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top
footer


     

    第五节 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浅述

    网友笑熬浆糊收集

        生物安全是近年来国外提出的有关集约化生产过程中保护和提高畜禽群体健康状况的新理论,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实践。生物安全的定义是预防传染因子进入畜禽生产的每一阶段所采取的规定与措施,生物安全包括防止传染因子来自外部的水平传入和畜禽场内部从一个畜禽舍到另一个畜禽舍的水平传播。

        1生物安全在猪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

        生物安全措施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可以防止猪病的发生与传播,保证猪只安全生产及猪肉的安全性,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促进养猪业的发展。疾病是影响猪的性能和限制养猪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后,新的猪病不断出现,而且通过药物来控制疾病变得越来越困难,费用也越来越高,因此生物安全预防措施得到了高度重视。由于疾病造成的损失,远比防制
    措施花去的成本多得多。所以集约化猪场必须严格执行一套综合的生物安全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传入和在猪场内传播。

        2猪生产中的安全措施

        2.1猪场的选址选择

        猪场的选址是猪病防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传染病传播的天然屏障就是距离。在养猪密集的地区是很难防止某些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不传入邻近猪场的,因此,猪场最好应选在远离其他养殖场和交通要道的隔离区内,并建在上风区。另外,猪场的环境也是引起猪发病不可忽视的因素,猪场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土壤未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地区远离生活居民区、其他工厂、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等。

        2.2控制传染因子进入猪场

        2.2.1坚持自繁自养,严格引猪制度

        坚持自繁自养是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引进新猪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猪病传入途径之一。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皮肤和内寄生虫都会随买进动物一起进入猪场特别是购进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种猪可造成巨大损失。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对引进种猪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因此当引进新猪种时,要了解来源猪群的健康状况,要求供猪者出示原猪场疫病免疫情况、驱虫记录以及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实施严格的检疫,隔离观察3~4周,经认定确已安全,体表消毒后方可转入猪舍饲养这是控制外源传染因子进入猪场的有效措施。

        2.2.2控制人员进出猪场

        在猪场人员进出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人员有可能会造成病原的传入,既包括机械性也包括生物性的传播。当人员接触了患猪或被病原污染的设施之后再进入猪场,就会发生机械性传播
    对于既感染人又感染猪的病原,则可能通过人员造成生物性传播。感染了这种病原的人员接触猪只之后,就可能将病原传给猪只。所以要加强猪场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原则上猪场谢绝参观,对外来人员要求换穿工作服、鞋、帽,并经消毒后可进入生产区,且只能外观,不可入内。

        2.2.3加强进出场的车辆管理

        猪场的车辆或外来的车辆,它们接触的东西很多,车身就可能成为传染因子的携带者,是猪场发病的隐患。因此,对于车辆应尽可能停在场外,必须进入的,车轮和车身要消毒。

        2.2.4禁止其他动物进入场内

        动物是将新疾病引入猪场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如老鼠、狗、猫、鸟、蚊蝇等。猪场内应禁止养狗和猫,并且要尽可能消灭老鼠和昆虫。

        2.2.5不使用被污染的饲料

        选择合适的饲料厂,其原料不能含有污染源;谨慎使用动物性饲料(如:肉骨粉);所购饲料必须先放仓库中干燥消毒1周后方可使用。

        2.3控制传染因子在猪场内产生与传播

        2.3.1合理安排猪舍布局

        各阶段猪舍由上风向到下风向依次安排为配种舍→妊娠母猪舍→产房→带仔母猪舍→保育舍→育成舍→育肥舍→出猪台,并实行隔离饲养。

        2.3.2各类猪群采用“全进全出制”饲养

        尽量做到同日龄范围内的猪只全进全出,只要不重新引进猪只,在一定时间内出完,也算全出。全进全出并不强调一场一地的大规模全进全出,一栏或一舍也可用全进全出。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可阻断猪只间疾病的横向传播。

        2.3.3猪场人员不许串舍,饲养工具不许交叉使用

        不同猪群的饲养人员不能串舍,饲养工具不能借用,以防猪病的传播或交叉感染。技术员需检查猪群情况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帽,换鞋。检查应该从健康猪到病猪,从小猪到大猪。然而,实际生产中很难做到这一点。但至少做到,人员在患猪的猪舍或附近工作过或接触过死亡猪只之后应先将身体上暴露部位的可视污染物洗净,换上干净的外套和靴子,才能到健康猪的区域活动。带手套可降低手的操作带来的感染,但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原则上讲,进入不同类型的猪群都应换服饰。

