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辖区内已形成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拥有较多知名企业。如何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又如何服务好这些企业?
“依法依规,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实事求是,是我们最好的服务。”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局长王勤说。多年来,两江环保人就是秉承着这一朴实的理念,在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的同时,热情服务着辖区企业。
环评审批避免“一刀切” 让项目落地峰回路转
今年5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以下简称两江环保分局)收到重庆神华薄膜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神华)送来的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依法依规,促生态优先;实事求是,助绿色发展”。虽只有简简单单18个字,但这是两江环保人在环境管理中求实担当的鲜明标签,其背后体现着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服务企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努力。
2017年11月1日,重庆神华就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化项目与德国MANZ公司最终签订合作协议。这是双方约定签约期限的最后一天。而在此前,两江环保分局通过数月的论证研究和严审把关,在签约的前一晚,王勤才在这个项目的环评批复上签字同意。
时钟拨回到2017年1月。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横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五大领域,也横跨了两江新区大力培育的三大优势制造业、三大特色产业以及新区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七项,是重庆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但是,由于神华项目工艺复杂、国内无成熟工程案例,并受水土片区原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全域禁止排放重金属限制,项目环评受到市级部门、业内专家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关注,环评审批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
重庆神华就这个项目在与两江新区相关部门的首次沟通会上,就碰到了“钉子”。“项目涉及排放重金属,与2012年《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片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禁止建设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或存在水环境安全隐患的项目’的环境准入规定相冲突。”作为参会方的两江环保分局,当场就项目准入政策及时加以风险提醒。
神华项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庆神华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若不能落地两江,神华项目将不得不另行选址其他省市。为此,神华公司生产中心副经理侯鹏飞会后非常着急地找到两江环保分局。
“必须严格审批,但不是简单化、‘一刀切’,环境与发展一个都不能少。”王勤坚定地说。两江环保分局高度重视,全力按照市生态环境局主要领导提出的“态度积极、程序严密、论证科学”的原则,看能否为企业项目落地找到“第三种办法”。
首先,两江环保分局督促重庆神华对项目环保设施加大投入,在工艺研发上做出最优化设计,确保采用的污染控制措施先进、可靠,污染物达标排放且对周边环境影响小、风险可控、不扰民,尽可能不排放或少排放重金属。
“国内尚无成熟工程案例。”两江环保分局审批科科长刘明华介绍,审批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服务好我们这个项目,两江环保分局高度重视,指派副局长蒋良维带领审批科全力抓推进,所有调研、工艺、环保设施都细致审查,不断与重庆神华、环评单位、评估机构沟通环评报告,补缺查漏。重庆神华通过反复研究,也可确保重金属排放量做到极微小。”侯鹏飞回忆说,但项目落地的政策冲突问题仍未解决。
德国公司与重庆神华约定合作协议最迟签订时间为2017年10月底。直到6月,重庆神华才向两江环保分局提交环评报告初稿。
7月1日,两江环保分局会同评估机构组织11位国家级、市级专家召开技术咨询会,对项目环评报告初稿进行论证。正是在此会上,审批困局获得转机。专家们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市新的环境政策的出台以及规划环评应开展跟踪评价的要求提出,2012年编制的《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片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已有瑕疵,特别是与重庆市制定的“1公里范围内坚决禁止新建重化工、纺织、造纸等存在污染风险的工业项目,5公里范围内坚决禁止新布局工业园区”规定不一致,应抓紧开展跟踪评价。
8月25日,两江新区相关部门依法组成审查小组,通过了对《两江新区水土片区启动区、二期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报告书》的审查,明确水土片区“禁止建设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或存在水环境安全隐患的项目”执行范围与重庆市政策保持一致,为“嘉陵江沿岸及竹溪河沿岸1公里范围内”。据此,重庆神华项目的环境准入问题得以解决。
据介绍,为此项目,两江环保分局先后组织协调会议30余次、技术咨询论证会议10余次。“两江环保分局是我看到最严格的环保部门,但也是最亲民的环保部门。”侯鹏飞说。
重庆神华项目问题的解决并非特例。近年来,两江环保分局通过强化靠前服务、创新工作方法、集中审批职能、优化审批流程、加强中介机构管理、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等措施,统一了受理平台、缩短了审批时限、规范了环评服务等。先后完成了京东方液晶显示器件、万国半导体芯片、北京现代汽车等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工作。两江环保分局既严把环境准入关,又积极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依法依规的精神,积极服务企业,获得企业的称赞。
环境监管创新举措保企业顺利生产
走进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厂区,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项目已落地。据介绍,这是世界一流的集研发和制造于一体的半导体基地。这个项目的投产对带动重庆汽车电子、智能家电、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服务这家公司12英寸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项目投产,是两江环保分局积极服务与创新制度双管齐下,加快进度,与时间赛跑的典型案例。
“为尽快投产,尽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第一时间向我们提出了试生产和排污许可申请。我们在现场指导与核查过程中发现,企业主体工程完工,部分主要配套的废气治理设施在量产前,因订货周期和安装技术规范要求,无法同时落实。”两江环保分局污防科科长杜军说,火烧眉毛的时间节点卡得很“死”,但环境管理不能靠“唯快不破”。
“我们提前介入项目,指导企业先行启用备用污染治理设施,确保调试期污染物达标排放。跟踪了解项目及其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进展,指导企业优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时序。”杜军介绍。同时,在企业主体工程建成且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启动容缺受理和审批,确保企业依法合规取得排污许可证。
“快。”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监戚远林说出了他对这一项目的直观感受。今年5月16日,企业取得了调试期排污许可证,比其预计时限早10天。
严格监管与创新举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严格是环境管理坚守的准则,创新是用好法规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在服务重庆京东方项目落地投产的工作中,也同样如此。重庆京东方项目一期工程是重庆最大规模的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系统制造项目,但由于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施工、管理等原因,存在建设工期滞后、运行调试困难、难以稳定运行等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总投资328亿元的项目即使建成,也只能闲置。两江环保分局狠抓服务工作的难点、关键点,多次向上级报告污水处理配套问题,保障了项目进度;同步协调京东方与污水处理厂建立污水处理联动机制,合理利用双方污水处理能力资源,实时做好水质监控,保障了调试期运行稳定,没有出现外排超标,确保了监管和服务的科学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