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下半年桑蚕病害相对较轻。发生的病害中以血液型脓病为主,其发病时间大都是在5龄蚕中后期;也有一些养蚕户反映购买小蚕饲养到4龄就出现零星脓病病蚕,导致5龄蚕大暴发,蚕茧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面对如此多发的疾病,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应及时掌握,提早发现。学习血液型脓病发病原因做好预防工作,最大化的减少疾病损失。
桑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症状:幼虫眠期发病,多为不眠蚕,不食桑,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节间膜高突;起蚕不久发病,节间叠起成高节;食桑一定时间后发病,环节肿胀或如竹节状,或如算盘珠状,透过皮肤看到混浊的体液;病蚕狂躁,常爬行蚕匾或蔟具四周,皮肤易破,流出混浊白色乳液状脓汁;病蚕死后尸体肿胀,部分发黑,腐烂。蛹期发病,病蛹体色稍乳白,易破,经震动,即流脓汁而死,极少存活到蛾。
桑蚕血液型脓病发病原因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俗称,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病毒粒子杆状,大小330nm×80nm,含有双链DNA基因,该病毒只感染节肢动物,但主要寄主是家蚕等蛾类、蝶类昆虫。游离的病毒粒子是极其微小,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通常病毒粒子被包埋于由多角体蛋白质组成的包含体(InclusionBodies)中,包含体的外侧还有多角体囊膜。一粒多角体含有大量的病毒粒子,多角体大小2~6μm,平均3.2μm,在400倍~6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易观察到,多为六角形(实为十八面体),淡绿色,偶也见到四方、三角或不正形的多角体。
多角体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多角体液如同乳液一般。多角体对浓酸不稳定。弱碱可使多角体溶解,放出NPV病毒粒子;强碱不仅使多角体溶解,而且可使病毒粒子失活。裸露的、游离的NPV病毒,对环境抵抗性较弱,在37.5℃下1天就失活了;而多角体在环境中非常稳定,能对病毒粒子起到保护作用,免受阳光中紫外线的杀伤;在室温下,多角体致病力可保持2~3年以上;4℃下,其致病力可达20年之久。
目前,常见的蚕病主要有脓病、空头病、倒病、白僵病、农药中毒等。其中脓病的发生率最高,占发病蚕种的80%以上。近年来呈日趋严重的态势,导致许多蚕农减产减收,甚至颗粒无收,严重挫伤蚕农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当前蚕桑生产的稳定。所以桑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以及桑蚕血液型脓病发病原因要尽早学习,只有掌握更专业的技术,才能在桑蚕养殖行业获得最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