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30日举行的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会议上,北京、山东、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江苏、四川10省(市)落实省负总责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
这10个省(市),除了北京和四川外,其余8省都属于南方水网地区,也就是前几年环保禁养清退力度最大的地区。而浙江,是执行最早、环保清退力度最大的省份。
2013年,浙江省发布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按照“调减过载、适度保有”的要求,加大力度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结构,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调减生猪饲养量400万头。2013年浙江开始大力开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从2013年二季度开始连续下降。
2013年底,浙江省生猪存栏1287.3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15.60万头,全年出栏1895.1万头,到2018年末浙江省生猪存栏为516.79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为43.31万头,全年出栏911.62万头,猪肉产量为73.95万吨。5年时间,浙江生猪存栏缩减770.51万头,全年出栏量减少983.48万头,远超此前的规划。而随着存出栏量的大幅下降,浙江省生猪自给率也从原先的70%左右降至35%左右。(以5657万人口,人均年消费0.5头生猪推算,浙江年需求生猪2800万头左右。)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底,浙江省生猪存栏497.33万头。日前,浙江提出力争2020年、确保2021年实现新增生猪存栏300万头以上、自给率70%的目标。全省统筹解决用地指标,布局新建30个存栏10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省财政对新引进种猪给予每头500元的补贴。在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中安排10亿元以上资金,加大财政贴息力度,确保规模养殖主体资金需求。但要实现70%的自给率,生猪存栏增加300万头,显然还是不够的,基本上需要恢复到2013年的存栏水平,也就是在目前500万头的基础上再增加800万头左右。
其实早在2017年5月,非洲猪瘟远未降临之前,浙江就提出了“菜篮子”市场负责制,要提高猪肉自给率。浙江省农业厅发布了《关于促进省外养殖基地发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意见》。《意见》提出,在优先发展本地养猪业的同时,支持浙商企业“走出去”到省外建设生猪养殖基地,计划2019外建商品生猪基地规模达到年出栏500万头。
如今两年过去,浙江猪肉自给率仍在继续下降,而且,显然,浙商企业“走出去”到省外建设生猪养殖基地之路并不顺畅。截止目前,官方通报的一百多起非洲猪瘟疫情中,影响最大的两起,一起是黑龙江绥化市明水县的亚欧牧业猪场,另一起是江苏省泗阳县的江苏加华猪场,两家猪场存栏均在7万头上下,这两家猪场均因管理不严、防疫制度不健全、不履行疫情报告义务等成为农业农村部通报的负面典型。而这两家猪场,都与浙江唯一省属大型农业企业农发集团有关。省外养猪业务折戟之后,今年,浙农发战略联手本土企业天邦股份,双方计划在浙江省合作建设年出栏500万头生猪的产业基地。
猪场拆起来容易,想重新建起来却不易。浙江猪场拆了5年,存栏减少近800万头,如今要用两年时间恢复,而且还是在非瘟威胁仍未解除的情况下,更是难上加难。浙江如此,其他省份或许也是如此,南猪北养将成过去,而未来一两年,生猪稳供稳价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