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花猪是我国地方良种猪之一,主要产区在黄山市的休宁县、歙县,该地区位于中亚热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季少积雪。其品种的形成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古徽州介万山之中,由于山岭隔绝,形成了许多自然类群。皖南花猪依其头型可分为狮头型、马脸型和桩头型三种类群,外形结构良好,以黑白花为结构特征。它有六大特点:一是成熟早,繁殖率高,经产母猪每胎10~14头,高产期7~12胎;二是乳头多,一般7~8对,母性好,哺乳率高达96%以上;三是耐青、粗饲料;四是抗逆性和抗病力强;五是性情温顺,易于管养;六是后期生长快,肉质好,适宜腌制咸肉、火腿。
1 繁殖性能表现
1.1 生殖系统的发育
通过对皖南花母猪不同日龄生殖器官的测定显示:仔猪出生时卵巢的重量为12.5 mg~14.9 mg,随着日龄的增长,卵巢重量呈现指数生长模式,120日龄后右侧卵巢重量和体积的生长明显快于左侧。仔猪出生时输卵管长度达到2.30 cm~2.49 cm,45日龄为8.3 cm~8.5 cm,240日龄达到21.3 cm~21.5 cm,180日龄后右侧输卵管外径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左侧。子宫的生长发育与日龄之间的线性相关明显。血浆中GH和T4激素水平与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左侧和右侧输卵管直径的生长发育不一致,右侧的发育显著地快于左侧(P<0.05)。这种差异在子宫中表现不明显,表明至少在240日龄之前是“右撇子繁殖”(以右侧卵巢排卵为主)的种质特性。
1.2 初情年龄
在当地饲养水平下,从外部形态观察,皖南花猪第一次表现明显发情的年龄为生后126 d(105~154 d)。这说明皖南花猪在4~5月龄已达到能正常繁殖的性成熟年龄。从出生起,皖南花母猪在75日龄时卵巢有成熟滤泡出现,其体积达1.85 mm×1.42 mm×1.35 mm。同日龄组小公猪睾丸与附睾触片发现精子细胞,但不运动,90日龄左右的小公猪均可见到可活动的精子。2月龄前后的小公猪有明显的爬跨行为,这说明皖南公猪至少在3月龄左右即能产生精液,其性成熟年龄早于母猪1个月以上。
1.3 繁殖性状均值
分别统计初产与经产皖南花母猪的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泌乳力(20 d窝重)、60日龄断奶仔猪数、断奶窝重和断奶个体重的结果表明:皖南花猪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产仔数分别为10.98和13.47头。皖南花猪在中国猪种分类中属于华中型猪种。其产仔数高于同类型猪种中的宁乡猪(8.3和10.12头)和毗邻的江西乐平花猪(6.8和10.9头)。皖南花猪产仔数变异系数较小,表明皖南花猪不仅产仔多,性能也较一致。
分析的结果还表明,皖南花猪有良好的泌乳力。在一般饲养条件下,20 d窝重初产26.1 kg,经产达35.77 kg,这在地方猪种中也是比较高的。在大群饲养下,统计116窝,共产活仔1 346头,45 d断奶成活1 266头,育成率高达94.06%。这与皖南花猪“暗室软圈,终生囚禁”的饲养管理环境下形成的温驯性情和良好的母性有关。
1.4 乳头数及遗传
皖南花猪的平均乳头数为13.68个,乳头数趋于正态分布,表明受多基因控制,具有数量性状的表现。群体中以具有7~8对乳头的个体居多,在群体中占60%以上。具有9对乳头的个体较少,群体概率仅1.66%。群体中不对称乳头的概率达30.60%。分析表明:皖南花猪的乳头数与母猪的繁殖表现之间相关性均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这与多数的同类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采用父系半同胞法估测皖南花猪乳头数的遗传力为0.14,属于低遗传力性状,这一结果居于国内报道的0.08~0.35之间。
2 肥育性能与杂交利用
在标准饲养条件下,皖南花猪的平均日增重达351.22 g,料肉比为5.40。对2、4、6、8月龄皖南花猪进行屠宰测定,结果显示:断奶后饲养6个月的皖南花猪,平均体重达到81.21 kg,胴体重57.62 kg,屠宰率为70.64%,胴体长73.5 cm,瘦肉率44.89%,皮率12.86%,骨率10.39%。
纯种皖南花猪生长慢,产肉能力低,杂交是该品种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八五”期间分别引入了大约克夏、长白、汉普夏、杜洛克等现代肉用型品种,开展了二元杂交与多元杂交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皖南花猪的利用价值,杂交猪在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产肉率方面均明显优于纯种的皖南花猪(见表2)。
简单的二元杂交生产,商品猪背膘偏厚,瘦肉率也较低,今后应以推广三元或多元杂交为主,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养猪效益。在推广多元杂交时,一定要做好良种繁育体系的组织工作,并应注意改进饲养管理。
3 肌肉品质
皖南花猪肌肉品质的特点是:肌肉颜色鲜红,保水力良好,大理石纹分布均匀,含量居中,肌纤维直径小等。这些优良品质综合反映到人们主观感觉上是肉味香浓而肌肉细嫩多汁适口,具有良好的肌肉品质。
皖南花猪的肌肉pH值在整个生长期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6.58~6.30之间,随着月龄的增长,失水率由初生时的23.03%下降到12月龄时的7.00%,而肉色、大理石纹和熟肉率等指标则逐渐增加,12月龄时的肉色、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50分和2.88分,熟肉率达到64%左右。其中皖南花猪的大理石纹评分偏低,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选育提高。肌肉剪切力和肌纤维直径在0~6月龄呈上升趋势,8~12月龄上升趋势减缓,并维持在4.40 kg 和53.50 μm左右。另外,皖南花公猪的肌肉剪切力和肌纤维直径均高于同月龄的母猪(表3)。可以看出,皖南花猪在肉质特性方面具有较为理想的外观要求和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并且还具有肉质细嫩多汁、肉味香浓的良好食用品质。据此,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向优质瘦肉方向发展的要求,在商品瘦肉猪生产中皖南花猪的利用方向应是在保持其肉质优良等宝贵种质特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其产肉性能。
4 保护与建议
猪种资源的利用和保种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二战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蛋白质食品需求量增加,养猪生产中一直把高瘦肉率和高生长速度作为选种的主要目标,因而杂交已成为养猪业的总趋势。通过杂交来改良地方猪的瘦肉率和生长速度,从而导致原有一些地方品种的消失,有的正处在濒危的边缘,皖南花猪也不例外。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在品种改良和经济杂交中的应用,以及人类对猪肉产品需求的改变,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简单地提“保种”口号是行不通的,也是实现不了的。它需要国家的大量投入和养猪者的奉献精神。
皖南花猪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品种,是我国动物基因库中的重要一员,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随着饲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对生猪产品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皖南花猪受到外来品种的冲击也在不断加大。当地政府和科研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皖南花猪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加大宣传保护和开发利用皖南花猪的力度,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制定相应的保护目标和任务;
2)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实行政策倾斜,拓宽融资渠道, 让饲养者有钱可赚,吸引更多的人饲养皖南花猪及其杂种猪。有关部门要在物资供应和建栏用地等方面为饲养户提供方便,调动养猪户的积极性,加大保种投入;
3)强化在利用中保种的理念:科研院所应积极开展有关杂优猪技术研究,充分提高皖南花猪在杂优猪生产中的利用价值,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在开发利用中强化皖南花猪的保护。这也是目前我国地方猪品种保护的最有效方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