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内容导读
2018年5月30日至7月7日,生态环境部的6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对河北、河南、江西等10个省(区)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行动。从10月16日开始,各督察组陆续向相关省(区)反馈"回头看"督察整改建议。
02“问题清单”暴露“神操作”
纵观这10份"问题清单",一些地区在环保领域的通病被督察组紧盯。与此同时,此番"天地一体化"的先进监控手段与治污整改的种种"神操作"之间的升级较量,亦被舆论广泛聚焦。
在以往的调查过程中,督查组发现,不少违法企业通过深埋在地下的排污暗管,直接向河道排放未经的处理工业污水,大片的河边滩涂一铲子挖下去,全都是污染已久的黑泥。
督察人员在对九江市一个化工企业暗排口的调查过程中,使用无人机搭载红外摄像仪,可以通过污水与江水之间的温差辨识,找到深埋在地下的排污口。很快,督察人员就在显示屏中发现了一个疑似排污的热源。调查人员将疑似点挖开,污水立刻染黑了江水。在督察人员的要求下,当地政府调来两辆挖掘机,对疑似排污点进行整体开挖。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在距地面将近2米的土层中,督察人员发现了一个直径超过1米的排污管道,只见这个排污管道中仍然不断有污水向外排出。经过检测,这家企业向外渗漏的废水浓度化学需氧量达到2300多毫克每升,超过长江一级排放标准的45倍。
最终,包括该企业总经理在内的多名责任人已被湖口公安机关控制,企业偷排的数量和对长江江滩造成的污染还在统计中。除了动用无人机之外,这次督察行动还采用"天眼"遥感、地面探测和水下探测仪等新型监控手段,能够让各种隐蔽的排污手段无所遁形。
03伪造虚假台账
另一方面,不少违法的治污企业得知生态环境部将开展专项督察行动,便做起了"表面文章",上下串通伪造虚假台账,企图蒙混过关。
2018年6月初,在得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要来广西开展"回头看"的消息后,广西贵港市某生物科技公司授意其分公司临时伪造入库单据。其中,运输重量、车辆牌照和入库单存根时间排序错乱,引起了督察人员的怀疑。经查实,该公司人为编造运输车辆信息,34辆运输车辆中22辆无车辆档案信息,12辆查到的运输车辆中竟然有1辆客运车和1辆罐车,其他10辆货运车辆核定载重仅有2—19吨,不可能承载磅码单登记的35—40吨的运输重量。
据悉,这家生物科技公司现有一条规模为日处理污泥20吨的生产线及配套年产3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主要处理百色市、田阳县、平果县、凌云县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以及贵港市转运过来的污泥半成品。最终经过调查,从2016年1月到2018年5月,该公司实际处理的污泥仅为615吨,将共计13643.85吨的污泥交由其他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外包处理,从中赚取了政府高额的处置费用。
这样的虚假治理,在全国范围内也绝非个例,政府为了解决污泥处置难题,不惜开出高价补贴,来调动企业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然而,大量的补贴费用,却最终落到了虚假处理的承包商手中,实际的污泥问题并没有解决。
04有价值才能有市场
说到底,偷排乱排、伪造单据、敷衍整改甚至抄袭整改方案等环保乱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成熟的技术来让治污本身产生价值,单靠政策倒逼和政府补贴,那么势必会使水面之下营私舞弊的"寻租活动"不断增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位从事污水处理二十年的老兵曾说:"之前我们做污水污泥处置,总是想着怎么把厂子建好,可场地建好了,污水是变清了,污泥还是没法解决。"的确,现如今污水处理因为过于注重宏大的工程建设,而忘记改进本身就存在缺陷的水处理药剂。在污泥堆肥发酵制作有机肥的过程中,建场地、做设备只是在改善发酵的外部条件,而一款新型可降解絮凝剂却能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改善污泥本身的性质,从内部出发彻底解决污泥堆肥发酵不彻底、不充分的难题。
目前,这款新型可降解絮凝剂正在由香港汉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大陆市场推广。据悉,这款新型絮凝剂被命名为"汉元复生剂",在贵州、浙江、河南、山东等省份开始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