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壹昭 么思齐 编辑|漆菲
对于像查克·赛尔这样的美国大豆种植者来说,两个以"W"打头的词语成为他们的噩梦——天气(Weather)和华盛顿(Washington)。
今年年初,持续降雨带来的洪水使得美国中西部12个州的大豆种植者损失惨重。更要命的是去年夏天,查克所在的俄亥俄州,豆农们失去了他们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中国。三年以来,查克种植的大豆多数被运往这里。
为了应对美国单边发起的贸易争端,中国去年6月宣布,对包括美国大豆在内的农产品加征25%的关税。查克和不少同僚不得不将种植30多年的大豆替换成玉米等其他农作物。但自今年9月以来,中美双方不断释放积极信号,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数额也有明显回升。这让查克备感兴奋。下一个种植季到来前,他准备恢复大豆种植计划。
持续一年多的贸易摩擦,并未浇灭中美民间的交流热情。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参加此次进博会的美国企业数量达192家,比去年增长18%。作为美国大豆产业的代表,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海思铎(John Heisdorffer)第七次来到上海。"跟几十年前相比,上海民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希望互利互惠的贸易伙伴关系能继续造福两国产业和人民。"他向《凤凰周刊》坦言。
大豆因其在中美之间的特殊贸易地位和背后牵涉的政治影响,成为双方进行贸易谈判以来最重要的筹码之一。中国原本主要从美国进口大豆,但从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同比减少70%以上。这让美国豆农的生计受到极大影响,并直接关系到总统特朗普的票仓。
其他国家却也因此看到商机——去年巴西大豆的对华出口数量大增,今年中国和阿根廷达成豆粕合作协议,南美大豆生产国成为中国新的粮仓。与此同时,俄罗斯、印度乃至欧盟国家也瞄准中国大豆市场,渴望分一杯羹。中国亦开始加快推进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美国之外大豆进口来源的稳定性。作为国民餐桌上的刚需,中国大豆如何破局?
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如果有人给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人餐桌"画像",餐桌上的主角除了不变的豆制品——豆腐、豆浆、豆油,还应该有分量不断增加的各种鲜香肉类。在它们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功臣:大豆。
古语中,大豆被称为"菽",与禾、稷、稻、麦并列为中国的五谷。中国人历来爱食用大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写道:"以黄豆代肉类,中国人之发明","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作为大豆原产国,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大豆种植历史。除了作为原料直接供食用或饲用外,大豆还可以加工成豆油、豆粕等下游产品。
中国的大豆产量经历了从持续增长到放缓的过程——从1996年起,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逆转为大豆净进口国。这背后体现了国人日渐增长的食用需求。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入世议定书中正式承诺对大豆进口取消配额管理,使大豆成为中国第一个放开进口额的农产品。
中国人的餐桌变化,改变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农场,甚至深入到巴西和阿根廷的内陆草原。截至2017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在十年间增加了2倍。美国农业部更于同年预测,10年后,中国每年将进口1.21亿吨大豆,比现在高出30%以上。
大豆需求量的与日俱增,带动了美国中西部的大豆种植热潮。过去十年来,每年有六成左右的美国大豆出口到中国,占其总产量的三成以上。"自1996年起,中国经历大豆的供需转折后,中国企业开始从美国批量进口大豆和豆粕,两国民间开始了长达23年的大豆贸易交往。"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张晓平向《凤凰周刊》如此形容。
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美国大豆产量一直在5000万吨-6000万吨之间徘徊。当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之后,美国大豆产量也不断增长,从30年前的5000万吨增至2018年的1.2亿吨。
对中国来说,美国大豆市场发展较为成熟,行业集中度较高,具有一定价格优势。美国成熟的运输系统还降低了将大豆从农场转移到船舶的平均成本。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出口港主要为墨西哥湾和西北部的太平洋港口,从内陆大豆产区至墨西哥湾的运输依赖驳船,内陆至太平洋港口的运输依赖铁路运输,两者在出口市场互为补充。海运距离上,太平洋港口至中国的运输时间是墨西哥湾的一半。
