拉Model S之后。
如果说特斯拉作为行业标杆“无人能敌”的话,那秦干不过与之定位/售价相似的聆风确实就是因为品质问题了,秦在中国卖得欢,但老外就是不引进……毕竟用各种零碎部件和车壳拼凑出的中国新能源车难有“质感可言”。
中国品牌新能源气车的口碑差、体验不佳路人皆知,你问身边开国产电动车的朋友“您这车怎么样?”得到的答案是不是“能别买就别买,我要是有(燃油车)指标,我疯了心买这车?”
这样的现象,其实就给了进口/合资品牌抢夺中国新能源市场一个巨大的机会,工薪阶层开始放弃比亚迪、北汽,倒戈选择雷凌双擎、聆风等合资品牌。中产们则直接购买特斯拉或宝马Le车型了。
(宝马530Le)
中国正在经历消费升级时期,中国人开始学会用牙线清洁牙齿、用厨房专用纸擦灶台,去星巴克说“double Espresso”,甚至我奶奶都知道喝马提尼得要手摇不加冰的。中国车企再想用充斥着廉价塑料味的新能源车糊弄消费者恐怕已经不行了,所以“质变计划”迫在眉睫。
未来,电池技术和电池成本将会有突破性进展,这势必会把以A00级、SUV车型为主导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渐变成多样化市场。从长期来看,中国的新能源乘用车一定会在未来赶超欧美日等汽车强国!这一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