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番茄,在田间地头不过值几分钱,加工成番茄酱、番茄汁后价格就能倍增;而如果是周末假期到田间旅游采摘,甚至将番茄作为盆景观赏,那它的价格就是几十倍上百倍了;如果再进一步,把这小小的番茄、番茄酱注入绿色、有机、品牌农业等优质、特色的“基因”,那一个小小的番茄将成为人们健康生活和生命体验中的“黄金一号”,其价格将难以估量……这就是农业“三产融合”为农业增值、增效的真实写照,它昭示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前途。
2016年1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就发展产业融合方式、培养产业融合主体、完善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农业“三产融合”正式进入快车道。
农业、工业、服务业是传统的三大产业,而农业自身的循环体系内也存在着这么一个“三大产业”——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消费与服务,而后两者长期以来则是木桶的两块短板,制约着农业增值增效。
农业的“三产融合”,正是将传统的三大产业理念注入到农业这个“狭义”的产业内循环之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深度融合、纳入全产业链的“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流程,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价值链和效益链,通过产业间的相互补益和全面开发而放大系统性效益能量(而不是单纯的一环一侧的改革、创新和增效),从而提高经营者的收入和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央、国务院供给侧改革的升级版,其现实意义将更加重大而深远。
众多农业专家认为,农业“三产融合”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在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经营者的收入和效益的同时,将会把社会上的优秀的农业人才、加工业人才、市场营销与服务型人才和资本资源有效地集中到农业产业上来,从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全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这样一来,“三产融合”也必将会顺势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问题。
在当下中国,“三产融合”在部分地区已经初见其形,比如“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吃、住、玩、土、特、奇、鲜”的休闲农庄服务链,再比如以“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等等。
不过,要想让“三产融合”互动向纵深层面发展,的确还需要很多条件。一方面是“硬”条件,譬如农业生产要有一定规模,因为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可能实现三产的联动。另一方面则是“软”条件,譬如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农业现代化的新理念、新人才、新技术、新机制。
以人才“软”条件要求为例,由于“三产融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便要求农民必须与时俱进,因为他们将不仅是生产者,还将是经营者,他们将从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或者职业农民,他们不仅仅要掌握农业生产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分析、生产管理、组织协调、营销推广等能力,哪怕他们不能全面参与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而只是参与到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对他们的能力要求也将是专业的、全新的、更高的。
面对“三产融合”的利好局势,对于普通的农业生产者来说,除了依托政府指导和财政、政策扶持之外,还应该在“三产融合”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开阔思路,充分盘活自身资源,加快创新步伐,譬如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农业新业态,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农标对接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直销;再譬如依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包括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树立优质农业、品牌农业意识,向优质要效益、向供给侧改革要效益,向转型升级要效益。
今年,山东作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省市之一,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1亿元,将围绕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利益分配等问题在我省16个县市积极开展试点,用于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生产经营合作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方式,实现粮食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服务、加工、销售“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