也正因此,美国在对华大豆出口中一直稳居首位,直至2013年,巴西赶超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大豆进口国,这种局面才发生改变。在争端开始前的2016年,中国超过一半的进口大豆来自巴西,35%来自美国,10%来自阿根廷。
大豆何以变为谈判筹码
随着争端的爆发,大豆成为最受影响的双边贸易货种之一。2018年7月6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向外界确认,将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于美东时间凌晨0:01生效。另外针对价值16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征税将在两周内生效。
作为反制措施,中方发布公告称,将对50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包括农产品在内340亿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实施征税,其余160亿美元的商品与美方同步实施征税。中方此次征税的商品涉及517项农产品,包括大豆、谷物、棉花、猪肉等,涵盖自美进口农产品种类的近九成。
这使得中国大豆的进口量七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称,自从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以来,中国企业已基本不再采购美国大豆了。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为8803万吨,比上年下降751万吨,降幅达7.9%;其中进口美国大豆1664万吨,同比上年下滑1621万吨,降幅达49.4%。
自从对美豆加税后,中国转而从巴西和阿根廷等国进口大豆,使得美豆价格降至多年来的低位——其大豆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一度从10.50美元/蒲式耳跌落至8美元/蒲式耳的种植成本线,为10年来最低。
在中美的政治角力中,美国农民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价格的阶段性走低,让一些农民不得不屯压大豆。截至今年6月1日,美国大豆库存量一度达到创纪录的4900万吨。因无法偿还贷款,大量中小农场主选择破产。据美媒报道,2018年美国中西部农民破产率上升30%,六个州的约103个农场宣告破产,达到十年来的顶峰。
按照大豆种植过程,农民会先通过贷款购买种子、肥料,再通过收成出售获得收入来偿还贷款。许多农民说,此前经历了多年利润下降,这一回带来的损失更是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农场主柯克·邓森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他因背负超过100万美元的债务而申请破产。"40年来,我经历了几次利润下滑,但没有一次能像这次一样击倒我。"
另一部分人,只好改变种植作物类型以减少损失,查克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也给他增添了成本。为了改种玉米,查克需要更换掉收割机的零部件,而这要花费约10万美元。伊利诺伊大学农业和消费经济学系教授戈德史密斯(Peter D.Goldsmith)解释说,"中西部农民基本上只种植两种作物:玉米和大豆。大豆需求的减少给玉米施加了很大压力,反过来增加了(玉米)供应,最终压低了价格。"
对此,美国大豆协会于今年5月发布公告,敦促美国当局取消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计划,迅速与中国达成协议。公告中还强调了美中大豆贸易的重要性,并表示,"随着谈判的拖延和曲折,美国豆农在经济和精神上受到的重创不容忽视,他们的耐心也即将耗尽"。
为了援助在贸易争端中受损的农场主,特朗普政府两度发布农业补贴。2018年7月,美国农业部公布一项总额高达120亿美元的短期补贴计划,方案包括直接向大豆、高粱、玉米、小麦、棉花、乳制品、生猪生产者提供补贴,并购买剩余产品送到食品银行等慈善救助单位,以及将一些资金用于开发新的出口市场。
令豆农们意外的是,进入2019年,尤当中美贸易争端再度升级,补助计划也随之停滞。2019年5月,特朗普政府再度公布一项总额为160亿美元的补贴计划,表示将以直接支付的形式分三批发放145亿美元的补贴,第一批补贴在7月底发放,第二批和第三批补贴将取决于贸易谈判的进展以及美国是否会与中国达成协议,具体金额尚未确定。
传统农业州受到的冲击也令特朗普2020年的选情出现波动。自两国争端开始,素有"美国粮仓"之称的爱荷华州预估,其一年内的经济损失将达到10亿至20亿美元,同时流失7000到12300个就业机会。该州在2016年的总统选举中曾支持特朗普,但到了2018年的国会中期选举,该州转而支持民主党。
今年9月以来,中美贸易谈判初现曙光,让特朗普松了口气。10月11日,第13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举行,双方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并讨论了后续磋商安排。
特朗普在磋商结束后称,贸易协议的第一部分将在未来几周完成,当第一阶段签署后,"第二阶段将立即开始"。美方宣布,白宫将暂时推迟10月15日把价值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从25%提高到30%的计划;而中国每年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规模或将扩大到400亿至500亿美元。"这份不完全协议意味着美国农民"将不得不加班"。"特朗普兴奋地说。