        2.3.4定期免疫接种,保护易感猪群

        常规免疫接种是生物安全的基本措施。免疫接种的目的可分为预防和控制两种。对于大多数流行病来说,免疫接种旨在预防动物免受感染。在本地区不存在某些传染病时,是否要接种应该视被传播的危险性而定,有良好的免疫程序是预防疾病爆发的一种保证。

        2.3.5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体的抵抗力

        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可提高猪只的非特异性抗病能力。全价的配合饲料,可以满足猪的营养需要,防止营养缺乏或过剩而引起的抵抗力下降或产生免疫抑制。良好的通风可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而在猪场密集的地区,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好的通风可使猪舍干燥,而干燥则可使绝大部分病源死亡。管理差(如通风不良、潮湿、拥挤、炎热、寒冷以及肮脏等),易引起应激,可损害猪的免疫系统从而降低对病源的抵抗力。

        2.3.6配种采用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技术的采用不再需要公猪的移动,避免了因公、母猪接触所可能带来的接触性疾病的传播。但人工输精并不是不可能带来疾病,有的疾病是可以通过精液传播的,如猪瘟病毒、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因此输精前,在对精液作常规检查同时,应该检查精液中是否带有病毒。

        2.3.7早期隔离断奶(SEW)和多点生产模式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高日龄猪只身上所携带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对于低日龄猪来说,高日龄猪就是传染源。1993年以来,美国开始试行了一种新的养猪法,称之为SEW。即“早期隔离断奶”。其核心内容是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免疫注射,初生仔猪保证吃到初乳后,按常规程序进行预防注射,根据本猪群需根除的疾病,在10~20 d之间进行断奶,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
        SEW认定母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为绝大多数成年母猪以及很多进入繁殖年龄的后备母猪对某些传染病的血清学检验是阳性的。对许多疾病,母体本身是安全的,有免疫力的,但它却可以使这些疾病在无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当初乳的免疫力在仔猪出生后10~20 d逐渐消失时传播给它的仔猪。采用早期隔离断奶就可阻断猪只间疾病的纵向传播。早期隔离断奶的断奶年龄取决于猪场疾病种类和相应的被动免疫抗体的保护时间之间的关系。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分离开,隔离距离3 km左右,根据隔离条件不同而异。

        2.3.8无特定病原猪(SPF)生产技术应用

        SPF猪是指无特定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猪。无特定病原是指无猪的喘气病、萎缩性鼻炎、传染性胃肠炎、血痢、弓形体、伪狂犬病等病的病原。在猪生产中,完全采用SPF猪生产技术是比较困难的,但有的技术可以借鉴。如猪生产时,可用剖腹产或自然分娩无菌接产,剖腹取胎隔断特定病原比较彻底,但需要设备复杂,操作难度大投资多。因此目前大多采用自然分娩。
    无菌接产法,临产前,对猪体、环境用具及接产人员消毒。接产时,让仔猪不要接触地面,直接送入处理室。

        2.3.9废弃物的处理

        健康猪的粪垫料等废弃物应用专车通过专用通道运出,经发酵后无害化处理;对病猪的粪、垫料及死猪经焚化或发酵处理。厕所设置化粪池,避免粪水直接进入环境。

        2.3.10定期消毒

        消毒可以极大地减少猪场内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降低疫病的发生率。对各类猪舍出去一批猪后,应清洗消毒后,方可进猪。

        3小结

        生物安全体系中心思想是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其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猪只生长处于最佳状态的生产体系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降低或避免猪群应激发生,创造并保持一个良好的猪只生长环境,猪舍干燥、卫生、要定期消毒。做好猪舍通风换气、正确合理控制猪群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按照不同日龄猪只需求,供给营养齐全、平衡的优质饲料。推进全进全出制饲养方式,从而减少或避免猪群间、母仔间的感染机会,有条件的规模猪场也可推行早期断奶隔离技术,以切断垂直感染。随着畜牧生产者对生物安全体系观念的深刻领会和自觉运用,将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发展,确保猪场的生物安全,以使猪场持续发展将给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CopyRight2011-2013 猪友之家 PIG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辽ICP备110165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