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猪视频 > 致富经 > 正文

水果村的现代致富经

     未知  2015-12-17 14:58:00
【导读】>   清江北塘村打造特色观光休闲农业,目前已经形成规模效应。 赵用 陈晖 摄 温州日报记者 郭乐燕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位于104国道旁的“北塘桂花村...
>

 


清江北塘村打造特色观光休闲农业,目前已经形成规模效应。 赵用 陈晖 摄

温州日报记者 郭乐燕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位于104国道旁的“北塘桂花村现代农业观光园”里,都会迎来众多采摘游的市民。“我们园里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眼下火龙果、甜橘柚可以摘到12月,之后又有草莓上市。”乐清市清江镇北塘村村民戴瑞兰放弃在外的生意,回到家乡心甘情愿地当起农民。

“家乡变好了,自然就想回来。”不只是戴瑞兰,如今,约有三分之一原先在外的北塘村民,选择回到家乡。这一转变,源于该村进行村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继而促进发展生态农业。在过去的7年时间里,北塘从一个落后小村,摇身一变成为如今的“浙江省森林村庄”“温州新农村建设星级村”“温州十大最美村庄”和“乐清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生态农业造就“草莓村”

2009年初的一次村务会议,让北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傅春旺记忆犹新:“会上决定,在流转来的600亩土地上种植‘红颊’品种的草莓。”傅春旺介绍,从2009年5月开始,北塘村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并开始引导村民将承包的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与合作,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土地流转率达到了95%。

“我们培育的草莓从选籽、种苗、栽培、施肥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质量上去了,放到市场上根本不用愁销路。”为了种出优质的草莓,傅春旺和几个村民专门到台州学习,还请来省、市农技专家上门培训。2009年底,经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包装的北塘草莓一上市,就获得温州、上海等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2010年,北塘草莓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并注册了“北塘牌”商标,北塘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村”。

北塘草莓的一炮打响,更坚定了北塘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决心。于是,北塘村“两委”开始联合周边清南村、邺岙村等村参与土地流转500多亩。同时,以104国道为界,把国道西边的600多亩农田统一流转,结合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建成农业观光园,以草莓主打,还开发了葡萄、猕猴桃、火龙果、甜橘柚等多个品种,带动300多户农民参与。5月草莓期结束后,又进行白菜、豆类、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轮种。

过去,北塘村1800多人口中有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在外地谋生,“现在不仅本村留守劳力实现就地就业,甚至还要到外村雇劳力打理农业园。”傅春旺告诉记者,从北塘村到雁荡山车程不到十分钟,村里正在规划和旅游单位合作开发“雁荡山+采摘游”的旅游观光项目,此外,北塘村正在规划打造集现代农业产业与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园区。

村貌大变生活乐融融

一汪碧水绕村庄蜿蜒,河里鲤鱼畅游,路旁的滨水公园里孩童欢声笑语……走在清江镇北塘村,眼前的美景让游客赞许不已。

“以前村里露天坑就有278个,脏水都是直接排到河里。进了村,车比路宽,如今,5到8米宽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北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傅春旺带着我们绕村漫步。北塘村的变化,始于2008年6月,当时全村启动污水处理工程。

时任北塘村委会主任的苏德生和村“两委”,对未来的村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全村耕地面积860亩,水系环绕全村,北塘要发展生态农业,要美化居住环境,都绕不开一万多米长的河道。那时,村里的河道都是垃圾河,又黑又臭。

2008年,当其他地方还没有治水概念的时候,北塘村的河道整治已经轰轰烈烈展开了。村里没有集体资金,村委会主任苏德生带头出资加上少量村民集资。“当时村里有500多户,全村的污水治理就从拆露天坑开始。”傅春旺告诉记者,每拆一个露天坑,村里给予补助700元,取而代之的是7座生态公厕,家家户户铺设排污管网。

如今,河水变得清澈了。“全村修了9座桥,34条公路,将6个自然村都连起来。还在公路、河道两畔栽下了上万株桂花树,现在我们别名‘桂花村’!”傅春旺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

环境变好,产业发展,富裕的村民生活越来越滋润。从2008年开始,村里出资为全体村民参保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凡参加土地流转、年满60周岁的北塘村村民,还可享受合作社每月300元的养老金。“北塘村妇女舞蹈队自编自排的‘北塘水果舞’,年底会在镇里演出。”清江镇宣传委员吴荷芬介绍,2013年11月,北塘村建成了以发展新兴农业为主题的文化礼堂,新建三堂四窗五室六廊等,成为远近村民学习娱乐的好去处。北塘村还先后投入五十多万元,建设室外篮球场、室内乒乓室、健身房、象棋室等体育设施。几年来,在清江镇组织的全民运动会上,北塘村曾两次获得团体一等奖。

创业美

坚持生态导向、市场导向和科技导向,一方面拓宽农业生产的领域,进一步开发农业资源,使真正种地的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另一方面着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通过建设小微企业园、发展乡村旅游、来料加工等途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互动共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文明共建模式。

 

(责任编辑:xiaoxiao)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