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猪视频 > 致富经 > 正文

【致富经20131107期】粗布致富 创业中国·河北人物(4)绝望女人走进山村后的财富发现

     致富热  2015-11-23 12:17:00
【导读】 记者去采访崔雪琴时,当地秋收刚刚结束,村民邀请她到家里做客,品尝土特产,一进门出现的场景让记者非常意外. 村民:“来了。抬起来,抬起来。” 村民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崔雪琴,把她奉为上宾,村里人还给她编了一段快板。 ...

记者去采访崔雪琴时,当地秋收刚刚结束,村民邀请她到家里做客,品尝土特产,一进门出现的场景让记者非常意外.

村民:“来了。抬起来,抬起来。”

村民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崔雪琴,把她奉为上宾,村里人还给她编了一段快板。

村民:“我给你们说一个。夸夸咱们崔老板。欢迎,欢迎。”

村民:“致富不忘崔老板,给俺办起致富班。”

崔雪琴2006年来到赞皇县的大山里创业,现在打造出一个年销售额2300万元的企业,也带动了当地1500多户农民致富。

村民:“要问这事感谢谁?感谢老板崔雪琴,感谢老板崔雪琴。”

 

在这些村民眼里崔雪琴事业成功,她是幸运的,但崔雪琴却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曾经她觉得她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崔雪琴:“真的那个时候,真是有死的心。”

曾经走投无路想要自杀的崔雪琴,走进大山后却扭转命运,她借债8万元开始创业,6年后变身***人敬佩的企业家,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还要从她一连串让村民惊讶的举动说起。

2006年10月,一个消息在赞皇县口头村传得沸沸扬扬,有一个人要把石家庄市区户口迁到这个穷山沟里来,而且一分地不要,没有任何要求。这个人正是崔雪琴。

赞皇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06年时人均纯收入一年只有2000多元,村民都想外 出打工,崔雪琴为啥要从城市来到山沟,还要把户口迁来,大家都非常惊讶。更让村民感到蹊跷的是,来到山里后,崔雪琴天天挎个竹篮子,说是要上山找一种树 叶,直到现在她每年都要上山去找。

 

记者张辉:“都必须在这个山上是吧?”

崔雪琴:“对,它是自然长的,必须在山上长。”

记者张辉:“村庄里面没有?”

崔雪琴:“村庄里面没有。”

记者张辉:“那找其它的树叶呢?”

崔雪琴:“不行。”

记者张辉:“为什么?”

崔雪琴:“那个不能干这个用。”

树叶不好找,崔雪琴也摘不下来,她还要专门找村民帮忙。大家觉得她费尽心思找的一定是什么稀罕树叶,但找到后村民一看,更觉得琢磨不透了,这种树叶子在山里头根本不稀奇。

崔雪琴:“这个就是乌叶树,这个也是,这种叶子,你看它。就得找这种树,一开始找到它的时候特别激动特别高兴,能找真正的东西了,想要的东西。”

乌叶树在当地山里并不罕见,以前有的村民拿这树叶当柴禾烧,崔雪琴为啥把这树叶子当宝贝呢?

村民:“奇怪,也不知道她干什么,也没有人拾柴火了,现在谁家的草也没人割了,都有点纳闷这事,你现在弄这树叶干什么?”

村民:“是卖呢?是干什么呢?我也弄不清。”

不光找树叶,崔雪琴当时还带着人上山,四处寻找这种黄土。

崔雪琴:“表面这一层挖掉,要从里面那个特别硬的那种挖出来才行。”

又是迁户口,又是找树叶,还要找黄土,崔雪琴到底要干啥呢?其实这一连串的举动,关系着她的一个财富计划,正是靠着这个计划,她后来在大山里打造出一个年销售额2300万元的企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里是赞皇县大桥庄村,崔雪琴就出生在这个小村里。

崔雪琴:“娘。”

崔雪琴的妈妈秦喜辰:“你回来了。”

崔雪琴:“是。”

记者张辉:“在家干什么呢?”

崔雪琴的妈妈秦喜辰:“剥豆呢。”

生长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山村里,童年最幸福的事就是吃上一顿饱饭,从小崔雪琴就立志,长大后一定要走出大山!

