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四川省内江市,2013年11月3日,记者来到这里,调查一种能卖到400、500百元一斤的花泥鳅!
记者:你好,我想问一下,你们这泥鳅是多少钱一斤呀?
商贩:20多元.
记者:20多元一斤,有没有几百元一斤的泥鳅呀?
商贩:几百元?哪里来的。
记者:没有呀?
商贩:没有。
市民:几百。啥子几百,黄金能有几百?
商贩:哪里来的。
记者:就是内江的。
商贩:不知道,那是老总市场老总,采访他。
张总:可以说整个内江市上50元一斤的泥鳅都没有。
而在一家酒店里,记者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说法,这里的经理告诉记者,这种花泥鳅,有,他们店里就卖过!
酒店经理雷英:580。
记者:580?
经理雷英:对
记者:580一斤泥鳅呀?
经理雷英:对呀。
这位经理还告诉记者,这个季节,出在多的钱也吃不到这种花泥鳅!
酒店经理雷英:我就是说这一句话。就是说有人要想吃,上万都没有了。
记者:就现在?
酒店经理雷英:对。
当地有没有这种高价花泥鳅呢?记者又走访了另一家水产市场,这位卖泥鳅的商贩告诉记者,这个季节,要想见到花泥鳅,只能去找一个叫王亮的人!
商贩:王亮,王总他们在养殖。
记者:还有其他人能养吗?
商贩:没有,只有他一家在养。
他就是王亮,见记者来采访,他马上给记者捕捞了一网花泥鳅,他告诉记者花泥鳅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捕捞要特别小心。
记者:必须把泥清掉?
王亮:对,把泥清掉,水才清凉,然后花泥鳅才不会被水浑呛死。而且捕捞花泥鳅的时候,要把这个大的鱼拿开,否则它在里面乱穿,会把花泥鳅挤死!他很小,没什么力气。你看,这下面全部是花泥鳅。
记者:哦这是花泥鳅。
王亮:对,多好的花泥鳅呀你看。
这种泥鳅全身长满了这样的花纹,也称作花泥鳅,目前市场上都是野生的,像王亮这样,能够人工繁育花泥鳅的,整个内江市几乎没有!
记者:就这一斤300、400元。
王亮:现在600了。
记者:现在六百元一斤?
王亮:六百元一斤都不一定买得到。
花泥鳅生长在长江中上游,只有5月到8月才能捕捞到,因为稀有所以价格很高,目前,王亮虽然能够人工繁育,但仍处于实验阶段,王亮告诉记者,其实在 他的养殖场里,大量养殖的是一种更加特别的泥鳅,这种泥鳅,同样养殖4个月,个头是普通泥鳅的三四倍,而这种大泥鳅,王亮说给多少钱,也不卖。
记者:哇带着钱来了。
赵立:对,带着钱来我是交定金的,跟他们说500元一斤,或者800元一斤,他不卖呀,就是不卖。
陈粮全:就是不卖吗,我们来了两次了说买,他说给500元一斤,我不卖给你。
记者:500元一斤他都不卖给你?
养殖户:对。
王亮告诉记者,他要用这种大泥鳅做一件大事,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明年他的泥鳅销售前景将不可限量!
王亮:这个泥鳅苗也不卖,种也不卖,准备明年大干一场的。
这种被王亮当成宝贝一样的泥鳅到底是一种什么泥鳅,而王亮要用这种泥鳅做一件什么大事呢?
记者:现在怎么这么荒凉?
王亮:我们搬了新公司去了嘛。
这里是位于王亮老家的一个废弃的泥鳅养殖场,这也是王亮6年来第一次回到这里,看着到处长满的野草,和布满灰尘的家具,王亮落泪了。
王亮:难受……
2007年9月的一天,这里发生了,一件让王亮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事,他被迫离开这里,而这一走就是6年。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过了6年,王亮还是无法释怀呢?
2001年,王亮老家水口寺村很多人都靠着养泥鳅致富,他也不例外,刚开始大家都是去野外抓泥鳅回来自己养,但没过多久王亮就发现这样养殖存在一个问题!
