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技术 > 品种介绍 > 正文

皖北猪

     安徽猪网  2015-12-16 10:54:00
【导读】摘要:安徽猪种皖北猪,属肉脂兼用型。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中心产区是安徽省毫州市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分布在淮河以北的毫州、阜阳和淮北地区,宿州地区也有零星分布。据2009年3月亳州、阜阳等市畜牧主管部门上报数据,皖北猪目...
摘要:安徽猪种皖北猪,属肉脂兼用型。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中心产区是安徽省毫州市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分布在淮河以北的毫州、阜阳和淮北地区,宿州地区也有零星分布。据2009年3月亳州、阜阳等市畜牧主管部门上报数据,皖北猪目前存栏成年公猪37头,成年母猪  安徽猪种皖北猪,属肉脂兼用型。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中心产区是安徽省毫州市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分布在淮河以北的毫州、阜阳和淮北地区,宿州地区也有零星分布。据2009年3月亳州、阜阳等市畜牧主管部门上报数据,皖北猪目前存栏成年公猪37头,成年母猪1259头。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及对品种形成的影响
    中心产区全境跨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7℃,平均日照2320小时,平均无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全市耕地面积为750万亩,其中农作物种植1157.1万亩,林地面积220.6万亩,森林覆盖率16.95%,没有天然草场,只有零星的人工牧草种植,其面积仅有6万多亩。当地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及皖北平原的生活习惯,促使了该品种的形成,丰富的农副产品为皖北猪提供了物质基础。
品种来源与发展

  二、品种来源、形成与发展
   (一)品种来源
  1987年,在中国品种志上,皖北猪被列入黄淮海黑猪的一个类群,是华北型淮猪在淮北平原地区的一个重要分支。公元3-6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和12世纪南宋时期,淮北平原经济遭受两次战争破坏,并受到水灾,淮猪逐步南迁到安徽淮河两岸,经长期培育,淮河以北形成皖北猪,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历史上饲养管理较粗放,在放牧饲养条件下长期形成具有体质健壮、耐粗饲、抗病力强、屠宰率高、肉质优等特色的优良猪种,但生长较慢,育肥性能较差。1976年由安徽省农牧渔业厅组织皖北农学院(现为安徽科技学院)及涡阳县、阜阳市、颖上县农牧渔业局和有关种猪场组成育种协作组,从群众中选择含有阜阳本地猪血液成分较多的一批杂种猪公猪18头,母猪90头,组成基础群,其含长白(Landrace)猪血液12.5%,巴克夏(Berkshire)猪12.5%,内江猪12.5%,阜阳土种猪62.5%。通过闭锁繁育和世代选育,至1988年完成6世代选育,并通过省级鉴定,当时定名为皖北猪。
   (二)品种生物学特性
    皖北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繁殖力高、母性好、胴体及肉品质好、耐高温、高湿和高寒天气等优点,但具有生长速度慢、皮厚、骨粗的缺点。
   (三)群体(纯种)数量
  据2009年毫州、阜阳等市畜牧主管部门上报的数据,皖北猪现存栏纯种公猪37头,其中成年公猪23头,公猪利用年限3-4年;纯种母猪存栏1259头,其中成年母猪939头,母猪利用年限4-6年。涡阳县皖北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存栏公猪8头,5个家系,其中成年公猪5头,能繁母猪46头,后备母猪63头。
   (四)选育情况
    1975年安徽省猪育种会议研究确定,皖北猪选育列入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由省牧渔业厅牵头,阜阳地区农牧渔业局主持,皖北农学院、安徽农科院、宿县地区农业局及阜阳、涡阳、颍上县农林局和所属选育场为协作单位,组建了选择技术小组,根据当时淮北地区猪群状况和选育目标、制定了选购组建基础群的选种标准,并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了《皖北猪选育方案》。1976年召开了技术协作组会议,会后技术组协助各选育场(点)进行选购理想型公母猪组建基础群,主要选择了含本地猪种血液成份较高、外貌偏土、背腰平直、四肢健壮、后腿丰满、头清秀的优秀公、母猪个体,三个选育群的含量分别是:涡阳选育场公猪8头,母猪40头;阜阳选育场公猪6头,母猪30头;颍上罗洋农场公猪4头,母猪20头。在严格闭锁的条件下,采取群体继代选育法进行皖北猪选育,旨在使优良性状的遗传性得到稳定,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和杂交效果。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人们食物结构的改善,1978年将选育目标由开始的脂肉型改为肉脂型,1980年又修订了肉脂兼用型。其根据是皖北猪体躯较长(肋骨14-15对个体占90%以上),瘦肉率由II世代的46.9%上升到52%,后腿比例达32%以上。
    经过12年的努力,至1987年皖北猪选育了6-7个世代,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由于在基础选集过程中,重视外貌偏土和本地猪血液成份含量高,并且在选育过程中采用了测交手段,严格淘汰带有花斑或六白的个体,因此,经过系统选育,保留了原阜阳猪的优良特性,生产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皖北猪遗传性已基本稳定,生产性能有了较大提高,被毛全黑,背腰平直,四肢结实,头大小适中,嘴筒长短中等,耳大小适中且下垂,有效奶头7-8对,经产母猪产仔数12头以上,育肥猪20-90公斤时,日增重达535克,料肉比3.7:1,瘦肉率50%以上,后腿比例达32%以上,成年公母猪体尺均达到或超过选育指标,1988年通过省级鉴定。

  • 共2页:
  • 1
  • 2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共2页:
    • 1
    • 2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