特朗普此前一再表示,中美将于11月在智利举行的APEC峰会期间签订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但由于智利弃办峰会,双方尚未确立其他替代地点。白宫发言人表示,特朗普一如既往希望与中国在未来几周正式签署贸易协议。"我们急切希望与中国如期完成第一阶段的历史性贸易协议。"
此次经贸谈判前,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9月26日至10月3日的一周之内,中国进口美国猪肉增至142200吨,创下单周进口纪录。同期,中国进口美国大豆117.77万吨。但贸易谈判存在的不确定性仍让美国豆农感到不安。"从去年秋天开始,有人就告诉我们要耐心等待,直至来年3月。但关税战给我们这样的农场已经带来约30万美元的损失,我们不能再继续等了。"查克说。
中国高度依赖进口背后的困局
外部压力之下,不仅美国豆农着急,中国的大豆进口也急需重新布局。世界大豆年产量约3.5亿吨,而中国每年对大豆的需求超过1亿吨,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不同于玉米能自给自足,中国90%的大豆需要依赖国际市场进口。
耕地面积少是中国依赖大豆进口的根本原因。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作物,人口众多的国家缺乏先天优势。而随着工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被侵占。按照官方提出的数字,中国的耕地红线为18亿亩,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多种小麦、玉米,就要少种大豆。截至2018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7.5万亩,排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与印度之后,位居世界第五。
国民消费需求的激增也导致对进口大豆加大依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司伟向《凤凰周刊》指出,中国迅速增长的并不是对大豆制成品的需求,而是对豆粕和豆油的需求,尤其是豆粕。
大豆是一种多用途的食材,是豆腐和食用油的来源。农业企业则把大豆加工成墨汁、地毯料和生物柴油等商品。但大豆受到热捧的原因是其无与伦比的蛋白质含量。如果把大豆碾碎,近80%会变成豆粕。食用豆粕的鸡、猪和鱼会迅速增肥。随着中国居民对肉的消费需求猛增,对大豆的需求也以惊人速度增长。中国的豆粕供应基本依靠进口大豆,一旦供应减少,会导致国内养殖行业成本加大,肉类也将面临涨价。
不过,今年非洲猪瘟的蔓延导致中国生猪数量大幅下降,进而导致对进口大豆需求的阶段性降低。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业服务局(FAS)日前发表的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中国或因猪瘟减少4200万吨的进口大豆需求,猪瘟疫情将成为全球油籽(尤其是大豆)行业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自1982年以来,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每年平均举办10场面向中美民间的交流活动,今年由于非洲猪瘟的原因,不少活动受限,作物考察类活动更是大幅减少。一些赴美项目要求中国农民出发前一周避免前往农场、饲料厂,避免与动物接触。入境时,项目成员还会获得两个密封袋,一个袋子用来装出发时穿戴的衣物,一个袋子存放消毒后的更换衣物。
今年以来,中国豆企的豆粕库存量进一步上升,厂商被迫降价销售,但市场依然冷清,很多油厂不得不降低开工率。前五个月,中国豆粕提货量较去年大幅减少。之后随着中美贸易争端的升级,进口量减少,国内豆粕的成交量才有所好转。
中国如今产出的传统非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制成豆芽、豆腐、调料等食品,走上人们的餐桌。部分也用于出口日本、韩国等地,日韩一直是中国传统大豆的偏爱者。而出油率高、价格便宜、最适宜做榨油和饲料使用的转基因大豆则依靠进口。
巴西、美国、阿根廷是提供转基因大豆的三大主力军。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大豆种植机械化、产业化程度很高。美国位于北半球,主要于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出口大豆;南半球的巴西和阿根廷生产季节正相反,主要于5月至9月出口。如此交叉供应,正好能平衡全球大豆市场。
但巴西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巴西大豆的蛋白含量出现四年来首次下滑,仅为36.83%,低于上年的37.14%。这背后的原因是一味追求产量。因为把大豆卖给加工厂或出口商时,并不会因为蛋白含量或含油率的不同而导致卖价不同。大豆的单产上升时,蛋白含量则会下降。不过即便如此,巴西大豆的蛋白含量仍高于美国(34.2%)和阿根廷(34.6%)。
四大跨国巨头掌控大豆定价权
既然依赖进口的模式无法更改,中国该如何增强大豆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降低粮食安全风险?
