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变草罐头!四川这项技术让牦牛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亡”循环

   niuyonghua   四川在线    2019-04-15 21:08:37
【导读】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侯冲)“轰隆隆!”4月15日,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内,一台青贮收割机在麦田里驰骋。所到之处,一株株冬季饲草大麦被打碎,从...
大豆玉米变草罐头!四川这项技术让牦牛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亡”循环

大豆玉米变草罐头!四川这项技术让牦牛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亡”循环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侯冲)“轰隆隆!”4月15日,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内,一台青贮收割机在麦田里驰骋。所到之处,一株株冬季饲草大麦被打碎,从收割机里喷出绿色的碎末。旁边的揉丝机和打捆包膜机紧张运行着,不一会儿,打包紧密的青贮饲料做好了。

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味道,在祝国乾闻起来,这味道无比香甜。“就是这些机器,帮我剩下10多万元。”站在田地里,这位甘孜州泸定县和平村养牛大户,跟记者分享了自己与青贮饲料的故事。

//sichuan.scol.com.cn/img/file/20190415/20190415210233_6617.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短板

冬春季饲料匮乏,制约藏区养殖业发展

祝国乾养殖了100多头牦牛,在外人看来事业有成的他,其实有着自己的烦恼。

“夏天草料丰富,牛长得好。但是冬季只能吃干草,一头牛一个冬天能瘦几十斤。”祝国乾说,泸定县海拔较高,每年10月到次年4月,自己都要为牦牛的“伙食”发愁。饲料营养跟不上,牦牛不仅不爱长,肉的营养价值也不好。每年冬春季,他的养殖场都要亏10多万元。

祝国乾的遭遇在我省藏区不是个案。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刘卫国表示,牦牛是我省高原藏区牧民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冬春季饲料的匮乏一直制约着藏区养殖业发展。“在调研中我发现,有些牧民今年养了60头牛,明年还是60头牛。不是他不想扩大规模,而是新生了20头牛犊,可能一个冬天又饿死或冻死了。”在他看来,受限于饲料,藏区的牦牛养殖陷入“夏饱、秋肥、冬瘦、春亡”恶性循环中。

相比于无草可吃,牦牛能吃到干草已属不易。但为何还是长不好?刘卫国说,这主要是因为藏区主要农作物,包括青稞、油菜等生物量小,秸秆营养低,无法提供牦牛生长所需营养,最终影响市场价值。而如果从外面调运青贮饲料的话,又面临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sichuan.scol.com.cn/img/file/20190415/20190415210300_4120.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攻关

大豆玉米“牵手”,调制营养丰富的“草罐头”

困扰祝国乾的饲料问题,在去年得到解决。去年,四川农业大学在甘孜州康定、松潘、金川和泸定等地,推广高原藏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青贮技术。拗口的专业名词下,其实是一道简单的种养结合“算术题”。

在植物界,玉米被称为能量之王,而大豆则被称为蛋白之王,它们同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借力我省推广多年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刘卫国及其团队,在项目试点地区对大豆、玉米进行套作和间作,让二者成为高原藏区牦牛重要饲料。

光有复合种植技术仍无法解决冬季草料缺失的问题,这时就需要青贮技术。“青贮是保存牧草最常见的方式。”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闫艳红告诉记者,所谓青贮,就是在厌氧条件下对大豆、玉米进行密封保存,利用植物体上附着的乳酸菌,将原料中的糖分分解为乳酸,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使其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我们平常吃的泡菜也是在密封环境中发酵而成的,青贮饲料原理跟泡菜差不多。”

“大豆蛋白质高,但是糖分低,不易单独青贮。”闫艳红说,玉米恰恰相反,它是最常用的青贮原料,将套种的大豆玉米一起青贮,不仅提高效率,还能保证青贮饲料的营养。因为保存得好,长时间打开后,青贮饲料还能闻到草香,这也成了牦牛们最爱的“草罐头”。

祝国乾告诉记者,在杨文钰团队指导下,去年他流转了100亩土地套种大豆和玉米,共打了450吨青贮饲料。去冬今春,他养的牦牛首次没吃干草料,一水儿的“草罐头”,每天增重一公斤。“今年二月刚出栏了80多头,卖了100多万元。”

刘卫国介绍,今年,他们将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扩大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新建示范基地8个,每个基地混种面积确保100亩以上;同时制定牦牛青贮料饲喂技术规程,让这项技术造福更多高原牧民。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