王亮:发现野生苗确实不能养,也养不成功,因为它伤亡大,死亡率大。
野生泥鳅难养,王亮萌发了一下想法,他想自己繁育泥鳅苗来养,而就是这个想法,差点把王亮逼上了绝路!
从2001年到2006年,5年时间,王亮一心扑在泥鳅的育苗上,他甚至把家都搬进了养殖场,积蓄花光,王亮就四处借钱,5年下来光借款就高达30多万。
王军:朋友借,向银行贷款,甚至有些是高利贷。
5年不挣钱,还赔了30多万,在很多人看来,王亮就是个死脑筋!
王军:你要是借钱,你怎么还呀这个东西又没有挣到钱。
贾茂良:王亮这个人那简直是亏惨了,真的是死脑筋还搞。
外人不理解,王亮自己心里明白,他这么做也是被逼无奈!
王亮:你不可能停,以前没有挺下来,现在更不能停放弃打工,我要挣那么钱还账,怎么还呀。
30多万的外债逼着王亮不得不坚持下去,但希望在哪里呢?
2006年10月的一天,王亮的养殖场来了一个叫艾通的年轻人!
王亮:背上一个小挎包,穿上一个运动鞋一看就是个小孩子似的。
而此时,还在为育苗忙得焦头烂额王亮还不知道,他的命运由于艾通的出现,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当时,艾通,刚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听说了王亮5年都繁育不出泥鳅苗的事,对于王亮的遭遇很同情。
艾通:第一次见他,从我内心出发来感觉,他就是一个土农民,他的养殖场地很差,很简陋,要什么没什么。
艾通观察了一下王亮的养殖场,随后,他向王亮夸下海口说三五天,就能解决育苗不成功的难题,此话一出,吓了王亮一跳!
艾通:三五天不超过一个星期我就能把这个给你做好。
王亮:我说这样半个月,三天太短了,你能把它做好,我就敢马上录用你,还直接和你分股份。
王亮的承诺,让艾通干劲更足,第二天,艾通带到王亮来到了一个养鸭子的池塘边,说要下去捞一样东西!记者采访时,艾通带着记者又来到了当初的鸭子塘,他告诉记者,有了这样东西,育苗就不是问题,这鸭子塘里到底有什么好东西呢?
记者:这一锨呢,这一锨好不好。
艾通:还可以。
记者:这一锨还可以呀?
艾通:但不是最好的。
泥巴,就是当时艾通要捞的东西,折腾了半天,就是为了捞这些黑糊糊的泥巴,艾通的做法让王亮哭笑不得!
王亮:他做的事,我也不理解,我也不懂。你搞那个泥土干吗?你家没有泥土吗?
哪知艾通不仅要挖泥巴,他还告诉王亮,这挖泥巴也要讲究个技巧。
记者:你在个铲,还有技巧。
艾通:对,有用的只有面上的,10公分左右,就只这层有用,这层就没用了,这层就没多少用了。
挖个泥巴还有这么多讲究,这艾通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泥巴拉回来之后,被倒进了这样一个水泥池里,艾通告诉王亮,三天后即见分晓!
3天后,艾通让王亮把这些泥巴泡过的水撒到了泥鳅塘里,奇迹出现了,这次的泥鳅苗居然不再死亡,成活率还高达50%以上,这些泥巴里到底有什么神奇的东西呢?
艾通:对水花来说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没有它,水花的成活率永远都提不起来,这个就是轮虫。
在显微镜下,记者看见到了,艾通所说的这种轮虫!
记者:那是轮虫,这是轮虫。
新生的泥鳅苗又称为水花,由于太小不能吃饲料,只能吃这种肉眼看不见的轮虫,而这种轮虫在养鹅养鸭子的水塘里容易生存,艾通这才去挖鸭子塘的泥巴,回来培育。其实用轮虫来喂泥鳅苗,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王亮并不知道。
艾通:他自己也没有文化,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都不懂,都是听别人说这个行,他就这样做,结果不行,听那个说那个行,他也做,结果还是不行。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王亮育苗成功的第二年,内江市发生了十几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王亮的养殖场一夜之间被冲垮了!