"适当扩大本国大豆生产是短期内能达成的目标。"南京农业大学美洲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张敏对《凤凰周刊》指出,大豆是一种重要的轮作作物,具有很好的固氮效用,种植大豆可以改善土壤,减少化肥使用。适当增加大豆生产,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今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多途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3 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4亿亩;国产大豆平均单产提至135公斤/亩;国内大豆自给水平上升1个百分点。
今年的大豆秋收已经完成,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称,从主产区黑龙江来看,大豆种植面积扩增明显。这是因为国家大力扶持大豆种植,补贴力度较大,极大鼓舞了农民的种植热情。但遗憾的是,由于播种期遭遇干旱天气,生长期又遭遇长时间低温寡照,导致大豆单产同比下降。部分地区还出现绝收的情况,导致总产量增加并不明显。
但如果指望依靠国产大豆来满足国内需求,需要7亿亩土地种植大豆,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中国企业不断谋求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如今大豆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四大跨国巨头手中,它们被称作"ABCD",分别是美国的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的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它们均有着上百年历史,资金实力雄厚,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实现了对上游到下游产业链的绝对控制权。他们拥有海量市场信息,近年来更通过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如今正通过使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国际粮食贸易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升级。
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后,上述四大公司纷纷进军中国,目前垄断了中国八成以上的进口货源。他们还通过整合上下游设施来扩大竞争力,如ADM就与中粮集团合资建设压榨厂等。2004年因美国农业部调整库存数据引发大豆危机,导致很多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榨油企业遭遇重创,四大公司借势低价兼并,进一步控制了中国85%的实际加工能力。
而在这四大公司中,三家都是美国公司,大豆价格亦采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定价作为参考基准,因此大豆定价权其实一直都在美国手中。中国和巴西虽然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出口国,对大豆的定价却几乎置身事外。
"除非改变美元交易体系,否则很难改变如今的格局。"司伟指出,"对中国企业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走出去",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前往巴西等南美国家收购当地企业。"
中国粮企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
然而,走出去的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企业甚至要交上巨额学费。它们大多集中在耕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的南美国家。
2010年,重庆粮油集团信心满满地宣布,斥资57.5 亿元人民币购买20万公顷土地,在巴西建设基地。但才几个月,由于巴西颁布外资限购限租土地令,导致该项目处境变得尴尬。最终重庆粮油集团选择与巴西农场主合作,收购其48%的土地不动产股权,同时获得对方51%的经营权。但由于巴西审批流程复杂、环境评估严格,加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农业政策状况频出,使得该项目长时间停滞不前。
同样的戏码一年后在阿根廷上演。2011年12月,重庆粮油集团完成了在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省13049公顷的土地收购项目,总额高达2962万美元。然而项目交接两天后,就迎来晴天霹雳——阿根廷国会正式通过限制外国人购地的法案,不再将外国人购地视为投资行为。限购令虽未对该项目运行造成直接影响,但给其后续发展带来重重困难,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与中国接壤、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对不少中国大豆种植者来说也极具吸引力。随着中俄农业合作信号的加强,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和个人来到俄罗斯边境地区承包土地种植大豆。
7年前来到阿穆尔州种大豆的陈东(化名)告诉《凤凰周刊》,由于俄罗斯土地面积大、质地肥沃,吸引很多国人前来。"我承包了3000公顷土地,但种下来的经验是,虽然这里土地面积大,但由于关税和运输成本高昂,想通过在此种大豆出口中国根本没啥利润可言。尤其今年因为气候原因导致很多人赔钱。现在我们都很苦恼,不知道该进还是该退。"
在俄罗斯对岸的黑龙江省黑河市,陈东也承包了200公顷土地,对比之下,他觉得中国农民的干活效率更高。"除了技术水平不足,俄罗斯农民还喜欢喝酒,干活效率却很低。"
虽然还没获得可观的盈利,很多人已在俄罗斯投入了大把资金,如今只能继续观望下去。陈东算了算,刨除人工、肥料等农业成本,光是在俄罗斯租地、买房、仓库等固定成本就投入了上千万。"如果运输和关税成本不降低,整体利润空间一直很小的话,大家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司伟则提醒说,"想要走出去,必须要熟知当地的法律、税收体系等系统,否则就会吃苦头。中国企业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毕竟中国需要开放市场,所有公司都得熟悉国际规则。"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凤凰WEEKLY】创作,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