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份,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波动得比较厉害,上半月快速回升,下半月缓慢下行。
5月1日,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是6.63元/斤,5月9日,价格回升到8.88元/斤,比月初上涨了33.94%。其中涨势最猛的是6-9日,6日的价格还是7.03元/斤,9日的价格就达到8.88元/斤,3天的时间上涨了26.32%。9-14日价格走出了1条凹形曲线,14日的价格重新站到了8.90元/斤的高位。15日以后价格缓慢下行,到月末,价格回落到8.23元/斤,比15日的价格回落7.53%;比月初上涨24.123%。月末的价格比去年同期的9.00元/斤下降8.56%。
月内的最高价是8.90元/斤(5月14日),最低价是6.63元/斤(5月1日),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的幅度达到34.24%,明显高于4月份的7.90%,也大于3月份的12%,表明月内肉价波动的幅度很大。
从5月份月内价格的走势来看,有2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1个是5月上旬的快速上涨;1个是5月后半月价格的缓慢回落。
4月份,肉价进入底部的调整期,在4月下旬,肉价基本上已经出现了缓慢回升的趋势,但是回升的速度比较缓慢。进入5月份以后,肉价回升的势头突然发力,开始快速上涨。这种上涨,事前没有丝毫的预兆,也没有拉动肉价上涨的利好因素。因为当时毛猪的供应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从供应的基本面上来看,没有拉动肉价上涨的利好因素。但是,就是在这种没有利好因素的前提下,肉价却突然发力,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肉价的变化总是有原因的,我们认为是2个原因造成肉价突然发力:1个原因就是肉价过低;另1个原因是肉价经过几个月的低迷,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已经得到适度的压缩。
在肉价过低的情况下,养殖场基本上是陷入了深度亏损,养殖场对低价格进行了比较顽强的抵制,即使存栏量比较充足,出栏量在惜售的背景下明显减少,拉动价格上涨。出栏量下降的原因就是肉价过低,养殖场对价格进行了顽强的抵制。
此外,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在2月份已经出现了下降,3月份下降的速度加快,4月份下降的幅度进一步加大,能繁母猪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出现了适度的改观。我们不希望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由过剩转化为短缺,只是希望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所以当时提出了已经不需要继续压缩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的看法。
能繁母猪的存栏量预示着毛猪的产能,当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已经基本上不存在过剩的状况时,并不意味着毛猪的存栏量也已经得到了压缩。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得到适度压缩以后,还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毛猪的存、出栏量才能够得到适度的压缩,这里面存在着几个月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人们常说的“蛛网效应”。因此,5月上旬肉价的上涨,实际上就是提前上涨。
由于5月上旬肉价提前上涨,拉动价格上涨的基础并不牢固,所以肉价在下半月开始缓慢回落。
在肉价出现快速上涨的时候,有些人又拿“猪周期”说事,说肉价开始进入上涨区间,甚至还预测某月会出现暴涨。随着肉价的回落,这种说法也就烟消云散了。其实,所谓的“猪周期”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得还不完善、不成熟的阶段的1种现象,并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暴涨暴跌是不正常的,不能把不正常的现象当做规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完善,这种暴涨暴跌的现象自然就会逐步消失,肉价波动的幅度会逐渐收窄。
因此,我们把5月份肉价的提前上涨看做好事。认为肉价的提前上涨:缓解了养殖场继续亏损的压力;避免了产能即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过度压缩;排除了后期肉价大幅上涨的风险。养殖业剔除了暴利,就没有深度亏损。
2014年5月份,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的加权平均价是8.16元/斤,比4月份的6.50元/斤上涨25.54%比3月份的6.57元/斤上涨24.20%;比2月份的7.00元/斤上涨16.57%;比1月份的8.20元/斤下降0.49%。
3个月连续下降的幅度被5月份1个月的上涨补齐,5月份的价格与春节前采购高峰期的价格相近。
2014年5月份的价格比2013年同期的7.86元/斤上涨3.82%;比2012年同期的8.51元/斤下降4.11%;比2011年同期的10.25元/斤下降20.39%;比2010年同期的5.91元/斤上涨38.07%。
在5年同期中,今年5月份的价格是居中的价格。
2014年5月份日均上市量为2111.87头,比4月份的2408.93头减少12.33%;比3月份的2323.13头减少9.09%;比2月份的1566.09头增加34.85%;比1月份的2733.1头减少22.73%。
从日均上市量环比来看,5月份的日均上市量环比是下降的,这与5月份进入消费的淡季有着直接的关系。
5月份日均上市量比2013年5月份的1928.77头增加9.49%;比2012年5月份的1905.13头增加10.85%;比2011年5月份的1615.03头增加30.76%;比2010年5月份的1826.55头增加15.62%。
今年的5月份的销量,大幅度地高于此前4年任何1年的同期。猪友之家销量大增,即反映了毛猪供应的充裕,也反映了需求强劲。即使是肉价相当低廉的2010年同期,日均上市量也不及今年。
所以,目前虽然已经进入消费的淡季,但是与往年同期相比,需求强劲是无可指摘的。
按照目前毛猪的价格,一些中小养殖场已经摆脱了亏损,大型养殖企业还在轻度亏损,这里面就1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按理说规模养殖业是发展方向,它具有中小养殖场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它为什么比不过中小养殖场呢?请看下面的1个案例:
在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北京市提出了1个社会经济5年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建设10个大型养鸡场的规划,也有建设10个大型养猪场的规划,还有其他一些建设的规划。
80年代初,北京建设了10个大型养鸡场,到90年代初,仅仅10几年的时间,这10个大型养鸡场就消声灭迹了。后来有媒体报道了这种现象,说:河北的老太太打败了北京规模化的养鸡场。
在媒体的报道中,说到脱产人员多的现象。1个规模化的养鸡场,脱产人员包括:1个书记、1个厂长(党政分设);1个会计、1个出纳(钱账分开);1个供应科长、1个销售科长、1个保卫科长、1个防疫医生以及若干个保卫干事、若干个卫生防疫人员。而河北农村老太太办的家庭养鸡场,是自己既当“书记”又当厂长(大主意她1个人说了算);既当会计又当出纳(她随身背着的挎包就是养鸡场的财务室);既当供应科长又当销售科长(供销流程采用社会化分工);还当保卫科长(她就住在养鸡场)。需要采购,打电话;需要销售,打电话。只有防疫,老太太自己做不好防疫,需要打电话请防疫站的兽医来,只有这1项是需要要付费的。河北老太太的家庭养鸡场生产出来的鸡蛋,1斤比北京规模化养鸡场的鸡蛋便宜2、3分钱,就造成北京规模化养鸡场鸡蛋滞销,逼得北京规模化养鸡场在90年代初期相继关门改行了。10年的时间,轰轰烈烈的上马,静悄悄地关门。
规模化养猪场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生产成本降下来,它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在它高成本的庇护下,中小养殖场总是会“春风吹又生”的。