刚刚燃起来的期望瞬间化为了泡影,伤心的王亮更是远走他乡,此后6年再也没有回来过!
田家镇,离王亮的老家大约60公里,2008年,王亮争取到了无息贷款了50万,把养殖场搬到了这里,这一年,王亮的泥鳅苗长势很好,但却遇见了另一个危机!
王亮:当时市场价野生的20元一斤,我们的苗种,10元钱一斤我们的成本都不止这个价,然后叫大家来养,养好以后我们再扩大我们的影响,没想到没有一家来。
为了打开市场,王亮挨家挨户上门去推销自己的泥鳅苗,并按照当时市场价格的一半卖,但就是这么底的价格,村民们还是不买账!
蒋茂良:我们心里面这样想他的技术有没有问题,是不是我们这边拿来养怎么样知不知道所以说当时10元钱给我们,我们都不敢养。
王良:养都赚不到钱,谁养呀。
记者:你觉得不赚钱?
王良:是呀,就不赚钱肯定就没人养呀。
大家不信任王亮,所以都不敢养他的苗,王亮觉得这都是自己没有知名度的原因!
王亮:没有名气呀,说不服人家!
如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呢?王亮想了很久,他决定去做一件行业内至今没有人干成的事!他认为只要这件事做成了,自己很快就能出名!
这里是四川省内江市碑木镇,每年的夏天,雨水最多的时候,当地渔民都会到赶到这里,来捕捞一种非常稀有的泥鳅!
王亮:下大雨的时候,这里到这个地方全部都是瀑布,水很大,水冲起来,这样翻转下来,这一片都是瀑布,渔民就从这下面用网捕。
袁德春:都是人到处都是人。
记者:都是人是吧?
袁德春:就是夏天的时候花泥鳅一般是夏天有,到了洪期,人多的很,大热天都在这边。
渔民们争先恐后的来捕捞的,就是花泥鳅,每年的5月到8月份,花泥鳅就会逆流而上,聚集在这里,因为捕捞期,只有短短的4个月,导致这种泥鳅的价格非常昂贵!
宋奇:400以上。
记者:300、400以上。
宋奇:哦300、400以后都是。
记者:这个贵有人买吗?
宋奇:有人。
颜财有:高级酒店,那些卖出来上千元。
由于价格昂贵,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人工繁殖花泥鳅,但一直没人成功,而王亮要做的,就是这件没人做成的事。
王亮:即使没有量,我也要把它养出来,养出来以后我就有名气我有了名气我就不担心我不能发大财。
2008年6月,王亮花了8万元钱从当地渔民手中买了200斤花泥鳅进行人工培育
他用沙土、鹅卵石、瓷砖,给花泥鳅打造一个仿野生环境!
一个夏天,王亮的花泥鳅都长得很好,王亮非常的兴奋,他仿佛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但好景不长,一到冬天,王亮发现,花泥鳅忽然大量死亡,而且每个死亡的泥鳅身上还都有一个洞!
王亮:死的有洞,要死不活的也有洞,没有死的还是有洞,感觉都是那个洞是最大祸首。
泥鳅身上怎么会有洞呢?水塘经过了严格的处理,不可能是其他生物咬的,王亮百思不得其解。
2008年底的一天,王亮发现了这种泥鳅身上的一个秘密,就是这个秘密让王亮终于搞清了泥鳅离奇死亡的真正原因!
王亮说:它这个刺呀你看这个刺就是它的防身器,你看扎手。
花泥鳅腮的两侧有两个锋利的倒刺,平时看不出来,但如果这种泥鳅感觉到危险,他就会自动张开倒刺保护自己!
王亮:我马上把他抓住,你看又出来了看见了吗对一抓住它就出来了。
记者:这刺很硬吗?
