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产到提质,渔业装备发展面临更高要求
10月18日是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一周年。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该《规划》提出,推进渔港渔区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规划》中的多项重大决策部署与渔业发展有关。业界人士认为,《规划》的实施为开创现代渔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指引,相关船企在服务渔业振兴中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降低近海捕捞强度
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明确要求,合理确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发展集约化、工厂化水产养殖和深远海养殖,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渔业捕捞强度,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要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海洋渔船“双控”和休禁渔制度,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建设水生生物保护区、海洋牧场;加大近海滩涂养殖环境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河流湖库、近岸海域投饵网箱养殖等。
在“农业绿色发展行动”任务专栏中,《规划》专门制订了水生生物保护行动方案,提出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率先在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禁捕;引导和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将渔船控制目标列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约束性考核指标;继续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涉渔“三无渔船”;实施珍惜濒危动物拯救行动,形成覆盖各海区和内陆主要江河湖泊的水生生物养护体系。
根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近日发布的2017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渔业养殖产量为4905.99万吨,同比增长2.35%;捕捞产量为1539.34万吨,同比降低2.96%。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比例变化显著,表明我国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积极成效。
统计公报还显示,截至2017年年年底,我国渔船总数为94.62万艘、总吨位为1082.36万吨。其中,机动渔船59.93万艘、总吨位1038.63万吨、总功率2108.9万千瓦。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国内海洋捕捞产量为1112万吨,同比下降6.3%;远洋渔业产量为208.62万吨,同比增加4.97%。业界人士分析认为,随着限额捕捞试点工作的持续推进,今后渔业减量化发展的趋势将日趋明显。
提高渔船装备水平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规划》要求,加快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提升渔业船舶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对绿色农业发展机具、高性能机具等实行敞开补贴。
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国渔船装备技术水平已经取得了极大进步。8月12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船黄埔文冲舶舶有限公司(简称黄埔文冲)建造的我国首制南极磷虾船“深蓝”号在其文冲厂区进坞搭载。该船是国家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批复的国产首艘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将填补我国在南极磷虾高端渔船领域的空白,大大提升我国在南极磷虾科考、捕捞、加工等领域的技术水平。
9月12日,由中船集团所属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建造的2艘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蓝海101”号、“蓝海201”号下水。这是我国迄今投资最多、吨位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调查船,也是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平台。
不过,我国渔船装备技术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短板。业界人士分析认为,目前,高端渔船的部分关键配套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国内已有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随着渔业船联网、液氮速冻等一批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科技创新对渔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急需在原创性重大科技方面实现突破。另外,部分省份未来5年将深入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积极发展南极渔业,这对远洋渔船装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加渔业功能价值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在我国渔业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对此,《规划》提出,要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结合各地资源情况,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和价值;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这将为服务渔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此,一些省份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措施。
在休闲渔业方面,《海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划定海洋公园、渔港休闲渔业专区,举办渔业文化节和传统渔业赛事;重点发展集潜水观光、潜捕、海钓、观赏鱼、渔事体验、住宿美食、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休闲渔业;到2022年,打造30个省级、市县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建设10个渔业风情小镇和30个美丽渔村。在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方面,海南省将争取到2022年,建成深水网箱养殖设施14000个,年总产量约14万吨;建成近海各类型现代化海洋牧场10个以上、海洋牧场面积3万亩以上;建成深远海智能渔场15个,总产量9万吨。
山东省正把渔港经济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高水平推进“海上粮仓”建设。今年3月,《山东省海洋牧场示范创建三年计划(2018~2020年)》发布实施。《计划》提出,到2020年,山东省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量达将到70处左右,海洋牧场水产品年产量达将到450万吨,海洋增殖放流数量进一步增加,休闲海钓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创建一批海洋牧场最美渔村和特色小镇。同时,海洋牧场信息化装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省级以上海洋牧场标配建设观测网、岸基“四个一”和海上平台。这些措施将为发展现代化渔业提供有力支撑。
从增产到提质,渔业装备发展面临更高要求
更新观念 加快渔船科技创新
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这对渔船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改变“高产才能增收”的传统观念,更多地将生产增收的目光放在捕捞产量以外的环节,是渔船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这也是从渔业资源养护角度出发作出的现实选择。到2020年,我国海洋捕捞总产量将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渔船投入和渔获物产出两方面也设置了控制目标。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资源利用、负责任渔业管理等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一背景下,渔船科技创新一味追求高产不符合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渔业资源衰减和捕捞能力扩大之间的矛盾。
不过,渔船科技创新在促进减量增收方面仍然大有可为。在舟山地区,一种以“不冻液”为媒介的新型渔船保鲜制冷技术已经开始试用。这一技术有效提升了海产品的品质,帮助渔民实现了增收。可见,大力开展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方面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对渔业提质增效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手段,全方位降低捕捞作业成本,也将为拓展渔民增收空间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渔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必将促进渔船科技创新的能力更强,条件更好。近年来,船企、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各方对渔业发展机遇更加重视,一些渔船科技创新技术联盟相继建立,各领域优势资源开始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国家和沿海地区对包括渔船在内的渔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大批渔船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实施,有的已经初见成效。因此,渔船装备技术必将随着渔业发展方向的转变而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