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使猪业生产环境也随着之发生了很大变革,散养户大量退出、规模化猪场快速跟进的格局逐渐形成;同时,高风险、高成本、高科技的特征也日趋明显。面对养猪业出现的新常态,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大于机遇的情形下,今后养殖场户的路该怎么走?是坚守?还是退却?未来养猪业靠什么求生存、求发展?已成为业界共同探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视点一:传统产业存在弊端,转型时期面临阵痛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长期以来,养猪业是我国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猪肉产品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副食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生猪产业无疑也在经历着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的弊端与转型发展中的阵痛也在逐渐显现。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分散饲养占养殖总量的30%左右,而在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户中,大部分生产设施设备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养殖环境差,标准化养殖比重低,目前生猪生产总体上仍处于数量增长的粗放模式状态,出栏量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效能和成本存在很大差距。
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养殖效益明显下降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玉米作为主要的饲料用粮呈现刚性需求,其增量远高于国内粮食预期增量,导致价格不断攀升;同时,养殖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也对猪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特别是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生猪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生猪价格并未相应上涨,致使养殖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一直处于亏损或微利经营状态,整体效益明显下降。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