王亮:扎手呀,它和那个针一样。
冬天天冷,花泥鳅喜欢扎堆,这就导致了泥鳅间的相互扎伤,从而出现大量死亡现象!
为了防止泥鳅扎堆,造成死亡,王亮给泥鳅设计了一个新家!
他把水池四周和底部都贴上瓷砖,水池中放上砖头,砖头上再盖上地砖!
这个新家是如何防治泥鳅相互扎堆的呢?
王亮:如果是这样它有个缝隙,它就会挤压如果把它放平。这个它就没有缝隙了它就不会挤压了所以他就不会挤压伤身体。
由于砖头和瓷砖之间没有缝隙,就不会像以前鹅卵石那样留下死角,造成泥鳅的相互扎堆,而泥鳅死亡的问题也就随即解决了!
2009年底,王亮人工繁育出了花泥鳅,消息一经传出立马震撼到了行业内外,花泥鳅给王亮带了巨大的名气,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泥鳅苗的生意,到2012年,王亮的泥鳅种苗年销售额就达到了600多万元。
王亮正在捕捞的这种泥鳅,是一种特别大泥鳅。这种泥鳅是台湾的一个新品种,与野生泥鳅相比,同样生长4个月,这种泥鳅要比野生的泥鳅大上3、4倍!2013年4月,王亮第一次见到这种泥鳅就被震撼到了!
王亮:这么长,两个手捧,都捧不到,这么大我想这是泥鳅吗?
王亮意识到这个新品种,是一个大商机,他当机立断,除了留下50亩水塘培育花泥鳅外,其余200多亩的水塘全部换养成这种大泥鳅!
不仅如此,王亮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一旦成功,王亮说他的泥鳅销售前景将不可限量!
记者:这泥鳅几个月长这么大?
王亮:四个月。
记者:四个月是吧?
王亮:对。
今天就是这个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一步!王亮一口气捕捞了5000斤泥鳅,尽管现场来了很多养殖户,有的人甚至带着现金来想买这种大泥鳅,但王亮说啥都不卖。
王亮:多少钱绝对不卖,明年大干一场嘛,你卖了明年怎么办。
有钱都不赚,王亮这是咋想的呢?这事还要从两个月前说起!
2013年9月的一天,就在这种大泥鳅即将养成的时候,王亮去了趟连云港,他要去那里找一个人
王亮:他是我养泥鳅的第一个师傅。
记者:你最后一次见你师傅是什么时候?
王亮:8年前。
记者:8年都没见过了?
王亮:对。
8年没联系,王亮为什么现在急于寻找到这个人呢?这和王亮的财富计划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叫张家敏,就是王亮要找的人,当王亮找到他的时候,张家敏,自己都非常惊讶!
张家敏:很惊讶。
记者:为什么?
张家敏:因为多少年了没有联系了。
王亮:他不认得我了,他感觉很惊奇,你是我说我是四川那个王,他抠抠脑袋,王一下子叫出我的名字,王亮。
在王亮看来,张家敏就是他实现年销售额翻三番的关键所在!
连云港的泥鳅养殖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有名!而张家敏又是当地泥鳅行业响当当的人物,每年从他手里就有上万斤的泥鳅发往国内外!而这正是王亮所看重的!
王亮:他们连云港养殖面积有5、6万亩,而且量也非常大,在我们国内谁都知道,我们这个200亩的基地把它养好以后,作为种鱼,然后再拿这个种鱼到我师傅那里去,一下子大力发展,那个时候,那个量数量质量全部都起来。
王亮就是想借助张家敏的影响力,迅速把这种大泥鳅推广开!而张家明对王亮养殖的大泥鳅也非常认可!两人一拍即合!
张家敏:他把他的技术带到连云港来,我们利用连云港的养殖面积的优势,我们进行合作把这个育苗争取在连云港做大做强!
今天,首批运往连云港的5000斤种泥鳅出发了,这批泥鳅承载了王亮的所有梦想!王亮告诉记者,有了张家敏的加盟,他对未来更加有信心了!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