1988年,崔雪琴通过招工到石家庄市劳动大厦工作,户口也迁到了石家庄市。1991年崔雪琴辞职创业,干起了服装经销生意,到2005年她成为一家服装品牌的省级总代理,赚下了百万资产。

 

2005年7月,崔雪琴代理的品牌服装厂倒闭,她手下30多家二级代理商都把货退给她,还有40万元货款也不给她了。积压的产品崔雪琴卖不出去,只能亏本处理。

崔雪琴:“把全部的积蓄都赔进去了。就是那段时间我都老了很多,头发也白了。”

130万元资产全部赔光,当时家里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生活的重压下,崔雪琴与丈夫的争吵不断升级,最终丈夫提出了离婚。这已经是崔雪琴的第二次婚姻,丈夫的话对她打击很大。

崔雪琴的丈夫仇彦亭:“谁也不服谁,说咱分开吧,咱别过了。”

崔雪琴:“我当时还说了一句二百五的话,我说离一个也是离,离八次也是离,离都离。”

崔雪琴和丈夫大吵一架回到老家,事业惨败,家庭也濒临崩溃,当时她万念俱灰,跑到了村后的大山上,想从山崖上跳下去,了结一生。

崔雪琴:“真的想死,不想死也觉得没意思,没有希望了,人生对我来说太残酷了。”

崔雪琴在山上哭了3个小时,想想母亲和孩子,她舍不得就此离去,生死边缘徘徊后又走下了山。

回到家得知女儿的遭遇,老母亲给崔雪琴包了顿饺子,还说了一句让她终生难忘的话。

崔雪琴:“我最感动的一句话她说,你就跟妈妈住吧,有妈妈吃的就有你吃的,不要发愁。特别惭愧,我也想了我说,最没良心的就是孩子们,尤其是我,忙的时候经常不回家,难的时候找母亲,老是说我忙我忙我没时间,我早就承诺我母亲想带她去上海,到现在都没有去。”

崔雪琴发誓,再不让母亲为自己操心,生活再难也要笑着活下去!后来崔雪琴在和母亲聊天时,发现了一个商机,为了这个商机,从小立志走出大山的她,又把户口迁回了山里,还四处找树叶找黄土,6年后打造出一个年销售额2300万元的企业,她发现了什么商机呢?

 

2006年4月,母亲和崔雪琴聊天时说,过去村里老人都有纺棉花织布的手艺,土方法织出的老粗布现在已经见不着了。

母亲说的老粗布,就是用这种手摇纺车纺棉线,再用织布机织出的土布。母亲随口一说,崔雪琴却听到心里了,她到石家庄和北京跑了一圈,发现完全用手工制作的老粗布产品,没见着有专门卖的。

崔雪琴:“我也做过调研,有的人说如果是真正手工的东西,应该还是有人欣赏的。没人做的事我再做,都跟别人跑都没什么意义了,也不是我的性格。”

崔雪琴打算寻找最传统的工具,用老手艺来制作,让原汁原味的老粗布重出江湖,她把这想法告诉了几个朋友,朋友一听都笑坏了。

朋友赵莉:“我们觉得挺可笑的,这个能卖上价格吗?我们都挺担心的。”

朋友杜淑娟:“人工的东西能比机器做得好吗?能有市场认可度吗?心里确实替她捏把汗。”

 

崔雪琴告诉朋友,她不但要干,还要在2个月内把粗布专卖店开到石家庄,并且要卖出高价!但这只是崔雪琴的一厢情愿,事情远比她想得要难。

2006年5月,崔雪琴开始四处寻找老式纺车和织布机,她翻山越岭跑了临近5个县10多个村,但都没找到。原想2个月就开店,但快一个月了,织布工具还没找到,崔雪琴非常焦急。

2006年5月底的一天,当崔雪琴走到一个小村的村头,意外突然发生了。

崔雪琴:“突然觉得头晕,眼前一黑就晕倒了。”

记者张辉:“就躺到这个地方?”

崔雪琴:“躺到这个地方了?”

那天崔雪琴感冒发烧,到下午2点钟还没吃上饭,就晕倒了,当时有人路过把她扶到树下,过了几分钟她才苏醒过来。

崔雪琴:“自己都流泪了,很失望那种,怎么这么难都碰上我,但是我当时就决定,挖地三尺我要去找到它。”

崔雪琴搜罗了临近县的几十个村子。2006年6月初,她终于收购到10架车和5台织布机。

崔雪琴:“这个设备有100多年了。”

记者张辉:“这个有100多年了?”

崔雪琴:“对,这个是纯手工挖成,现在的木工还做不了这个。”

记者张辉:“100多年,当时怎么找到的这个纺花车?”

