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打的如火如荼,最近才开始有些许缓和的迹象。作为中方谈判筹码,本以为强大的稀土会冲在最前头,没想到小小的大豆却成了超级主角。2018年,中国在进口民用飞机上花了约2000亿人民币,但与购买大豆的金额相比,仍相形见拙,2018年中国全年进口大豆8800万吨,价值约在2800亿人民币左右,为了满足吃货们遍尝各种美食的美好愿望,国家真的是拼了。
大豆榨油后得到的豆粕,是各种动物饲料中的主要蛋白来源,养猪养鸡养鸭都离不开它。经济水平的提升,极大的提升了我们日常饮食中肉蛋的消费量,从2000年起,中国老百姓肉蛋人均消费量迅猛增长,助推了动物饲料的需求,从而间接推高了大豆的需求。
大豆本身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在缺少肉食的年代,正是这种食物补充了人们对蛋白质的需求,养活了大量的人口,说它是中华民族的营养元素也不为过。就在上世纪末,中国都还是大豆的出口大国,随着需求的提升以及国外低成本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缺口,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远超石油对外依存度。
长期以来,巨大的需求导致大豆价格水涨船高,巴西,美国,阿根廷这些国家凭借着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以及转基因的低成本优势,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但即便一直在涨价,国内大豆的生产成本仍远高于进口成本,导致国产大豆产量一直在下降,对外依存度也就自然越来越高。
求人不如求已,这种规律放在国家层面也适用,如果某种需求对外过于依赖,早晚都会出问题,比如美国停供中兴芯片,中兴分分钟断线停产,而当华为碰到这种情况却能转危为安。需求摆在这,而且长期看涨,不买是不行的。那我们自己加大种植面积,降低对外依存度可行吗?答案是没有可操作性。国家的土地策略是优先保证主粮的供应,其次才能酌情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在极端情况下,我们可以少吃一点肉,但万万不能少一餐饭,否则就要出大问题。
如果只剩买这一个选项,我们就无能为力吗?当然不是,就算买,那我们也可买的聪明一点,首先保证货源充足,然后保证价格公道。目前中国大豆进口三大来源国,2018年巴西占比75%,美国占比18%,阿根廷5%,呈高度集中。世界上地广人稀的国家很多,俄罗斯,乌克兰都是农业大国,俄罗斯有广袤的西伯利亚土地可供开发,乌克兰也有大片肥沃的土地,与中国近年来关系也还不错,都是潜在的极佳供应渠道,两国间也能互取所需,值得重点培养。另外还有容易被忘记的非洲大陆,虽然非洲大陆每年都有不少人因饥饿而死,但主要原因是种植人力和技术不过关,非洲的土地还是很肥沃的,由国家资本出面,选择合适的国家大面积租赁土地,雇佣当地人从事大豆生产,直供中国市场,也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一旦货源充足,再借助已有的大豆期货和大豆储备,价格也是有保证的,这样,各位吃货们就再也不用担心没有肉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