崔雪琴:“也真是挖地三尺,把能找到的农村都找了,有的找到以后都在很破旧的房子房梁上吊着。农民也很保护,过去我听母亲讲,这都是一件嫁妆。”

 

崔雪琴找来会手艺的老年人操作。老粗布制作过程很复杂,从采棉花、纺线到做成产品,光主要工序就有10多道。

崔雪琴之前找树叶和黄泥,其实是用最传统的方法给老粗布染色,但土办法染布会掉色,她才改成把棉线送到印染厂去染,但直到现在,她每年还要用土法染布做试验,一直想研究出染料天然又不掉色的粗布。

制作老粗布费时费力成本高,一个熟练工一天只能纺8两线,织布一天只能织12米长,崔雪琴把目光瞄准了中商端消费市场。

2006年6月底,崔雪琴向朋友借了8万元,在发现商机2个月后,就风风火火把专卖店开到了石家庄市,产品有粗布服装、床上用品、首饰等,共100多个品种,单件定价从几十元到八九千元不等。老粗布新样子,在市场上一亮相,受到了顾客欢迎。

顾客:“小时候那床单都是粗布的,软了也美观,也好看,也舒服。尤其我还挺喜欢这颜色的,挺清雅的。”

 

新店开张第一个月,销售额就有3万元,丈夫也来店里给崔雪琴帮忙,崔雪琴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没想到却再次遭遇难题。

2006年10月,崔雪琴想成立粗布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她来提供织布工具和棉花,村民加工好再回收产品。她觉得这是带动当地人致富的好事,她来到劳动力多的口头村动援,但村里人却拒绝了她。

村民:“人们也议论这个事,都有点顾虑,怕干一场活白干了,她挣不着钱,工人们也都挣不着钱了。”

村里人不相信崔雪琴,从下午劝到天黑也没用,倔脾气的崔雪琴临走扔下了这样一句话。

崔雪琴:“我说你们这样说,我在你们村干定了。”

第二天中午崔雪琴又来了,这一次她带来了自己的户口本,原来她上午刚去办了手续,把自己的户口从石家庄市区迁到了口头村,还承诺不要村里一分地。她的举动让村民很震惊。

村民:“决心大,实打实干的,落了俺村户口,我就相信她了。”

村民:“相信她了,如果是本村人,她跑不了。”

周边村子的100多户农民都加入了粗布合作社,2007年崔雪琴的销售额超过200万元。为了调动合作社社员的积极性,她经常举办这样的织布大赛,奖励织布高手。得到冠军不仅能获得奖品,还会有这样的待遇。

这里是赞皇县白草坪村,2010年6月,崔雪琴找到村干部,说想借几个这样的废弃窑洞来使用,这让大家有点想不通。

村民:“一直废弃着,她说这窑洞可有用了,我说这窑洞有什么用呢?”

村民:“奇怪,因为窑洞搁这里多少年,没有用,她说挺可惜。”

 

不光要用废窑洞,崔雪琴还收集了村民不用的石磨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拉到白草坪 村的这个小院里。崔雪琴说,干这些事都和销售粗布有关系,这让村民更疑惑了。谁也没想到,就是靠着这些高招,崔雪琴的销售额1年时间就翻了一番,2009 年700万元,2010年就猛增到1500万元,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2009年8月,崔雪琴想建自己的手工粗布厂,但是资金缺乏,她找到县领导赵永利求助。

赵永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她这个产业因为带动面非常广,我们集中了我们涉农部门的很多资金用来帮助和扶持她。

崔雪琴得到县政府协调资金80万元,她又借了100万元,2010年5月建起了粗布厂,她打算拓宽销售途径,一年时间要让销售额翻一番。

崔雪琴来到白草坪村找废弃的窑洞,其实是想把粗布与旅游结合起来,在窑洞中织布更 有乡村韵味。通过当地媒体宣传,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在这里不仅能参观粗布制作全程,还可以推推石磨,尝尝农家饭,感兴趣的游客还能亲自上手学习织布。崔雪 琴还把粗布产品的模特表演,也搬到了农家小院。

 

崔雪琴费尽心思,其实就是想让游客看完后买产品。她打造了4个这样的粗布旅游村,2010年靠旅游销售加上6家专卖店,粗布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

2012年,崔雪琴增加了当地土特产销售,加上粗布全年销售额超过2300万元。她也被石家庄市劳动就业部门,列为典型进行帮扶。

石家庄市劳动就业局局长:“帮助创业者圆创业梦,就是四个字“高看厚爱”,高看我们就是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厚爱就是要为企业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多做实事。”

现在赞皇县有1500多户农民跟着崔雪琴做起了粗布。崔雪琴正在着手,打造一个集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产业园,3年内让销售额突破1亿元。

编导:张 辉

摄像:武耀华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